-
勉唐画派 编辑
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 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市),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
中文名:勉唐画派
又译:门赤画派
类型:唐卡绘画流派
流行区域:卫藏地区
流派之源
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成家后因与妻子不和而出走,流浪途中在羊卓达陇拾得一套画笔和一本配有范画插图的书籍,由此萌发学艺的愿望。为拜师求艺,他来到后藏萨迦等地,在日喀则遇著名画师朵巴·扎西杰巴。在名师的指导下,顿珠嘉措刻苦钻研绘画,成就卓然。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
勉唐画派
辉煌鼎盛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拉萨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西藏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勉唐画派可谓是集大成者。与印度一尼泊尔风格较浓郁的"钦则画派"和受汉地艺术影响明显的"噶赤画派"相比较,勉唐画派绘画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和更明显的变通意识,民族特色亦更为强烈。在构图上,勉唐画派绘画中尊大像尺度稍枣核描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加以多样的变化。17世纪以后出现的黑唐、金唐及赤唐尤能体现出该派线条的无穷魅力。
文化抢救
勉唐画派艺术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抢救力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群星璨灿
该画派人才辈出,技艺精湛。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期(16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陈嘎瓦·班丹罗追桑布活佛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17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洛札·丹增诺布、群青·珠古次仁、素钦·切央让追、那则达龙·白贡等都是极富成就的大师。其中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和同时代的曲英嘉措活佛最为杰出。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1604-1674),8岁便能绘制精美佛像,又通雕塑与刺绣工艺,被誉为神童。早年严格遵循勉拉·顿珠嘉措画风,中期画风一变,创噶赤画派之新风。在理论上造诣颇深,是当时造像量度和雕塑材料的权威。
再开新风
活跃于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的画师曲英嘉措在继承旧勉唐画派精华、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创立"新勉唐画派",为该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为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效力,后至拉萨为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师,画迹至今存留在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中。曲英嘉措建构了近代勉唐画派的基本格局,并同格鲁派建立了联系,获得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持,为该派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获得“勉唐画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