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贡六月会 编辑
热贡六月会,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第一种是唐蕃和解庆和平;第二种是元军务农祈安康。
2006年5月20日,青海省同仁县申报的热贡六月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43。
中文名:热贡六月会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青海省同仁县
遗产编号:X-43
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其一称唐蕃和解时,为了庆祝和平的到来,守卫当地的吐蕃将军于当年的六月十六至二十五日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由此发展成热贡六月会。其二称元末明初时,元朝一支蒙汉混编的军队在隆务河谷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在当地解甲务农,为了庆祝和平安宁,他们举行了祭典活动,祈求消灾去难人寿粮丰,热贡六月会即从此发展而来。
主要活动
农历六月十七,热贡六月会祭祀活动在一个名叫四合吉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而后,在隆务河流域的几十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展开。各村祭祀活动的天数不尽相同,长则五天,短则两天。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钎、上背钎、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
民俗仪式
热贡六月会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为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法师被认为是人与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法师不是藏传佛教的神职人员,因此他的生活完全是世俗化的。但祭祀活动开始前几日,法师必须保持身体洁净,不能接触女性,并要到寺院里接受活佛们的洗礼,举行诵经祈祷仪式。这是一项在六月会祭祀活动开始前的重要仪式,也是热贡六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特点。
以舞娱神
热贡六月会
各村在祭祀活动当中要相互进行礼仪性的客演,10至20人不等的舞队必须在法师的带领下行进。当客演舞队到达异村时,东家组织全村的人出村举行迎送仪式,茶饭招待。而后,双方舞队在各自法师的带领下表演,共同娱神。同时,向众人展示其各自舞蹈的独特风采。
热贡六月会
上口钎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
上背钎
上背钎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
开山
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
热贡六月会
节日活动的主持者是村庄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该庄的法师。长者代表着民意。而法师则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宰祛病。
热贡六月会的节日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热烈而庄重。各庄的活动大同小异,各庄都为愉悦神灵极尽能事。
传承价值
热贡六月会
传承人物
夏吾才让,男,藏族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热贡六月会,序号:04-1964,申报地区:青海省同仁县。
当曾本,男,藏族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热贡六月会,序号:04-1963,申报地区:青海省同仁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仁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同仁县文物局、同仁县热贡艺术传承保护管理局)获得“热贡六月会”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同仁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同仁县文物局、同仁县热贡艺术传承保护管理局)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9年7月,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地区上演热贡六月会,内容包括祭祀仪式和民间歌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