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系列坡会群 编辑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系列坡会群苗族系列坡会群

苗族系列坡会群,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系列坡会群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由排列成序、连续不断的坡会,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民间传统节日。起自然,文化形态体现在歌、舞、乐当中。

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47)。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苗族系列坡会群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七

节日类型: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节日意义: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

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编号:Ⅸ—47

遗产级别:国家级

历史渊源

编辑

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到了农历十八,则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的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这种风俗使得融水苗族坡会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三到十七这段时间,其间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到“十七坡”,这就是后来学者发现的融水苗族独特的坡会群形成的基础。苗族坡会尽管在“文革”时期曾经有过一段停滞期,但后来很快又恢复了。

主要活动

编辑

苗族系列坡会群

坡会举办期间,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文体活动。其中的斗马以激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数十匹雄马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会也是访亲探友的节日,而对年轻的恋人们来说,则多了一个互诉衷情的机会。

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几十名青年妇女身着盛装,围圈而舞,气氛欢快,场面热烈;芦笙作为苗家喜欢的民族民间乐器,每个坡会必有芦笙,芦笙曲有迎宾曲、送客曲、借路曲、欢庆曲等,多种多样,声音嘹亮,震地动天。

文化特征

编辑

融水苗族坡会均由当地村寨德高望重之人士来出面组织,当地乡民也往往将坡会视为苗族的文化象征而捐款捐物,踊跃参加,这体现了融水苗族坡会的自发性。另外,坡会所具有的民间信仰、春祈秋报的仪式观念以及芦笙堂、坐妹、斗马等内容均反映了当地乡民文化生态的原生性。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梁炳光

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显现出非常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作为苗族文化最为集中展现的空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能培养苗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的群众的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另外,坡会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它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所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系列坡会群与其他“非遗”一样,也面临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困境。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加之农村受城市化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苗族系列坡会群出现了濒危的状况。

传承人物

梁炳光,男,苗族,1941年4月出生,苗族系列坡会群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4-1965,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2005年,被评为柳州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苗族系列坡会群”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系列坡会群”项目保护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1994年,梁炳光和吉曼芦笙队参加了北京竹文化艺术节。

1997年,梁炳光和吉曼芦笙队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演出活动。

2019年春节期间,融水苗族自治县组织党员干部走进苗族系列坡会群,开展“五送助脱贫·五颂感党恩”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