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编辑

中国湖北省公办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名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CUG),简称地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教育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日制高校。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于1974年定址武汉。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更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并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2022年分别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9658.51㎡;设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师1943人,全日制在校生34160人,包括本科生18719人。创办时间1952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莫宣学、马永生、欧阳自远、翟裕生、周宗文、陶春辉、胡连军、张弥曼、殷鸿福、陈旭学校官网http://www.cug.edu.cn图集

目录1历史沿革▪学校前身▪两地办学期▪独立办学期2办学条件▪院系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建设▪合作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学术资源4校园文化▪学校标志▪精神文化▪社团文化5校区情况▪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6行政管理▪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校园环境▪逸夫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地大隧道▪化石林8校友情况9所获荣誉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编辑

学校前身

  •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1952-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

    1956年毕业的大学生集资在学校正门建起一座地质工作者塑像,基座正面是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词:“为祖国多发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 。1957年5月17日,刘少奇主席接见了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他说:“要建设就要搞地质勘探,就要打“游击”,你们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

    <p>北京地质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北京地质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讲话

    1957年5月,刘少奇同志与学子亲切交谈

    1957年5月,刘少奇同志与学子亲切交谈

  • 湖北地质学院时期(1970-1974)

    1970年,受形势所迫,学校外迁已为大势所趋。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同年五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2年,高元贵同志重新主持学校工作,力主学校迁入武汉市。1974年,湖北省先后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5年,武汉市批复同意学校选址于东湖之滨南望山南麓 。

  • 武汉地质学院时期(1975-1987)

    1975年4月,教职工动手建起的工棚成了武汉地质学院的第一栋房子。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1978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

    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15个,全部为地学专业 。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校园建成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武汉地质学院试办研究生院,是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一 。

    <p>建成后的武汉地质学院

    建成后的武汉地质学院

    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两地办学期

    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地质矿产部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 。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开始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1987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校长赵鹏大提出建设“国际型、现代型、开放型”大学的构想。1988年11月7日,学校举行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揭幕仪式。1990年6月,确定《勘探队员之歌》作为校歌 。

    1992年,中国启动实施“211工程” 。在地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以五大学科群为重点内容的 “211工程”建设方案 。1993年,学校向原地矿部呈送《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立项论证报告》。199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批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

    1996年3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部属重点大学联合办学,被称为“华中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是目前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一种联合办学模式 。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2001年5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创建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2004年4月,在学校五届四次教代会暨十四次工代会上,确定“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 。

    <p>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

    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

    《勘探队员之歌》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揭牌仪式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揭牌仪式

    1997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正式立项

    1997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正式立项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项目通过验收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项目通过验收

    独立办学期

    2005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同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

    2011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另外12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11月,学校发起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英文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nsortium in Earth Sciences,简称IUCES) 。2016年12月,学校登山队完成“7+2”登山科考任务,即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穿越南、北极点,成为世界首支完成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 ;同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成立 。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11月,学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地学长江计划”启动 。

    2018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前实现“第一步”阶段性办学目标、部署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同年7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成立 ;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019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7月,学校成为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大学 。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

    2022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同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 。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 ;12月,学校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 ,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4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 。

  •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系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院

    备注

    1

    70901

    地质学

    地学院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2

    70902

    地球化学

    ——

    3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学院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4

    81502

    石油工程

    ——

    5

    081407T

    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6

    70302

    应用化学

    材化学院

    ——

    7

    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

    80403

    材料化学

    ——

    9

    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学院

    ——

    10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11

    82502

    环境工程

    ——

    12

    71001

    生物科学

    ——

    13

    70601

    大气科学

    2016备案通过

    14

    81001

    土木工程

    工程学院

    ——

    15

    081005T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2018备案通过

    16

    82901

    安全工程

    ——

    17

    81401

    地质工程

    ——

    18

    082902T

    应急技术与管理

    2021备案通过

    19

    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

    ——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地空学院

    ——

    20

    70801

    地球物理学

    ——

    21

    070903T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22

    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电学院

    ——

    23

    80205

    工业设计

    ——

    24

    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

    25

    80703

    通信工程

    ——

    26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管理学院

    ——

    27

    120103

    工程管理

    ——

    28

    120201K

    工商管理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29

    120202

    市场营销

    ——

    30

    120203K

    会计学

    ——

    31

    20101

    经济学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32

    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

    33

    120901K

    旅游管理

    ——

    34

    71201

    统计学

    ——

    35

    50201

    英语

    外语学院

    ——

    36

    70501

    地理科学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37

    81201

    测绘工程

    ——

    38

    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

    39

    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

    40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2017备案通过

    41

    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理学院

    ——

    42

    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17备案通过

    43

    70201

    物理学

    ——

    44

    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课部

    ——

    45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珠宝学院

    ——

    46

    130504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

    47

    50302

    广播电视学

    艺媒学院

    ——

    48

    130202

    音乐学

    ——

    4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

    50

    130503

    环境设计

    ——

    51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016备案通过

    52

    030101K

    法学

    公管学院

    ——

    53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

    5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

    55

    120402

    行政管理

    兼有第二学士学位

    56

    082306T

    土地整治工程

    2020备案通过

    57

    120111T

    应急管理

    2021备案通过

    58

    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9

    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学院

    ——

    60

    80903

    网络工程

    ——

    61

    080904K

    信息安全

    ——

    62

    080908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2014备案通过

    6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18备案通过

    64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2019备案通过

    65

    80902

    软件工程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66

    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

    67

    80801

    自动化

    ——

    68

    70701

    海洋科学

    海洋学院

    ——

    69

    081902T

    海洋工程与技术

    2018备案通过

    70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学院

    2024备案通过

    法学:2个 工学:37个 管理学:9个 教育学:1个 经济学:2个 理学:12个 文学:2个 艺术学:5个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注:学校简介与专业介绍页面的学院数量不一致)

    学科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点建设

    类别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2

    应用经济学

    301

    法学

    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401

    教育学

    402

    心理学

    403

    体育学

    502

    外国语言文学

    503

    新闻传播学

    701

    数学

    702

    物理学

    703

    化学

    705

    地理学

    706

    大气科学

    707

    海洋科学

    708

    地球物理学

    709

    地质学

    710

    生物学

    802

    机械工程

    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14

    土木工程

    815

    水利工程

    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835

    软件工程

    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学

    1204

    公共管理学

    1403

    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51

    金融

    252

    应用统计

    256

    资产评估

    351

    法律

    452

    体育

    551

    翻译

    854

    电子信息

    855

    机械

    856

    材料与化工

    857

    资源与环境

    859

    土木水利

    1251

    工商管理

    1252

    公共管理

    1253

    会计

    1357

    设计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点建设

    类别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截至2023年11月,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均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02

    应用经济学

    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707

    海洋科学

    708

    地球物理学

    709

    地质学

    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814

    土木工程

    815

    水利工程

    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4

    公共管理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857

    资源与环境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

    专业代码

    学科名称

    授权级别

    99J1

    遥感科学与技术

    博士、硕士

    99J2

    健康地学

    博士、硕士

    99J3

    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

    博士、硕士

    99J4

    绿色矿业

    博士、硕士

    99J5

    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

    博士、硕士

    99J6

    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

    博士、硕士

    99J7

    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

    博士、硕士

    99J8

    地学大数据

    博士、硕士

    99J9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

    参考资料: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点学科建设

    级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设计学

    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学科群: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设计学

    智能地球探测学科群:控制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

    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学科群: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5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3405人,其中教师19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83人,教授511人,副教授9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5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3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院士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鹏大(1993)、殷鸿福(1993)、翟裕生(1999)、李曙光(2003)、金振民(2005)、莫宣学(2009)、王成善(2013)、郝芳(2015)、王焰新(2019)、成秋明(2019)、谢树成(2021)、邓军(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友宏(2021)

    参考链接: (数据截至2024年4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杰出教师人才

    类别

    名称

    时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

    蒋少涌

    2000年

    郝芳

    2001年

    童金南

    2003年

    王焰新

    2004年

    郑建平

    2004年

    2004年

    成秋明

    2005年

    谢树成

    2005年

    何勇

    2006年

    刘勇胜

    2011年

    李建威

    2013年

    章军锋

    2014年

    夏帆

    2015年

    吴元保

    2016年

    胡兆初

    2017年

    李超

    2018年

    王力哲

    2019年

    赵军红

    2020年

    袁松虎

    2020年

    巫翔

    2022年

    宁伏龙

    2022年

    李军

    2022年

    宋海军

    2023年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

    胡兆初

    2013年

    黄春菊

    2013年

    赵葵

    2014年

    蒋宏忱

    2014年

    丁华锋

    2014年

    郑勇

    2014年

    袁松虎

    2015年

    左仁广

    2015年

    罗银河

    2016年

    宋海军

    2016年

    娄筱叮

    2017年

    曹淑云

    2017年

    汪在聪

    2017年

    马瑞

    2017年

    蔡建超

    2017年

    朱振利

    2018年

    赵新

    2018年

    朱宗敏

    2018年

    於世为

    2018年

    宗克清

    2019年

    王墩

    2019年

    李长冬

    2019年

    王全荣

    2022年

    刘成利

    2022年

    董燕妮

    2022年

    孙启良

    2022年

    马强

    2023年

    熊庆

    2023年

    张留洋

    2023年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名单不全)

    郑有业

    2006年

    郑建平

    2015年

    李建威

    2015年

    焦玉勇

    2017年

    杨立强

    2019年

    谢树成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

    胡兆初

    ——

    刘勇胜

    ——

    赵军红

    ——

    蒋良孝

    ——

    郭上江

    ——

    何卫红

    ——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入选者

    谢树成

    2013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名师

    级别

    名称

    入选时间

    国家教学名师

    唐辉明

    2009年

    龚一鸣

    2019年

    湖北省教学名师

    谢兴武

    2005年

    龚一鸣

    2006年

    鄢泰宁

    2007年

    唐辉明

    2009年

    童金南

    2010年

    李宏

    2011年

    靳孟贵

    2012年

    余 敬

    2013年

    马昌前

    2014年

    戴光明

    2019年

    徐思煌

    2020年

    王亮清

    2022年

    沈传波(楚天名师)

    2023年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2个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以及3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开展了未来技术学院、李四光计划、李四光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间信息实验班、土地资源管理实验班等30多个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平台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中心

    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实习基地

    北戴河

    周口店

    秭归

    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时间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古生物学

    童金南

    ——

    2005年

    地球化学

    马振东

    岩土钻掘工程学

    鄢泰宁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2007年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余敬

    岩石学

    桑隆康

    地史学

    龚一鸣

    户外运动

    杨汉

    2008年

    构造地质学

    曾佐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2009年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岩土工程施工概论

    黄生根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2010年

    变质地质学

    桑隆康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刘天佑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

    地史学

    龚一鸣

    地学院

    2013年

    古生物学

    童金南

    岩石学

    马昌前

    构造地质学

    曾佐勋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袁晏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变质地质学

    陈能松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资源学院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环境学院

    管理学

    余敬

    经管学院

    岩土钻掘工程学

    蒋国盛

    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张玉

    地空学院

    精品视频公开课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龚一鸣

    地学院

    2012年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唐辉明

    工程学院

    地质类专业导论

    唐辉明

    工程学院

    小型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罗忠文

    信工学院

    地下水与环境

    王焰新

    环境学院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2020年首批

    地质学基础

    袁晏明

    线上一流课程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李江敏

    古生物学

    童金南

    线下一流课程

    地史学

    龚一鸣

    地球化学

    张宏

    矿床学

    吕新彪

    聚煤盆地沉积学

    焦养泉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勘查地球物理

    胡祥云

    管理学

    余敬

    C语言程序设计

    戴光明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

    曹卫华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分析化学

    鲁立强

    地下水动力学

    靳孟贵

    2023年第二批

    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

    韩艳玲

    线上一流课程

    珠宝玉石的鉴别与评价

    尹作为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

    蒋恕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新奥法隧道施工工法虚拟仿真实验

    焦玉勇

    海上钻井平台火灾扑救与应急逃生虚拟仿真实验

    周克清

    岩石学导论

    马昌前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

    谢淑云

    岩土工程施工

    时红莲

    电工与电子技术

    郭红想

    环境地质学

    周建伟

    水文地质学基础

    梁杏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郑贵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岩体力学

    胡新丽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课程类型

    2021年度

    土木工程材料

    程瑶

    线上一流课程

    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

    韩艳玲

    构造地质学

    李志勇

    非营利组织管理

    罗辉

    英语语音

    王国念

    信息论与编码

    严军

    宝石学B

    陈涛

    线下一流课程

    运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

    陈鑫

    登山运动

    董范

    岩体力学

    胡新丽

    线性代数

    王军霞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油气储层地质学

    姚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郑贵洲

    地质教学实习(秭归)B

    冯庆来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岩石学导论

    马昌前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王晓

    材料物理

    夏开胜

    油气开发地质学

    谢丛姣

    地球科学概论

    谢淑云

    环境地质学

    周建伟

    野外含水层系统非稳定井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成建梅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复杂地质钻进过程智能优化控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熊永华

    社会实践

    朱桂莲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2023年度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袁玥

    宝石学教学实习Ⅱ

    周琦

    模拟法庭

    夏云娇

    中国玉器概论

    舒骏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测量学A

    徐景田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陈思

    数值天气预报

    李双林

    土地管理学

    龚健

    生活中的经济学

    刘江

    翡翠交易与评估

    陈全莉

    线上一流课程

    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陈丽霞

    听说中国传统绘画

    彭静

    地热工程学

    窦斌

    算法设计与分析

    王茂才

    线下一流课程

    工程机械设计

    文国军

    煤地质学

    王华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谭俊

    油气地球化学

    阮小燕

    矿物岩石学

    马强

    电子商务

    朱镇

    土地信息学

    胡守庚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尚媛媛

    国土安全—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虚拟仿真实验

    孙文沛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碳的社会代价评估虚拟仿真实验

    金贵

    海底地形与底质探测过程虚拟仿真

    陈刚

    桥梁工程悬臂梁挂篮施工质量控制虚拟仿真实验

    宫培松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郭会荣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级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地质学

    地球化学

    资源勘查工程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经济学

    旅游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户外运动)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广播电视学

    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软件工程

    自动化

    海洋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石油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化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统计学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英语

    遥感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安全

    测控技术与仪器

    参考资料: (截至2023年12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特色专业

    -

    项目名称

    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第一批特色专业

    地质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煤及煤层气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安全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第二批特色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第三批特色专业

    地球物理学

    地空学院

    教育部

    2008年

    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8年

    第四批特色专业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珠宝学院

    教育部

    2009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09年

    第六批特色专业

    地球化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10年

    环境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10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团队建设

    类别

    名称

    主要负责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矿物岩石教学团队

    马昌前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张宏飞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

    龚一鸣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地质学教师团队

    龚一鸣

    矿产勘查教师团队

    焦养泉

    (截至2024年6月)

    合作交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等3个孔子学院,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600余人次。2024年1月22日,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协议,该中心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子学院

    成立时间

    学院名称

    2006年10月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

    2008年

    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2012年10月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

    2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3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4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国合基地

    2012年

    5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

    6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

    7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年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省部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

    2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02年

    3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4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科技部研究中心

    2005年

    5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5年

    6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

    7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8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9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0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

    2008年

    11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

    12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0年

    13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

    14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1年

    15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2年

    16

    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

    17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3年

    18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4年

    19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湖北省软科学基地

    2014年

    20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湖北省智库

    2014年

    21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国合基地

    2014年

    22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6年

    23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2016年

    24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7年

    26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27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8年

    28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29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30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3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4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5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6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

    37

    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0年

    38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39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40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

    41

    全空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系统湖北省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42

    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43

    高校治理研究中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研究中心

    2022年

    44

    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2022年

    45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2年

    46

    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2年

    47

    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湖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2022年

    48

    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3年

    49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

    湖北省新型智库

    2023年

    50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3年

    51

    流域全息监测与智慧模拟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国合基地

    2024年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739人(含学生)。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 。截至2014年6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科技成果

    类别

    项目

    时间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第五完成单位)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2007年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2008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成果(第三完成单位)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济阳凹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和含油性(第二完成单位)

    2001年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

    2002年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第四完成单位)

    2005年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

    2008年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第四完成单位)

    2008年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2009年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

    2013年

    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

    2013年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2020年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成果

    2013年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2013年

    (截至2024年6月)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目前拥有两座馆舍。南望山校区图书馆坐落于校园西区,正对学校大门,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有馆舍面积24000平方米。未来城校区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坐落于未来城校区的正中央,总建筑面积36835平方米,于2020年9月开放 。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36397册,至2022年底馆藏图书达186.5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1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6个,外文数据库62个;全年开通试用数据库25个。全文电子图书193.88万册,电子期刊48576册,学位论文8931300册,音视频总时长249787小时。学校构建了学术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利用等综合数字服务系统;形成了以图书馆馆藏纸质与数字资源为主体、学科导航与知识发现为依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辅助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数字资源建设为主体、涵盖各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 。

  • 学术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统一管理学校期刊的直属单位,目前编辑、出版、发行《Journal of EarthScience》《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质科技通报》(原《地质科技情报》)《安全与环境工程》《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版)》7种学术期刊 。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ISSN 1000-2383;CN42-1874/P,原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理论期刊,月刊,2016年更名为《地球科学》,以反映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地球科学》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地质学会T1期刊;被美国著名检索系统《EI》数据库100%收录,同时还被《Scopus》、《CA》、《PЖ》、《GeoRef》、《GeoBa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数据库收录;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多项,1999-2005年荣获三届国家期刊奖,2013年、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荣获首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E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ES)创刊于1990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双月刊地质学刊,旨在传播地质学各分支和地球资源勘探利用相关技术的信息。JES报告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和原创学术研究成果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一流学术期刊。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期刊、 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ISSN2096-8523,CN42-1904/P)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理工兼顾,工科为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重大技术突破、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即时反映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研究进展,体现地球科学交叉领域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地质科技通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提升,WJCI报告2023年版进入Q1区,2024年已被国际著名数据库Scopus和DOAJ收录。开设有“资源地质与工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重大工程实录”“环境地质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技术与地学应用”等栏目,根据每期论文内容动态设置。除刊登最新地学科研成果外,还刊登研究进展、评述、快讯、科技前沿等。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刊号:ISSN1671-1556,CN42-1638/X,邮发代号:38-42),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担任主编。主要刊载内容包括: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灾害及其防治、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管理、安全工程等。该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为安全与环境工程科技信息的迅速广泛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4年,双月刊。国内刊号为:CN 42-1694/TV,国际刊号为:ISSN 1672-7940。设置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地球物理、深部与构造地球物理、智慧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等特色栏目,主要刊登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磁、地震、电磁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创新;地球物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和正反演方法、技术创新;物探仪器设备研发研制;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创新的原创论文,是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成果发表、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1),为日本JST科学技术数据库收录期刊(2018)。此外,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等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在2017年荣获第十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本刊编辑部分别于2006、2019、2021年荣获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先进单位称号 。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宝石与宝石学杂志》)创刊于 1999 年。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中国宝石研究所(GIC)支持的双月刊学术期刊。《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是一本独特的学术期刊,专门研究中国的宝石和宝石学,在宝石学者、从业者和爱好者中颇受欢迎。《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延续了二十年的出版历史,每两个月报道最新的宝石技术、资源和热点,结合国内外珠宝市场的发展 。

  • 校园文化

    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徽由核心图案、中英文校名以及数字“1952”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圆形印章形。核心图案为象征地球科学特征的“放大镜、地质锤、指南针与地球经纬线”,突显了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1952”为学校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建校时间。校徽图案采用象征着“和谐”的经典圆形构图和蓝色基调,表达了学校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校徽图案造型端庄,是曲线的流动多变和直线的简洁的完美结合,极具向心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扩张力,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的视觉呈现,表达了学校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徽图案A可与校徽图案B通用。为保证校徽印刷、制作清晰完整,在校徽直径小于10mm时,禁用校徽图案B。在实际应用中,校徽可与中英文校名组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徽

  • 校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标为长方形,分为教职工和学生 两种,教职工校标为红底白字,学生校标为白底红字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标

  • 校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为蓝色底与红色底两种,中央为学校名称中英文全称与校徽的标准组合,校旗规范有A、B两种规范组合形式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规范组合A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规范组合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规范组合B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规范组合B

  • 校名

    2012年3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地质大学题写了校名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为“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校友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回母校后为学校的题词。“艰苦”,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学和人生的高峰,奋力达到光辉的顶点。“朴素”,就是要保持朴素无华的本色,言行诚实、生活简朴,不虚假,不奢侈,不浮夸,永葆真情、永做真人。“求真”,就是要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努力探索和实践,揭示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务实”,就是要发扬务实前行的作风,不图虚名、不鹜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永远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行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

  • 校歌

    《勘探队员之歌》(又名《勘探队之歌》),是电影《年青的一代》的主题歌曲。1990年,中国地质大学第九次校务会议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2021年,学校第七次校务会议审议确定了此校歌五线谱、简谱规范版本 。

    《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勘探队员之歌》简谱版 《勘探队员之歌》简谱版

    社团文化

  • 地球科学俱乐部

    地球科学俱乐部是挂靠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的地学科普类学生社团,成立于1995年4月22日,前身为创办于1991年的“地球爱好者小组”和“岩矿爱好者小组”。社团以“博览求实、创新成才”为社团格言,鼓励同学们把科技和科普活动作为其在校期间主要兴趣和热点,通过组织科研实践项目、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广大同学的科技意识,浓厚校园科技氛围,营造一个从事学术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提供社团力量 。曾获“全国百强社团”“湖北省优秀标兵社团”等荣誉,并多次获得校级“十大标兵社团”“十佳社团”等称号,社团成员曾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湖北省竞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等荣誉,社团成员在《Science》《Geology》《Papers in Palaeont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多次被各大媒体平台报道 。

  • 中乐相声社

    中乐相声社标志中乐相声社标志

    中乐相声社系2019年3月成立的CUG相声社更名而成。中乐相声社年均在校园内开办5场大型相声专场演出活动。自2019年以来,社团参与晚会舞台演出达500人次,总计现场观看5万余人次,原创视频播放量1.4万余次。相声社成立4年以来,通过增添校园文化特色、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原创相声曲目、改编传统相声曲目百余段,辐射观众5万余人次,积累活跃粉丝群体千余人。社团先后获得2020-2021学年新锐社团称号、2020-2021学年十大标兵社团称号、2022-2023学年十大标兵社团称号、2022年湖北省大学生曲艺展演优秀奖、2023年学生社团“品牌铸造”立项评级A级 。

  • 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

    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以下简称山花),挂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同时接受校团委以及学校社团联合会的领导,是以支教助学为主要活动的公益性社团。山花源自于2005年,成立社团十九年以来,开辟助学基地四省五地十余所学校,派出暑期活动队伍70余支,暑期活动志愿者1000余名,支教学生3000余人次,受助学生400余人次。社团曾获得“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全国高校百强社团、“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五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复赛全国入围团队等国家级荣誉,连续两年获得湖北省“百优社团”的称号。在社会实践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绩,曾荣获2016年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湖北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

  • 校区情况

    编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 。2019年6月,学校正式定名原有校区为“南望山校区”,新建校区为“未来城校区”,寓意“难忘(南望)历史、展望未来” 。

    南望山校区

    南望山校区注册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校区分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东区与西区之间通过地大天桥连接,西区与北区通过地大隧道连接 。

    <p>航拍北门

    航拍北门

    四重门

    教二楼

    教二楼

    翠池

    翠池

    彩虹桥

    彩虹桥

    田径场

    田径场

    图书馆

    图书馆

    未来城校区

    未来城校区注册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 ,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 。2019年8月,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搬迁入驻,未来城校区正式启用。2020年8月,经济管理学院迁入,未来城校区达到万人办学规模。截至2022年9月,学校在未来城校区新增教育教学用地710亩,占全校土地面积的35%,新增教学科研用房52万平方米,占全校建筑总面积的48%,搬迁入驻师生11000余人,占全校师生总数的35% 。

    <p>航拍校区

    航拍校区

    公共教学楼

    地质工作者雕塑

    地质工作者雕塑

    地大湖

    地大湖

    体育馆

    体育馆

    运动场

    运动场

    学生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

    行政管理

    编辑

    现任领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杰

    校长

    李建威

    党委副书记

    李建威、王林清、唐忠阳、王甫

    纪委书记

    唐忠阳

    副校长

    王华、王力哲

    党委常委

    刘杰、李建威、王华、王林清、唐忠阳、王甫、王力哲、陈文武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历任领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任领导

    职务

    名字

    任期

    党委书记

    毕孔彰

    1988.4-1991.12

    赵鹏大

    1991.12-1993.1

    赵延明

    1993.1-1996.12

    张锦高

    1996.12-2003.6

    郝 翔

    2003.6-2017.3

    何光彩

    2017.3-2019.6

    黄晓玫

    2019.6-2024.6

    院校长

    赵鹏大

    1988.4-1996.7

    殷鸿福

    1996.7-2003.6

    张锦高

    2003.6-2010.12

    王焰新

    2010.12-2024.6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4月)

    校园环境

    编辑

    逸夫博物馆

    “地质世界之窗”——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坐落于武汉市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远近闻名的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博物馆现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分别为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还将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 。

    <p>逸夫博物馆全景

    逸夫博物馆全景

    逸夫博物馆恐龙展区

    逸夫博物馆磁悬浮地球仪

    逸夫博物馆磁悬浮地球仪

    图书馆

    未来城校区图书馆是未来城校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工程,图书馆项目造型新颖,提取“书山”和“地质”元素,寓意“探索地质,保护地球”的文化内涵。馆内集“借、阅、藏、学、研”于一体,是一座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现代图书馆 。

    <p>图书馆外景

    图书馆外景

    航拍图书馆

    图书馆夜景

    图书馆夜景

    休闲区

    休闲区

    图书馆内部

    图书馆内部

    体育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馆是未来城校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工程。外墙采用GRC玻璃纤维水泥板,搭配低辐射中空玻璃,简洁明朗的线条、富有科技感的独特外观,设置有专业游泳馆、篮球馆、训练馆等多种功能性体育场馆 。

    体育馆体育馆

    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由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从西校区北侧出发,横穿南望山山脊,高4.5米,宽6米,长333米。隧道采取南北同时掘进的方式进行,这条“高校第一隧”也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

    地大隧道地大隧道

    化石林

    化石林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标志性景观。地大化石林始建于2002年春,占地约1500平方米,景区呈正方形,四周栽满了合抱的香樟树,园中树立着产于中国辽宁西部和内蒙古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蒙古国、印尼和缅甸的珍贵树化石。在拥有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树之间,散植着不少苏铁,香樟、苏铁、硅化木,古今中外,错落有致,和谐共生,相映成趣 。

    地大化石林地大化石林

    校友情况

    编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知名校友

    姓名

    简介

    莫宣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欧阳自远

    国内外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翟裕生

    我国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周宗文

    “行业领军人物”,周大生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春辉

    2009海洋年度人物候选人

    胡连军

    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章”获得者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殷鸿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陈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截至2024年6月)(排名不分先后,仅列举部分)

    所获荣誉

    编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荣誉

    奖项名称

    获奖时间

    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2011年

    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

    2013年

    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2018年

    2017-2019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

    2020年

    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2022年3月

    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

    2023年7月

    (截至2024年6月)(奖项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