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ersity)简称“西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为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陕西省、西安市共建高校,是中国“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西安,1959年,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其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南、北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4.8亩;设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8个,开设66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8290人,其中本科生22414人,硕士生12815人,博士生3061人。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均位列全球ESI排名前1‰。创办时间1931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柳传志、俞白眉、凌力、保铮、包为民、苟仲文、曾李青学校官网http://www.xidian.edu.cn图集目录1办学历史▪创办学校▪流动办学▪延办军校▪迁址西安▪西电发展2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建设▪合作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学术资源4文化传统▪形象标志▪精神文化▪社团文化5学校环境6学校领导▪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知名校友8所获荣誉9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创办学校
1931年2月,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在小布木屋学习、居住
1931年11月,从第三期无线电训练班起,训练班改名为红军无线电学校。
流动办学
1933年3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简称红军通校。学校开始流动办学。
长征期间红军通校学习(油画)
1935年12月,红军通校师生到达陕北吴起镇。后随中央机关到达陕北瓦窑堡。陕北无线电训练班、红25军无线电训练班,与学校合并,成立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
延安通校时期上课、居住所用房屋
1948年5月,延安通校转移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与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校,军委气象局合并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这几部分学校分别在河北省解放区的阜平、获鹿和坪山等地办学。
河北获鹿校址
坪山校址
延办军校
1949年11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词
张家口时期军委工校校门
军委工程学校在张家口市街头宣传抗美援朝
1952年5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设立了无线工程、有线工程、雷达工程系,学校正式开展本科教育。
迁址西安
1958年,西安新校址鸟瞰图
迁校西安后,学校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学校要培养能够进行研究设计的工程师。 1959年,学校被中央批准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从通信兵部划归为国防科委,学校开始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学校开始在全国统一招生,新设了自动控制、制导、遥测遥控等20个专业,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与哈军工齐名的军内两所重点学府。
援建桂电文件
西电发展
1988年1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6年,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
2001年,学校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西安市三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2003年,学校征地3000亩,开始建设新校区。 9月,学校被列入九大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2004年,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签署共建学校协议,学校南校区投入使用。 2007年,学校入选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学校加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班”揭牌仪式
2017年9月,学校入选首批7所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 同月,入选首批中国“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6月,学校入选19所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高校之一。
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
学校与广州市举行合作共建广州研究院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3月1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揭牌成立。 5月16日,成为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举行成立大会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8个,开设66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专业名称 |
---|---|
通信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 |
信息工程 |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
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信息对抗技术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示范性软件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数字媒体技术 | |
软件工程 | |
机电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自动化 | |
机器人工程 | |
电子封装技术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工业设计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光电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物理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电波传播与天线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金融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工程管理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工业工程 | |
工商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人力资源管理 | |
财务管理 | |
电子商务 | |
行政管理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统计学 | |
人文学院 | 录音艺术 |
哲学 | |
汉语言文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日语 | |
翻译 | |
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
医学影像技术 | |
护理学 | |
智能医学工程 |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 应用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 |
网络工程 | |
网络空间安全 |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
人工智能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人工智能 | |
体育部 | 运动训练 |
数据来源: 截至2024年5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中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根据ESI公布数据,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均位列全球排名前1‰。
类别 | 名称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信息与通信工程、军队指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涵盖)、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密码学 |
省部级重点学科 | 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电子工程、密码学、情报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军事通信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电路与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设计及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材料物理与化学、计算数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物理电子学、光学、导航、制导与控制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学校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5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具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0余人、硕士生导师1900余人。具有两院院士3人,外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17人;聘有1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5位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314人次、省部级人才250人次、青年托举人才94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创新团队57个。具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3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 郑晓静、郝跃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 段宝岩 |
国外院士(专职) | 焦李成(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益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等 |
双聘院士 | 杨孟飞(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浩(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跃广(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佳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 、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 等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 郝跃、段宝岩、田捷、郑晓静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 |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 公茂果、杜兰、王爽、董伟生、周峰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 | 李建东、李赞、廖桂生、刘宏伟、马建峰、李云松、张向荣、石光明、杜兰、高新波、陈晓峰、郭立新、盛敏、张进成、董伟生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郑晓静、李建东、杨银堂、廖桂生、高新波、郭立新、刘宏伟、朱樟明、盛敏、李赞、邢孟道、魏志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 保铮、梁昌洪、吴顺君、郝跃、周渭、郭立新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郑晓静、焦李成、郝跃、杨银堂、李建东、廖桂生、马建峰、郭立新、高新波、刘宏伟 |
跨世纪人才优秀计划入选者 | 郑晓静、焦李成、杨银堂、廖桂生、刘三阳、冯大政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廖桂生、刘红侠、苏玉鑫、邵晓东、杜兰、史琰、薄立军、李阳阳、谢拥军、刘延平、盛敏、张进成、李龙、杨淑媛、马晓华、胡核算、朱圣棋、张林让、邢孟道、李赞、王彤、李云松、裴庆祺、周峰、陈渤、韩一平、刘静、张变玲、赵力强、王从思、王爽、邓成、陈晓峰、高新波、刘宏伟、谢雪梅、公茂果、陈为胜、陈贵敏、李勇朝、田聪、马文平、陈伯孝、李真芳、杜荣、侯彪、刘英、苗启广、张向荣、张玉、朱樟明、常永奎 |
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者 | 焦李成、刘三阳、郭立新、郝跃、庄奕琪、杨银堂、葛建华、张进成、李建东、廖桂生、张建奇、段宝岩、马建峰、张海林、水鹏朗 |
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 郑喆坤、高卫峰、闫峥、林珍华、韩根全、胡波、韩伟、王宏、衣建甲、林珂、栾浩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梁昌洪、孙肖子、傅丰林、刘三阳、周益春、李晖 |
省级教学名师 | 傅丰林、梁昌洪、刘三阳、吴振森、孙肖子、陈南、李建东、郭宝龙、杨跃、赵建、徐国富、武波、李晖、庄奕琪、石光明、胡予濮、曾兴雯、郭立新、周佳社、王泉、周端、刘乃安、孙万蓉、崔江涛、夏永林、苏涛、李团结、邓成、顾华玺、于少勇、苗启广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微波教学团队、通信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自主可控嵌入式系统教学科研团队 、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 |
注:名单不完整(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中国双创示范基地、中国“区块链+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工信部“5G+教育”应用试点高校、中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中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网络与信息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改革实验班、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 | 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光信息与功能元器件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现代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波测量与天线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导航、探测与制导实验教学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网络空间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软件工程1、软件工程2、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封装、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 |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信息安全、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技术、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2个建设点)、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工商管理、应用物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金融学、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商务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英语、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物联网工程、工业工程、哲学、生物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微波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高职)、模拟电子线路基础、通信原理、微处理器类新技术实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高频电子线路、线性代数、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预测与决策 |
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共获18金,连续6度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8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42个国家的188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67个联合实验室。共同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交流模式,开展的“寒暑假国外名校访学游学”、“本科生联合培养”、“本硕连读”、“双硕士”、“硕博连读”、 “双博士”等交流项目达百余个。学校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成立“西电-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果。学校在德国、多米尼克、马来西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课堂),与美国、英国、法国著名大学合作运行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国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了69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还与与西安市高新区共建西安电子谷,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中国重点战略区域,与当地部门合作共建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业产业升级发展,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航天、中国星网、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工、中国信科,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三大运营商等企业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学生实习基地。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8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7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民用雷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感知集成攻关研究院 |
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 | 宽带隙半导体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 |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线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 | 陕西省网络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 大功率半导体照明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现代无线通信创新技术研发与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 陕西省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 高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固态照明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超大规模电磁计算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西电分部)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一代数字媒体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烽火-西电通信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民用雷达工程研究中心 集成电路技术及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信息化与数字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 网络空间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区块链与安全计算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重点实验室 信息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 文化与价值研究科普基地 学校体育信息化研究基地 陕西智慧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协同网络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联合) |
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前沿科学中心 | 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 |
国防科技工业环境试验与观测网 | 西安电波观测站 |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雷达认知探测成像识别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移动互联网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引智基地 电磁信息感知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截至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创造中国电子与信息领域多项第一,如研发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等。截至2024年5月,学校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等国家重大工程。
类别 | 成果 |
---|---|
研究发明 |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创造中国电子与信息领域多项第一,如研发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多套新体制雷达等。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电子机械、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空间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 |
科研奖项 | 2016年至2024年,学校共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牵头10项,包括一等奖1项)、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 2022年,学校10项成果牵头获批202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
科研项目 |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项目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势 |
资助项目 | 2019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资助168项,同比增长10.5%,资助数创历年新高;资助总经费达8077.3万元,同比增长17.99%,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96项,同比增长15.66%;重点项目获资助5项,同比增长66.67%;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项;面上项目获资助63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获资助2项(其中一项为重点资助项目)、联合基金项目1项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是中国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有创见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该刊是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工程索引数据库(Ei)全部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全部收录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陕西省高校科技名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刊源,在电子与信息领域具有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2017年,该刊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创刊于1985年,曾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刊主要栏目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科技与社会。主要接收具有一定理论、学术水平和实践意义的稿件。 |
截至2024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具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4.8亩,校舍建筑面积154.03万平方米。
南校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南校区设有纪委、组织部、选出部、机关党委、教务处、人事处、国资处、发展规划部等38个校园行政机构和服务机构,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等17个学院在南校区设立办公、教学地点。 校区内建有图书馆、行政楼、综合楼、新远楼、工信中心等建筑,以及丁香公寓、海棠公寓、南操场、北操场等生活场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校园景色" al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校园景色"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f703738da9773912b31bcdfa8a419118367adbb444ad?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校园景色 北校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2号。 北校区设有科研院、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离退休处、产业集团、出版社、期刊中心、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等27个校园行政机构和服务机构,电子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继续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微电子学院等12个学院在南校区设立办公、教学地点。 校区内建有主楼、科技楼、东大楼、西大楼等建筑,以及东区花园、体育场等休闲场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 阶梯教学楼 ![]() 体育场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自建校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累计为中国输送了34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到中国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80%,锻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以行业领军人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界
军政界
商界
文体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词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