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注 编辑
流注,中医病名。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按之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等。以后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左右,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按之中软而应指,伴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等症。溃后脓出黄稠或白粘脓水,或夹有瘀血块。脓出后肿消痛止,硬块渐消,身热也退,食欲渐增,约经2周左右,脓尽收口而愈。
若溃后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伴壮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等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是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鉴别诊断
1.环跳疽 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来鉴别。
2.风湿性关节炎 多处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如患在髋关节,屈曲程度较轻,不会化脓溃破。
治疗原则
治宜清热解毒、和营通络。暑湿交阻证需兼清暑化湿;余毒攻窜证宜兼凉血清热;瘀血凝滞证宜活血化瘀。溃后宜清解余邪,不要急于补虚,杜绝因余毒未尽而流窜他处。
证治分类
1. 热毒壅结证
证候: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四肢或躯干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肿胀掀热,肿块色白或微红;伴高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当归、皂角刺、穿山甲。
2.暑湿阻遏证
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胸闷呕吐,头痛头晕,四肢关节酸痛;胸部可布满白瘩,大便秘结或溏泻,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解毒化湿。
方药:五神汤合六一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苏叶、生姜、茶叶、藿香、佩兰、滑石、甘草、金银花、紫花地丁、当归。
3.正虚邪恋证
证候:发作多次,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新肉难生,隐隐作痛;伴神疲体瘦,热退不尽,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
治法:益肝补血,清解余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
常用药:紫草、升麻、糯米、甘草、白芍、白术、白芷。
初起用金黄散、玉露散外敷,局部消肿止痛;脓成宜切开排脓,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继用红油膏盖贴。
2.患病之后应卧床休息,以防流注再发它处。
3.宜加强营养,并多饮开水或以新鲜西瓜汁代茶饮。
4.髂窝流注愈后患肢功能障碍者,应适当作下肢伸屈功能锻炼,或早期进行牵引。
2.《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