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拾遗 编辑
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左右拾遗为正八品官职,除了元代,汉族统治者朝代介以左为大,右为小。所以左拾遗比右拾遗大一些(元代以右为大)。
中文名:右拾遗
含义:清要官
时期:唐朝
字面意思: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
唐代进谏使命由门下省和中书省共担。门下省设给事中四名及辅员若干,并设左谏议大夫四名,左散骑常侍四名。中书省则设右谏议大夫四名,右散骑常侍四名。唐代还创设了补阙和拾遗两个官职,分置左右,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补阙和拾遗均为谏官,负责看管供其他谏官呈递奏折所用的四只匣子。
两《唐书》中只有一人杨嗣复,以官位较高的右拾遗,出任直史馆:“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写文。年二十,进士及第。二十一,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进右拾遗,直史馆。”但此例仅此一见,恐怕属于特殊例子,非常例。
拾遗是个清要官,地位远在县尉之上。一般以此官已可担任较高级的史馆修撰,如蒋系,“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傅师、郑瀚、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他最初以县尉任直史馆,后升右拾遗即改任史馆修撰。蒋系的父亲蒋乂也以右拾遗任史馆修撰:“贞元九年,进右拾遗、史馆修撰。”至于“登朝官”,指那些需要参加朝会的高官和监察御史等“常参管”。县尉不参朝会,属于“非登朝官”,因此县尉充任史官,一般只能担当直史馆这个比较低层的史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