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攸县 编辑
攸县为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市渌口区、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攸县交通便利,境内主要铁路有吉衡铁路、醴茶铁路等,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攸县跻身2013年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500强县市,在榜单中位列第217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攸县常住人口630427人。2020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4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9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8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2.59亿元,增长2.2%。2020年,攸县总面积2648.07平方千米。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攸县名列其中。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中文名:攸县
外文名:Youxian County
别名:梅城
行政区划代码:43022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湖南省株洲市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部,衡阳市东部80公里处
面积:2648 km²
下辖地区:13个镇、4个街道
政府驻地:攸县春联街道东城新区
电话区号:0731
邮政编码:4123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784776 人(2023年全县户籍总人口)
著名景点:桃花谷、白龙洞、酒埠江、灵龟峰、马鞍山
火车站:攸县南站、攸县站
车牌代码:湘B
地区生产总值:463.49 亿元(2023年)
人口:630427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县委书记:李鹏程
县长:武挪强
梅城来历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攸县
建制沿革
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以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等,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侯。
攸县地图
东汉时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县等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县隶湘东。
晋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南朝梁(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南朝陈(558~589)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
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
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清攸县属长沙府。
攸县湘山公园风景图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1995年,攸县辖10个镇、20个乡:城关镇、丫江桥镇、网岭镇、皇图岭镇、桃水镇、酒埠江镇、鸾山镇、黄丰桥镇、渌田镇、新市镇、上云桥乡、大同桥乡、大桥乡、市上坪乡、石羊塘乡、兰村乡、沙陵陂乡、坪阳庙乡、钟佳桥乡、柏树下乡、莲塘坳乡、凉江乡、菜花坪乡、高和乡、高枧乡、鸭塘铺乡、银坑乡、湖南坳乡、槚山乡、漕泊乡。
1996年9月,大同桥乡撤乡设镇。1997年,上云桥乡、菜花坪乡撤乡设镇。1998年,石羊塘乡、高枧乡、市上坪乡、高枧乡、钟佳桥乡撤乡设镇。至此,攸县辖18个镇、12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攸县常住总人口679839人,其中(17镇13乡),城关镇63512人、黄丰桥镇16176人、酒埠江镇27552人、桃水镇29308人、峦山镇18770人、皇图岭镇31268人、网岭镇37758人、新市镇28194人、丫江桥镇23336人、渌田镇35569人、柏市镇11726人、大同桥镇25393人、上云桥镇22606人、菜花坪镇27188人、市上坪镇14884人、石羊塘镇30912人、高枧镇16523人、漕泊乡6163人、兰村乡6461人、银坑乡11792人、钟佳桥乡12661人、湖南坳乡23977人、坪阳庙乡22172人、大桥乡12987人、贾山乡22530人、沙陵陂乡12238人、凉江乡11890人、莲塘坳乡25580人、高和乡22304人、鸭塘铺乡28409人。
位置
攸县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邻江西萍乡市、莲花县,西连株洲市渌口区、衡东县;南达茶陵县、安仁县,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标是:东经113°09′09″至113°51′30″,北纬26°46′34″至27°26′30″。
攸县
地貌
县区地貌的特点是: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丘陵相嵌;中部成岗地、平原。海拔最高1404.9米,最低69米。东部由太和仙、婆婆岩等中山构成丛迭山群,地势自东向西中山向低山、丘陵递降;西部,明月峰和严仙岭绵亘西陲,地势自西向东由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中部,攸水、沙河向南、北分流,地势低平。东、西两面形成两个相向的倾斜面。县境内断层多,造成地表分割破碎。主要断层有酒埠江断层(萍乡—酒埠江)、洋滨断层(洋滨—凤塔)、黄丰桥断层(万新—昭村)、广黄断层(沙洲里—广黄)等,以酒埠江断层为最大,长达60公里,断距数百米至千米。全县平均河网、冲沟切割密度为0.84公里/平方公里,山丘地区达2—5公里/平方公里。因此,除江河平原地区外,一般耕地比较分散。
气候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水文
攸县境内分洣水和渌水两大水系,统称湘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2条,总长1150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11407.8万立方米。拥有大中小蓄水工程22807处,其中大II型水库1座(酒埠江水库),中型水库2座(皮佳如水库和黄沙桥水库),小I型水库19座,小II型水库123座,山平塘22662处,并已建成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的东南西北中(河床干渠)渠系为网络的灌溉体系。全县水域面积共15031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077公顷,水库水面2540公顷,坑塘水面6132公顷,滩涂水面912公顷,沟渠水面2370公顷。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48平方公里(原为2664.07平方公里,2008年攸县第二次土地普查后,重新测定为264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57028.5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47446.03公顷。
林业资源
林地面积2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344.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7.58%。
矿产资源
攸县秦人古洞风景图片
境内含煤面积约171.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探明地质储量4.3亿吨,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28个村,分为桃水、黄兰两大矿区,有煤矿101家,其中省属煤矿2个、市属煤矿2个、乡镇煤矿97个。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攸县常住人口630427人 。
2023年,全县户籍总人口784776人。其中:女性388551人,男性396225人。人口出生率4.88‰,死亡率6.42‰,自然增长率下降1.54‰。常住人口61.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11万人,农村人口25.66万人,城镇化率58.46%。
攸县风光" alt="
攸县风光"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59b033b5bb5c9ea502e2423d539b6003bf3b314?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攸县风光
综述
2016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GDP)373101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6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917462万元,比上年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016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GDP达到了52855元,比上年增长8.3%。
2017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8%。人均GDP达到了56130.6元,比上年增长6.1%。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1:51.4:34.5调整为14.3:45.7:40.0,与2016年相比,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3%、43.4%和49.3%,分别拉动GDP增长0.5、3.3和3.7个百分点。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3%。其中:50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增长15.0%;房地产投资额下降0.9%;全年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86个,完成投资额1210914万元。分产业类型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2.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7%。从结构看,建筑工程增长47.3%;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9.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48.4%;其他投资增长56.3%。
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47元,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755元,增长8.2%;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050元,增长8.4%。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170元,其中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为295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7.2%。全年全县人均住房面积达97.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29.1%。
2020年,攸县地区生产总值4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9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8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2.59亿元,增长2.2% 。
初步核算,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5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31.79亿元,下降5.5%;第三产业增加值253.16亿元,增长5%。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1:34.7:49.2调整为16.9:28.4:54.6。
第一产业
2017年,攸县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增长4.0%;林业产值增长3.3%;牧业产值增长3.5%;渔业产值增长4.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7.6%。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3%。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8.69万亩,增长3.66%;粮食产量50.07万吨,增长3.54%;粮食单产平均为460.64公斤/亩。早、中、晚稻播种面积分别是49.17万亩、4.04万亩、49.66万亩,收获产量分别为21.82万吨、2.13万吨和24.76万吨。豆类、薯类播种面积分别为2.58万亩和2.31万亩,收获产量分别为4358.88吨和7008.14吨。油菜播种面积18.09万亩,收获油菜籽1.6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0.81万亩,收获产量107.22万吨。瓜果种植面积3.17万亩,收获6.38万吨。棉花种植面积6900亩,收获产量752.1吨。
全年出栏生猪124.99万头、牛2.25万头、羊6.28万只,出笼家禽548.8万羽,分别增长3.2%、-4.66%、4.15%和0.99%;肉类总产量9.77万吨,增长4.02%;禽蛋产量为1.74万吨,增长2.34%;水产品总产量23968吨,增长1.3%。
全年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5处,新修山塘124口,山塘防渗、清淤、扩容889口,河道治理28.5公里,水渠防渗831公里、清淤1710.5公里,改造机电排97坐,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1.62万千瓦,比上年提高3.06万千瓦;农用排灌电动机和柴油机为8849和803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94686吨,下降2.5%,农药施用量813吨,下降1.5%。
2020年9月,被确定为湖南省综合油料大县、湖南省茶油大县。
202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93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总产值57.09亿元,增长4.7%;林业总产值9.97亿元,增长5.3%;牧业总产值39.58亿元,下降0.6%;渔业总产值3.91亿元,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7.7%。
202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0.05千公顷,同比增长6.3%;棉花种植面积0.13千公顷,下降50.1%;油料种植面积16.53千公顷,增长20%;蔬菜种植面积23.42千公顷,增长3.4%。
2020全年粮食产量42.33万吨,同比增长3.0%;油料产量2.61万吨,增产27.6%,其中:油菜籽产量2.23万吨,增产32.8%;棉花产量0.02万吨,减产54.55%;茶叶产量0.04万吨,增产4.2%;水果产量10.28万吨,增产8.9%;蔬菜产量121.58万吨,增产2.7%;猪、牛、羊肉总产量6.4万吨,增产0.4%;水产品产量2.59万吨,增产3.8%;禽蛋产量1.55万吨,增产0.7%。全年出栏生猪75.68万头,增长0.01%;牛1.39万头,增长3.7%;羊7.6万只,增长2%。年末存栏生猪44.78万头,增长7.4%。
2020全年修复水毁水利工程8处,新建衬砌明渠渠道108.91公里,河道治理32.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2.9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加固34座,新建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工程31处。
202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2.72万千瓦,同比增长3.6%;农用排灌电动机和柴油机为9706和8200台;耕地流转面积46.7万亩,增长29%;化肥施用量2.65万吨,下降1.3%;农药施用量802吨,下降2.5%。农村用电量3.31亿千瓦时,增长12.8%。
第二产业
2017年,攸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占GDP的比重为42.2%,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2.7%,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6%提高到58.83%。分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53192万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28164万元。
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8家,实现总产值为1929389万元,增长2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0074万元,增长20.6%,占GDP比重16.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实现产值1111540万元,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25.7%。全县原煤产量232.1万吨,下降52.7%。水泥322万吨,增长73.3%。发电量482046万千瓦时,增长132.5%。
全县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0%;利润总额下降3.7%。
全县建筑业企业20家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
2020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5.16亿元,同比增长3.8%。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80亿元,增长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增长1.7%;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4.9%。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4.6。按行业分:农副食品加工业8.81亿元,增长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亿元,增长22.7%;医药制造业12.18亿元,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造业16.32亿元,增长1.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1亿元,增长13.7%;专用设备制造业2.6亿元,增长14.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2.61亿元,增长26.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0.52亿元,下降1.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92亿元,增长7.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8%。高新技术企业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69亿元,增长10.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4%。
202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67.95万吨,同比下降42.5%;水泥112.6万吨,下降2%;饲料34.92万吨,下降5.2%;中成药3.9万吨,增长13.2%;火电45.44亿千瓦时,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00.34亿元,增长6.2%;利润总额12.93亿元,增长20.6%;研发
特产
香干著名湖南主持人汪涵先生曾经在《有味》一书中曾这样的评价攸县的香干:“攸县小吃神州俏,香干血鸭剁辣椒”,在攸县小吃中居于首位的攸县香干,一直深受推崇。据《攸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攸县香干就小有名气了,攸县城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皇图岭的香干,东乡的原坛酒,新市的麻鸭,网岭的麻饼糖,尝过之后永不忘。”攸县香干之所以出名,原因有二:攸县的水质好,极少污染;攸县香干的加工工艺讲究。做香干用水最重要,攸河上游的酒埠江,汇入了漕泊禹王洞的天然矿泉水、皮佳洞过滤的阴河水和柏市的温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水质。”
麻鸭
攸县麻鸭产于湖南省攸县境内的米水和沙河流域一带,以网岭、鸭塘浦、丫江桥、大同桥、新市、高和、石羊塘等地为中心产区。曾远销广东、贵州、湖北、江西等省。攸县麻鸭是湖南著名的蛋鸭型地方品种。攸县麻鸭具有体型小、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的优点,是一个适应于稻田放牧饲养的蛋鸭品种。
全国绿化模范县 | 湖南省县域经济十强 | 湖南省文明县城 |
中国金融生态县 | 全国生态文明县 | 湖南省卫生县城湖南省2011年度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 |
2011年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 国家卫生县城 | 2012年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 |
国家园林县城 | 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 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
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 | 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 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试点县 |
2022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 2022年4月14日,入选“赛迪顾问乡村振兴百强县(2021)”名单,位列全国第14名。 | 2023年11月,被命名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蔡槐庭:明嘉靖丁己年(1557年)二月初五出生在湖南省攸县渌田镇的一个科举世家,万历庚辰(1580)进士,癸末(1583)殿试名列二甲。他是渌田蔡民第九世孙。历任嘉兴知府,户部郎中等,官至太仆寺卿(从三品)。
洪云蒸(1580-1636):明代名臣,字化卿,号紫云,攸县漕泊人,万历庚戌科进士,追赐为都察院御史。
龙湛霖(1837-1905):字芝生,清湖南省攸县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后累迁至侍读学士。
胡庶华(1886-1968):攸县城关人,著名教育家、冶金专家,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
文荣林(1900-1974):攸县城关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十二团团长,七十九师上校副官长。抗战期间,任二十八师少将副师长,后调广东防空训练班任少将教育长。
张德粹(1900-1987):攸县东乡田村人,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谭震林(1902-1983):攸县城关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陈逵(1902-1990):曾用名陈弼猷,攸县柏市樟井冲人。《毛泽东选集》编译委员会委员,致力将中国古代名诗词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开创出汉诗英译的新天地。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又名若望,攸县高枧人。率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国民革命军中将,第37集团军总司令。晚年退役弃政,潜心研习道、佛、儒、耶各教之哲理,擅长篆、隶、楷、草各体书法,并有绘画技能,曾在台北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在著作方面有《大同大道》、《易经原理》、《心物一元观》、《道性真理》、《天人合一》、《自然循环定律》等著述付梓。
唐有章(1906-2000):攸县新市人,参加广州起义。曾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设计总院副院长、农机部外事局局长、农业机械部顾问。
刘克(1915-2000):原名刘相尧,攸县市上坪镇市坪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曾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兼工程部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研部部长。
萧友明(1916-):原名谢华生,攸县黄丰桥镇广寒寨村人。少将军衔,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原副部长,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颜德明(1917-1985):湖南攸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任广州军区装甲兵政委,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罗吉庭(1930-):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人,核物理学家、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报”编委,“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
陈旭榜(1932-):攸县鸭塘铺乡奥林村人,少将军衔。曾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宁夏军区党委常委,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周玉书(1933-2021):湖南攸县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1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1990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1992年12月改为中将军衔。
苏纪兰(1935-):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开云(1937-):艺名阿云,著名中国花鸟画家,湖南攸县人。曾任湖南美术馆、湖南国画馆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国画家理事,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国画馆顾问,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肖旭初(1937-2015 ):少将军衔,曾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
刘远节(1938-):攸县桃水镇睦塘村人,曾用名刘春华。曾任广东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
谭冬生(1940-):湖南攸县莲塘坳乡春龙村人,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谢秋云(1948-):湖南攸县人,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书画家,诗人。
彭新国(1951-):湖南攸县人,少将军衔。曾任南疆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参谋长。
刘鼎新(1952-):湖南攸县人,现任海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
傅剑仁(1953-):湖南攸县人,笔名易卯,河北省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黎明启程》等。
蔡仪(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多有阐述。
颜书劲(1910-1982):湖南攸县高枧双江口人,字清和,1930年考入黄埔军校(也叫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通讯科学习。 后历任交通警察局郑州支台台长,广州区台台长,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台湾黄埔军校通信科教官。
贺东生(1911—1998):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党的八大、九大。1998年8月27日病逝于湖南长沙,终年87岁。
谭震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