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县 编辑
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滁州市全椒县毗邻,东北与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截至2022年,和县户籍人口533888人。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改和州为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和县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唐代诗人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戴重、清代画家戴本孝等都是和州人。和县哺育了当代草圣林散之,养育了奥运会上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2022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29亿元、153.97亿元和168.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8.9:43.6:47.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9万元。
中文名:和县
外文名:He County
别名:历阳
行政区划代码:34052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安徽省马鞍山市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马鞍山市西部
面积:1319 km²
下辖地区: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
政府驻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和州路
电话区号:0555
邮政编码:2382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陋室、镇淮楼、霸王祠、文昌塔、天门山
车牌代码:皖E
地区生产总值:353.47 亿元(2022年)
人口:410899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和县猿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将天下分为36郡。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鸡笼山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王莽时期(前9年-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东汉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吴为重镇。
晋太康六年(285年),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
和州地图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三县。天宝元年(742年),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
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
和县行政区划图
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县政府。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属巢湖地区。
1952年,属芜湖地区。
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
1959年4月,仍归属芜湖地区,同年5月,和含县划开。
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
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乡镇 | 街道社区 |
---|---|
历阳镇 | 龙潭社区、华阳社区、朝阳社区、镇淮社区、大桥社区、横江社区、共义社区、金河社区、白果社区、城北社区、双严社区、城西社区、大荣村、五星村、胜利村、东河村、沈家山村、万寿村、太平村、黄墩村、兴圩村、清佛村、戚镇村、望江村、龙华村 |
白桥镇 | 白桥街社区、后港社区、西梁山社区、高庙村、七成村、周贵仕村、兴隆村、大许村、红旗村、徐庄村、西梁山村、陈桥洲村 |
姥桥镇 | 姥桥社区、联合社区、菱湖村、姥长村、姥下河村、隐驾村、杜姬庙村、郑蒲村、红光村、官塘村 |
功桥镇 | 功桥社区、南义社区、大汤圩村、鲁堡村、新塘村、毛巷村、杨圩村、丰山村、考塘村、长建村、东堡村 |
西埠镇 | 西埠街社区、腰埠社区、娘娘庙村、聂兴圩村、枣林村、腰埠村、盛家口村、鸡笼山村、熊官塘村、西埠村、新民村、双庙村、范桥村 |
香泉镇 | 香泉社区、张家集社区、晓山村、徐桥村、龙山村、龙塘村、新建村、孙堡村、星火村、泉水村 |
乌江镇 | 鼓南社区、惠北社区、濮集社区、四联社区、驻马村、百姓村、石山村、建设村、宋桥村、黄坝村、卜陈村、金马村、新濮村、新圩村、周集村 |
善厚镇 | 皂角村、万元村、陶店村、五月村、凤台村、早林村、高祖村、善厚集社区 |
石杨镇 | 石杨社区、绰庙社区、高关村、花园村、八禁村、金城村、新农村、铸陆村、裕民村、幸福村、中山村 |
资料来源:
位置境域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全县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约18.8千米,总面积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54.7平方千米。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和县
地形地貌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和县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毫米,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毫米,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毫米。年蒸发量1488毫米,7月份最大,达204毫米;元月份最小,仅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水文
和县境有9条河流和55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
和县境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矿产资源
和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砂、地热、矿泉等20余种,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铊、铅、钒,初步探查铁矿产地4处、铊矿产地1处;能源矿产资源有煤,全县有3处,预计储量500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建筑石料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计查明资源总储量5.46亿吨,保有资源总储量4.99亿吨。
生物资源
和县有270多种乔灌木树种,134科564种药用植物,72种浮游植物;140多种脊椎动物、14目33科102种鸟类和30多种鱼类。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和县常住人口为410899人。
机构 | 职务 | 姓名 |
---|---|---|
中国共产党和县委员会 | 书记 | 马永 |
副书记 | 杨世木 | |
常委 | ||
和县人民政府 | 县长 | 刘凌晨 |
副县长 | 杨飞 、张扬(回) 、熊英华、 朱国庆、 尹莉(女) 、蒋燕(女) 、祁兵南 、陶振华 、邵红雨 、张朝君(挂职) 、李国强(挂职) | |
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倪进宏 |
副主任 | 武元庆 、毛祚双、 陈时埂 、王德弟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县委员会 | 主席 | 贾相洲 |
副主席 | 刘金星、鲁玲(党组副书记)、王竹梅、李钧、宫为群 | |
资料来源: |
综述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5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增幅居全市首位,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9和3.1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快水平,两年年均增长8.3%。GDP总量增加49.7亿元,是前两年增量的1.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58.5亿元增长11.5%。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由上年的10.6:36.4:53调整为9.4:40.7:49.9,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26.3%,较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2020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266.8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4.5%(按可比价计算),增速较前三季度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0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3.2%。
2019年,和县地区生产总值253.2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8.2%(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9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6.2%。
2019年,和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县直管22.4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居全市三县三区第5位。这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8亿元。全年县直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为7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全县财政支出45.9亿元,增长17.3%,其中县直管31.5亿元,增长5.3%。
2019年,和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92元(不含郑蒲港),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911元和20815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0.4%。
第一产业
香泉生态旅游度假区
2019年,和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31.3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8.4亿元,下降1.2%;渔业产值5.7亿元,增长7.1%。农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其中粮食总产量为39.8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为48.2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出栏9.9万头,同比下降44.2%;家禽出栏1246万只,同比增长5.1%;水产品产量2.2吨,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
202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66家(当年新增26家),完成产值同比增长31.3%(不含郑蒲港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5和1.9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长11.4%。占全市比重11.4%,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9.9%,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1.1和44.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快48.6个百分点;战新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5%,较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2%,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18.7和1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19.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2%,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县2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0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76.9%。化工、泵阀、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均保持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6.7%。
2019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4%,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9.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增幅居全省61个县(市)首位。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1.3%,增幅居全市三县三区第3位。从县直管区域的分行业来看,26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保持增长。四大主导产业“三升一降”,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9.1%,其中化工、泵阀及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分别增长37.5%、10.2%、31.0%,食品下降23.0%。
2021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5.5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5%,增速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3%,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全年县直管33家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9.8和1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5.2%。资质内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共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两年平均增长24.7%。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较全市快3.2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22.8%、6.2%、22.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3.4%、3.2%、6.9%。1-11月,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9.1%。
2019年,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2.8%,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61个县(市)第34位和第14位。其中县直管实现76.8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年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含个体户)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县直管10.1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25725万美元,同比增长91.6%。其中:出口总额55395万美元,增长227.5%;进口总额70330万美元,增长44.4%。这其中县直管进出口总额20771万美元,增长14.6%。
截止2019年12月底,和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5.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同比增长9.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0.9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同比增长8.3%。从存款看,住户存款占存款总额近八成。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214.8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
教育事业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马鞍山师专滨江校区揭牌成立
科学技术
截至2017年末,和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18项。申报专利12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25件;全年专利授权量39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件。
文化事业
半枝梅
体育事业
2017年,和县参加各类竞技体育运动赛事,获得奖牌47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16枚,铜牌4枚。先后组织开展了拔河、篮球、太极拳、乒乓球、掼蛋、羽毛球、全民健身等群众体育活动20次。对县体育馆进行升级改造,新建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分别成立全县柔力球协会、游泳协会、牌类协会。全年体彩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
医疗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个,其中医院4个。拥有床位1320张,其中医院床位91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4人,注册护士642人。农村卫生室达到92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8个卫生所。全年分别救治艾滋病、肺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2人、190人和20人,孕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婚前医学检查率92.63%。
社会保障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和县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340(元/月)。
环境保护
2017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为0.217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6%。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74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6%,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12%。
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52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2万立方米。
2021年末,和县国省干线道路和乡村道路共计2172.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09.8公里。和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4354辆,营运汽车1079辆。
和县民歌
和县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长期在民间流传,出现不少为群众喜爱的优秀曲调和民歌手。抗日战争时期,和县流行一些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如:《日本鬼子大炮》《军民合作》《河里水黄又黄》《对口唱》《抗日救亡歌》等。
1957年,濮集乡的民歌被选拔参加中国业余文艺汇演,女民歌手李本兰赴北京演唱受到好评。
20世纪70年代,县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下乡,搜集、整理和县民歌,主要有《划龙船》《打茼蒿》《跳下田里把稻薅》《叫我唱歌我不难》《太阳下山落了坡》《车水歌》《挑担号子》《舂米号子》《土改锣鼓》等,其中《土改锣鼓》刊登在《江淮文艺》刊物上,《打茼蒿》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车水歌》获安徽省整理演出奖。
和县猿人
和县猿人
景点 | 简介 | 图片 |
---|---|---|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 |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江淮丘陵地区东部,位于北纬32°22′—32°30′,东经118°04′—118°240′之间,距和县县城15千米。境内植物各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杉木、板栗、雀梅、枫香、乌桕、油茶、毛竹、野柿、六月雪、野樱桃、卫矛、胡枝子等200多种,林中生有何首乌,明党参、杜仲、桔梗、草珊瑚等名贵药材。山上具多种动物,常见的有刺猬、穿山甲、画眉、白鹭、野鸡(长尾雉)、啄木鸟、猫头鹰、灰喜鹊,还有多种蝴蝶和龟蛇。公园境内的森林以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为主。 |
|
香泉旅游度假区 | 香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和县香泉镇,其临近地区共有山丘17座,2座湖泊(水库),2个湖中岛屿以及4处天然泉组成。山丘大体按照西南—东北向排列成3条山丘链(带),湖泊、农田、居民点等集中分布在3条带之间。山、水、田、林、路、宅等整体协调,构成了宜人风光。周边有温泉、冷泉、香泉湖、长山、晓山等以山水风光为主体的20平方千米的范围。 |
|
霸王祠 | 霸王祠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乃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溃退至乌江自刎处。史书记载霸王祠最盛时有厅、殿、厢、室99间半。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旁立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典型的明代雕塑风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冢”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左侧有地下墓道。 |
|
镇淮古街 | 镇淮古街贯穿着文庙、戟门、镇淮楼、四牌坊、古井、和阁、文昌塔以及陋室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为和县历阳(和城)旅游区的组成部分。以镇淮古街(由陋室、文庙戢门、镇淮古街、四牌坊、文昌塔等组成)。 |
|
特产 | 简介 | 图片 |
炸牛肉 | 炸牛肉是和县传统特产名肴,有600多年历史。元末明初,回民从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即将肉按其纹路横切成半寸长、半分宽、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滚后晾干,经油炸并加佐料红烧即成。入盘时肉色金黄、鲜嫩味美。密封可保持时间长。 |
|
姥桥花生酥 | 姥桥花生酥是和县传统名点,据传清光绪年间有一位陈姓糕点师傅,将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麦芽糖切成方块,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 |
|
乌江霸王酥 | 霸王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名点,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采用传统工艺与远红外线烘烤精制而成,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酥松脆香。 |
|
和县黄金瓜 | 和县黄金瓜产地范围为和县的历阳镇、乌江镇、香泉镇、西埠镇、善厚镇等,黄金瓜营养丰富,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对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亦有较好的疗效,黄金瓜花期5~7月,果期7~8月。 |
|
和县辣椒 | 和县辣椒,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无公害化,2007年申报了2个国家级无公害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传统加工企业都实现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的QS认证。 |
|
杜默(1019-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张孝祥
憨山大师(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和县绰庙蔡浅村人。俗名蔡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父彦高,母洪氏,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十月十二日。他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终生学佛,拜佛,参禅,为佛教事业的振兴发展,作了许多贡献。如在五台山与妙峰和尚一道主持千人盛大法会。在山东崂山同建海印寺,在江西庐山同建法云寺,尤其是他历经千辛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更为深远,当时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
陈廷桂(1768-1842年)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林散之
许海峰
侯学煜(1912年-1991年),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成本华
撒贝宁,祖籍安徽和县,著名主持人,抗战爆发后,他的祖辈离开了故土。
2019年,和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和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1月,和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1年9月8日,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9月15日,和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2021年11月,和县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