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都县 编辑

四川成都历史政区

广都县广都县

广都,亦称都广,古蜀国都。《蜀王本纪》言:“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广都曾经是古蜀王的故治,位居都广之野的中心地带,是古蜀农业文明的起地之一,也是“天府之国”农业中心地区。广都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广都以其“盐井、渔田之饶”,并以其“铁矿、好稻田”,“故盛养生之饶”,富甲一方,对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两汉时期,广都县辖境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成都高新区、双流区以及眉山市仁寿县北部等地区。唐宋时期辖境缩小,广都县范围大致相似于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元代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广都县

外文名:Guangdu

别名:都广

今地点: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双流区

文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

遗址:天府新区华阳广都城遗址

简介

编辑
《蜀王本纪》说:“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阳国志》的《蜀志》则说,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的瞿上

早在先秦时期,古蜀国的广都辖地就有蜀人在此繁衍生息,史料中称此处为“广都之野”。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的广都治所即在华阳,当时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直到元初,广都县毁于兵灾战乱,县治被废。

古蜀国曾经设的治所广都,历经数千年,其城址在华阳区域范围内几经变迁。东晋以后,广都县治所溯三年,长史乔师望奏请析双流县重置广都县,治所仍在汉城原处,是为唐广都。唐广都城遗址如今位于天府新区华阳古城社区。

古蜀国曾经设的治所广都府,历经数千年,其城址在华阳区域范围内几经变迁,见证华阳历史文化延绵不断、繁荣昌盛。据《华阳县志》,广都城遗址如今位于古城社区,紧邻华阳至太平老公路。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保单位。1998年,双流县文管所配合成都市考古队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遗址范围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74米,南北长67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广都城城址至今未能完全确定范围、规模。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窑址、路面、灰坑、墓葬等,出土较多唐宋时期的瓷器,有罐、碗、碟、水盂等,可推断该遗址应属唐宋时期遗址。区域内现存3万平方米的农耕田和绿化地,已被城市所包围,周边建筑林立。透过重重文献,广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让我们更深入的触摸到了成都平原唐宋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脉络。

南宋诗人陆游于华阳广都城锦江流域赋诗《广都江上作》:“微波不摇江,纤云不行天。我来倚杖立,天水相澄鲜。平远望不尽,日落自生烟。梅花耿独立,雪树明前川。好风吹我衣,春色已粲然。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

“蜀人尚滋味”,作为曾经的成都平原中心城市体系三都之一的华阳广都城,即以其“盐井、鱼田之饶”,加之“铁矿、好稻田”,“故盛养生之饶”(郦道元《水经·江水注》),富甲一方。

而今广都遗址区域内现存3万平方米的农耕田和绿化地,已被城市所包围,周边现代建筑林立。古老的遗脉于现代的朝气并存,堪称成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都城遗址保护范围广都城遗址保护范围

2023年7月1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官网发布了公布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都城遗址保护范围的通知,通知显示,广都城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已获得市政府同意。广都城遗址城墙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40米。遗址保护范围为以城墙墙基外侧为基线,外扩20米,遗址保护范围外扩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严格按照划定的范围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在2022年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青白江区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发现了一座汉代城址,古蜀“三都”之一的新都城重见天日。城址城墙包砖上的篆书“新都城”铭文,让《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中,新都的位置得到确认。据了解,新都城遗址的时代自战国晚期延续至民国时期,而广都城遗址的年代属于唐宋时期,汉代广都城迄今为止仍未被找到。

广都县建制沿革

时间

治所

备注

前127年(西汉)-9年(新)

华阳(中兴场)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置广都县,属蜀郡。

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今成都华阳)。

58年(东汉)-东晋

华阳(中兴场)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晋广都徙治文星集镇(今属双流西航港)。

东晋-601年(隋)

东升(城关乡)

隋仁寿元年(601年),本汉广都地,避炀帝杨广讳,徙治城关乡(今双流东升),广都县改置双流县。

663年(唐)-1260年(元)

华阳(中兴场)

唐龙朔三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成都府。治所设汉广都城原址(今成都华阳)。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废广都县入华阳县、双流县、仁寿县。

注:本表只统计广都县正式存在的时间,改名、撤销均不计入其内。

历史沿革

编辑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注:广都县治所,汉时在府河与江安河交汇处,今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

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讨公孙述,拔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使精骑驰击广都。次年,汉光武帝命汉直取广都,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攻克成都。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

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晋徙治文星集镇(今双流西航港)。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

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本汉蜀郡广都地,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徙治城关乡(今双流东升),改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成都府。华阳广都城再为唐广都县治。龙纪初年(889年),王建败眉州刺史山行章等于广都。

宋代广都县宋代广都县

唐宋时期的广都县治即在今华阳广都城遗址,当时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北宋时期,广都县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县。

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乾道六年(1170年)复置贵平县、籍县,改属仙井监。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县大部入华阳县,少部分入双流县、仁寿县。

下一篇 郫都区

上一篇 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