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 编辑

山西省太原市辖区

晋源区晋源区

区,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位于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相连,南、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隔汾河与小店区相望,总面积289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晋源区常住人口328006人。 截至2023年6月,晋源区辖3个街道、3个镇。

晋源,于1998年1月1日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挂牌成立,地处太原市西南晋阳古城遗址所在地,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闻名。是古晋阳的所在地,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美誉,记载并见证着太原250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大盛世,造就了刘恒、李世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传扬着台骀治水、豫让刺赵、竹报平安等许多历史传说故事。

2023年,晋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16亿元,同比增长5.1%。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晋源区

外文名:Jinyuan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140110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地理位置:太原城区西南部

面积:289 km²

下辖地区:3个街道、3个镇

政府驻地:晋源街道晋源新城

电话区号:0351

邮政编码:0300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328006 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晋A

地区生产总值:106.16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地名由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经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太原市,同时为避免市县重名,改太原县为晋源县。因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

建置沿革

 太原市晋源区地图 太原市晋源区地图

晋源区为晋阳古城所在地。

尧帝在此筑唐城,称为唐地。

夏、商、周时称唐国。西周初,周成王剪桐叶封弟叔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

秦为太原郡治。

汉为韩国国都、代国国都、太原郡治、并州刺史部治所。

西晋为太原国都、太原郡治所。

十六国时为前赵、后赵、后燕郡州治所或国都。

北齐为大丞相府、别都、太原郡治。

隋为并州治、太原郡治,唐为北都、太原府治、北京。

五代为后唐西京,北汉国都。

宋及金、元、明、清、民国,境内县级建置基本稳定,先后称平晋县、太原县、晋源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一度建立清(源)太(原)县、清(源)太(原)徐(沟)县民主政府。

1949年,太原解放后,境域初为晋源县,属汾阳专区。

1951年,划归太原市,区境先后分属太原市六区、七区,晋源区,太原市郊区,南郊区。

1998年,设立晋源区。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98年底,晋源区辖2个街道、4个镇,分别为:义井街道、罗城街道、金胜镇、晋源镇、晋祠镇、姚村镇,下设48个社区、96个行政村。

2001年,晋源镇改设为晋源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晋源区辖3个街道、3个镇:义井街道、罗城街道、晋源街道、金胜镇、晋祠镇、姚村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晋源区,位于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相连,南、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隔汾河与小店区相望。介于北纬37°37′~37°39′,东经112°19′~112°33′。南北长23.3千米,东西长20.3千米,总面积2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太山太山

晋源区有东西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众多褶皱断裂。地表裸露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区境东西两山对峙,中间为向南呈开放形的广阔河谷平原,山区占34.44%,丘陵占8.23%,平川占57.33%。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十余座,庙前山主峰海拔1865.8米,为境内最高山峰。中部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在海拔763米~780米之间。

气候

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度,无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晋源区多年平均(1956-2000年)降雨量为499.7mm。

水系

晋源区境内有汾河、潇河、晋泉水及14条季节性河流和晋阳湖。

自然资源

编辑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底,晋源区行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26.39%,天龙山一带有鸟类150余种,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雕、游隼、苍鹰。

矿产资源

截至2016年底,晋源区的西部山区拥有原煤储量1.2亿吨,还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

水资源

晋源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的富水区。截至2016年底,晋源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5926万立方米/年。按水源分类:地表清水370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2.43%;地下水190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7.57%。

晋源区2020年降雨量为562.3mm,2021年降雨量为700.3mm。

2021年,晋源区降水量20169万m3,地表水资源量2516万m3,地下水资源量2116万m3,水资源总量4221万m3。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晋源区常住人口为316445人。

截至2022年末,晋源区常住人口328006人。

政治

编辑

系统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太原市晋源区委员会

书记

张农寿

副书记

张耀、段燕临

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

区长

张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晋源区委员会

主席

岳元春

太原市晋源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张吉祥

参考资料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晋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同比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0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89亿元,同比增长2.7%。三次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依次为3.5:36.1:60.4,与上年同期(4.6:34.0:61.4)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1.0个百分点。

2023年,晋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23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依次为3.4:34.1:62.5,与上年同期(3.5:36.1:60.4)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

2023年,晋源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7.16亿元,同比下降8.6%。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3.59亿元,同比增长17.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63.57亿元,同比下降15.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80亿元,同比下降54.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50亿元,同比下降19.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4.86亿元,同比下降7.6%。从隶属关系看,央属项目投资0.57亿元,同比下降50.4%;地方项目投资18.9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他项目投资67.66亿元,同比下降14.5%。全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57亿元,同比下降15.6%。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837.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72.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房屋新开工面积21.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0.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6%;房屋竣工面积17.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8.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0.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8.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5.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3%。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45个,其中城镇固投项目10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37个。全年新开工项目36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40个。

2023年,晋源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8.93亿元,同比增长59.2%。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97亿元,为调整预算6.60亿元的105.6%,同比增长33.4%。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8.20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8亿元,国防支出0.01亿元,公共安全支出0.59亿元,教育支出3.73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09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2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68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24亿元,城乡社区支出1.65亿元,农林水支出1.49亿元,交通运输支出0.14亿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0.21亿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0.06亿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0.06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87亿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0.21亿元,其他支出0.02亿元,债务付息支出0.03亿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0.0004亿元。全区财政八项支出累计完成14.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7%,同比增长2.1%;全区民生类支出累计完成14.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7%,同比下降6.4%。

第一产业

2023年,晋源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3.71亿元,同比增长7.3%;林业产值0.95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牧业产值0.9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渔业产值0.08亿元,同比增长2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2亿元,同比增长3.1%。

2023年,晋源区粮食播种面积1047.59公顷,较上年增加2.92公顷,其中:秋粮播种面积1047.59公顷。全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0.77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937.77公顷,较上年减少14.08公顷;瓜果播种面积27.67公顷,较上年增加2.87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74公顷,较上年减少1.43公顷。

第二产业

2023年,晋源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69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2.5%;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04亿元,同比增长12.7%;造纸和纸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08亿元,同比增长8.0%;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44亿元,同比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5.0%;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33亿元,同比下降1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0.75亿元,同比下降26.7%。

2023年,晋源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1.34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6%。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04户,较去年增长14户,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1户。

能源

能源消耗:2023年,晋源区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12925.09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天然气消费量286.4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5.7%;汽油消费量27.43吨,同比增长155.6%;柴油消费量1383.21吨,同比增长17.8%;电力消费量4966.2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1%。

用水:2023年,晋源区规上工业企业取水量156861.64立方米,同比下降10.5%。其中:地下淡水52694.36立方米,同比下降13.8%;自来水91436.28立方米,同比下降12.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晋源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7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29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42亿元,同比增长18.7%。按行业划分,全年全区实现批发业零售额2.42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零售业零售额42.40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住宿业零售额0.94亿元,同比增长61.1%;实现餐饮业零售额5.95亿元,同比增长15.7%。按限额以上消费商品类别划分,汽车类占比最大,占全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6.9%,其次是石油类、建材类、粮油类等。

服务业

服务业增加值:2023年,晋源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服务业)66.29亿元,同比增长6.5%。

产业结构:2023年,晋源区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9.47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4%,同比增长8.0%;房地产业增加值14.71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2%,同比增长5.1%;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1.52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4%,同比增长2.4%;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00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同比增长4.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89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同比增长11.4%;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06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同比增长18.7%;金融业增加值1.38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同比增长5.2%;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0.26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4%,同比增长3.1%。

规上服务业:2023年,晋源区营利性服务业企业41户,营业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22.2%,规上交通运输业企业6户,营业收入6.89亿元,同比增长7.3%。

交通运输

编辑

晋源桥立交枢纽晋源桥立交枢纽

晋源区境内现有京昆高速公路、太原绕城高速公路2条29千米,现有高速互通4处(罗城、晋祠、古城营、滨河西路),冶峪高速互通1处、姚村高速互通1处。国省干线公路307国道1条13千米,县级公路5条51千米,乡级公路14条91千米,村公路299千米,天龙山旅游路、西山旅游路2条专用公路54千米。公路总里程537千米,千米密度56.88/百平方千米、25.57千米/万人,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专用公路为脉络的较为完善的公路网。

近年来,晋源区把加强交通路网建设作为加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快路网建设,不断拉大城市发展主框架,加快区域交通与市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加快“三纵九横”路网建设(“三纵”为滨河西路、新晋祠路、旧晋祠路;“九横”为南中环西街、长兴北街、长兴南街、蒙山大街、七三路、古城大街、龙山大街、迎宾路、小牛线)。截止2016年底,滨河西路南延、新晋祠路、长兴南街、南中环西街、迎宾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蒙山大街、古城大街建设全面启动,2017年全面启动长兴北街、七三路、旧晋祠路及小牛线的拓宽改造。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2023年,晋源区共有幼儿园77所,看护点35个,在园幼儿11737人(含看护点2997人);小学41所,在校生总数23719人;普通初中9所,在校生总数8415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总数165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总数253人。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

科学技术

2023年,晋源区有效发明专利37个,授权专利220个。

2023年,晋源区共申请注册商标1152件,商标核准561件;截止2023年底全区注册商标拥有量共计5465件。

文化事业

2023年,晋源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综合文化站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5个,文化站点13个。

体育事业

2023年,晋源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的40.9%,开展全民健身项目共计32项。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晋源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306个,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所(疾控、监督、妇幼),镇级医疗机构7所,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91所(73个卫生室、18所社区服务站),个体诊所195所,厂矿、学校、企业内设医务室10所。床位877张。

2023年,晋源区卫生机构共有医师1046人,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6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卫生技术人员24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36人。

2023年,晋源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7.0%,累计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6份,建档率100%。

2023年,晋源区村卫生室达标率100%。

社会保障

2023年,晋源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151728人(其中大学生参保932人)。累计享受基本医疗补偿待遇的人数418254人次,补偿金额4138.91万元;累计享受医疗救助待遇的困难群众13920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26.97万元;享受资助参保的困难群众7088人,缴纳基本医保费用199.75万元。

2023年,晋源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计296所,其中定点医院5所(3所公立,2所民营),镇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8所,村卫生室78所,校卫生室1所,诊所41所,药店147所。

2023年,晋源区累计为城市低保对象3168户4692人发放低保金300.11万元;累计为农村低保对象30290户52945人发放低保金2442.89万元。为30名60-79周岁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发放失能补贴1.66万元;为856名经济困难80-99周岁高龄老人发放123.76万元;为647名经济困难90-99周岁高龄老人发放115.06万元;为13名百岁老人发放保健津贴4.90万元;帮扶困难残疾人21792人次,发放生活补贴117.43万元,帮扶重度残疾人42455人次,发放护理补贴319.54万元。

2023年,晋源区共计发放临时救助金56.75万元,救助535人次,其中区民政局审批140人次,支出资金42.00万元;各镇(街)审批395人次,支出资金14.75万元。发放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补助共计178人次,支出资金14.88万元。

2023年,晋源区共募集善款30.98万元,支出34.7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72人,其中助困482人21.05万元,助医46人6.21万元,助学44人7.50万元。

2023年,晋源区特困供养人员共计149人,其中集中供养50人,分散供养99人,共计发放供养资金217.58万元。

2023年,晋源区为5名散居孤儿发放养育金7.02万元;为3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养育金40.25万元。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4人,共计280元。

历史文化

编辑

始祖文化

天下王氏

王氏之祖根植晋土,枝荫天下2000余年,繁衍子孙一亿余人。东周第十一代王周灵王即位未久,立长子姬晋为太子,字子乔,史称太子晋(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49年)。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国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谷、洛二水泛滥成灾,洪水直逼王宫,形势危急,灵王要“壅洪饰宫”用壅堵的办法来保护宫殿。子乔说“不可”,并列举了历史上有的君王一心为百姓着想,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兴盛,有的君王不以民为本,导致国力衰弱乃至激起民变而亡国的典故,来劝谏灵王。周灵王不但不听,还生了气,废掉他的太子名号,黜为庶人。不到三年就生了病,抑郁而死,终年十七岁。子乔死后,国内动乱,他的后裔避难于平阳,并改姬姓为王氏。《元和郡县志》谓“太原……平阳……其实一也。”

秦汉之时,他的后裔在姓氏诸望中,分为太原、琅琊两支。这两支都尊王子乔为始祖。晋祠晋溪书院建有“子乔祠”,国内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海外太原王氏社团都来此寻根谒祖。

天下张氏

天下张氏出晋阳。张姓是中国三大姓之一,迄今占全国人口的7.1%,总数近九千万。张氏祖地就在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张村、张家坟、王郭村、青阳河村一带,为纪念青阳氏而在青阳河畔修建的青阳庙遗址依然存在。

关于张姓起源和张姓始祖的归属,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张挥的祖父即黄帝,父亲是少昊青阳氏。挥公随父出征,夜现弧星,受到启发,发明弓箭,被黄帝赐姓为张,并授“弓正”之职,封于青阳一带。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阳氏第五子挥,官职弓正,夜观弧星,状射天狼。悟而始制弓矢,祀弧星,赐姓张氏。”《尔雅·释诂》又说:“正”即“长”。“弓正”即为“弓长”,“弓”“长”合二为一便是“张”。

晋源故事

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

“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事件主人公豫让留下的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更为人们所熟知。该故事2012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让刺赵反映的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际的一则真实历史事件。豫让当时是晋国卿大夫智瑶(智伯)的家臣。尽管人称智伯“贪而愎”,企图掌控整个晋国权利,排斥其余赵、魏、韩势力而独吞晋国,但在豫让看来,智伯却是最为“知己”之人。所以当智伯独吞晋国失败而被赵襄子杀害之后,豫让称曰“士为知己者死”,一心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当他意识到赵襄子实乃开明仁义之人后,做出了壮烈的击袍自刎的义士之举。他拔剑击斩赵襄子之衣,以示为主复仇,自刎则实现了对仁义认同和保全。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称豫让刺赵为“舍生取义”,是所谓“义刺”。今晋源区赤桥村中的豫让桥,即是其击袍自刎所在之石桥。而该村之所以名为“赤桥”,也就是依此事件而来。

水母娘娘的传说

在中国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它不仅指出了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且还告诉大家,难老泉水破天荒以来便开始涌注奔流于人间了。那么水母娘娘的传说故事,是否在那时已经开始流传,已不得而知,但是晋祠水母楼(明代),却是水母娘娘传说故事的物证。

传说很久以前,晋祠这地方没有水,老百姓吃水要到十几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水。在悬瓮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为久病的儿子娶了位俊秀贤惠的媳妇,名叫柳春英。不幸的是春英刚过门,她的丈夫就病逝了。春英的婆母是村里出了名的恶毒女人,小姑子是一个又懒又馋又刁蛮的女人。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她们都让春英去挑水,而且挑回来的水,只要前桶不要后桶,说春英把后桶水弄脏了。为了虐待春英,她们还特意让木匠做了一副尖底水桶,春英挑着满满的水一路上也不能休息,回来迟点非打即骂。尽管如此,春英还是悉心照料着恶毒的婆婆和刁蛮的小姑子。

春英以她的勤劳和善良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白衣大仙下凡考验她。一天,春英在挑水返回的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老翁。老人牵着马站在路口,见春英挑水过来,恳求道:“大嫂,我和我的马都渴坏了,请你给点儿水喝吧!”春英有些为难,但看到老人和马都渴得厉害,就答应了,但老人同样只要前桶水,不要后桶水。于是春英毫不犹豫地把水让给了老翁,又返身去挑水。第二天,春英挑水走到那个路口,老翁又等在那里要水喝,春英让他喝了个饱。第三天,老翁喝完水后笑吟吟地对春英说:“大嫂,你的心肠太好了,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特来考验你,现在送你一条金丝马鞭,回去以后把马鞭放入水缸,用水时只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水就满了。但千万要记住,不能把马鞭提出缸外。”说完,老翁便不见了。春英回到家后,按老翁的话一试,果然清水满缸。春英高兴地把此事告诉乡亲们,让他们到自己家里打水,乡亲们万分感激。这下可把春英的婆婆和小姑子气坏了,一天婆婆借故打发春英回娘家,春英临走时再三叮嘱婆婆和小姑子,千万不要把马鞭提出缸外。就在春英回娘家的第二天,小姑子就急不可耐地把马鞭提了出来,顿时大水涌出缸外,水越流越急,越流越大。水流到了街上,冲垮了房屋,把春英的婆婆和小姑子也冲走了。此时,春英正在娘家梳头,闻此消息,她连头上的梳子也来不及往下取,飞奔回婆家,冲进厨房,拿起一个蒲团盖在水缸上,自己一屁股坐在上面。汹涌奔流的水被制服了,一股清清的泉水从柳氏坐的缸底下流出,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水,而柳氏也从此坐化成仙了。从此以后,四方百姓尊称柳春英为“水母娘娘”,并集资在泉水源头盖起了水母楼,纪念这位勤劳、简朴、善良、仁慈的农家妇女。

民俗风情

1.晋祠庙会

“七月初二,晋祠赶会。”每到盛夏时节农历七月初二,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古庙会——晋祠庙会氤氲着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热烈开演。香火袅娜、市声鼎沸、历史久远的晋祠庙会绵延至今仍具相当规模,千百年来传统盛大的庙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晋祠周边几十个村、镇以及阳曲、清徐,甚至交城、文水、太谷、忻州等地方圆百里的百姓,在当地是一个比过年还热闹、比进城还隆重的传统节日,真可谓民间盛典、古老热烈。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晋阳风火流星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一说源于民间杂技的水流星,一说源于武术中的流星锤。作为民间社火之一的晋阳风火流星,是民间传统节日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它是由爱好和善于武术的人组成,表演者持有刀枪棍棒,流星锤(也有火流星),三三叉等兵器,在行进中或场地表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二月二焰火

南街焰火源于古晋阳,明清太原县。南街焰火的老火架按层次摆设,一共十二层,闰年按十三层摆设,老火架上摆放鞭炮,其中叠架炮别具特色,在最顶层还要布置一个火神庙。架火按牌楼形式设计,有一定的格式,还要便于人上去摆放鞭炮,老火架象征月月上进,节节高升,红红火火,越烧越旺,配以各种杂耍,在彩绘时还要加入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等杂耍品种。2010被山西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太原秧歌

太原秧歌最初是晋阳先民栽种水稻时随口编唱的民歌小调,主要内容是祈祷水稻丰收。因为给稻秧唱歌,故人亦称“歌秧子”,久而久之改称秧歌,之后有了地域名称叫“太原秧歌”。200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特产

编辑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区饮食文化厚重,民间厨艺高手众多,传承古晋阳城的历史变迁。全羊牺汤、晋祠桂花元宵、晋源糍粑等。蒙山砂锅、晋源火碗、乡巴佬酥鸡、晋源芒菜、犟骨头、晋源扒肘子等6道菜被命名为首批晋源特色名菜肴。全羊牺汤、晋祠桂花元宵、晋源糍粑、晋源江米油糕、晋源馏米、晋源炒灌肠、晋源臊子面等7个小吃被命名为首批晋源名小吃。

名称

描述

图像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0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晋祠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晋祠大米晋祠大米

大寺莲藕

大寺莲藕,因种植于晋祠镇南大寺村、北大寺村而名,是晋源区颇负盛名的土特产品。

大寺莲藕大寺莲藕

古寨豆腐

古寨村制作豆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已近千年,古寨豆腐的特点是白、嫩、细、香,略带一点卤味,是晋源的地方名吃。古寨豆腐制作技艺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寨豆腐古寨豆腐

晋祠元宵

晋祠元宵是晋源人人皆知的传统名吃,旧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凡种稻谷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元宵,以应时节。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2012年被晋源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祠元宵晋祠元宵

驴油炒灌肠

荞面灌肠是太原、晋中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即可调冷食,又可锅炒热吃,很受人民群众欢迎。晋源区的驴油炒灌肠尤为著名。

驴油炒灌肠驴油炒灌肠

炉食人人马马

炉食人人马马(简称炉食马马),是晋源特有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白玉茭、小麦两种面粉和碱、米稀混合而成的一种多图形、带色彩的烧饼。可食、可玩、可作为艺术装饰品挂在墙上观赏。2012年被晋源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炉食人人马马炉食人人马马

晋源糍粑

 晋源地区是古晋阳的发源地,汉由此而盛,唐出晋而兴。糍粑因用江米制成,软而不松,糯而不腻,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均甚是喜爱,是晋源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道特色小吃。

晋源糍粑晋源糍粑

风景名胜

编辑
太原市晋源区旅游景点(部分)

晋祠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水源头,是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名胜景区,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这里汇集了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晋祠晋祠

晋阳湖

晋阳湖位于太原市南端金胜镇内,东靠晋祠复线路,西临全省最大的太原第一热电厂,南接历史悠久的古晋阳城和驰名中外的晋祠旅游胜地。建国初期人工开挖的一电厂蓄水池,水域面积5.1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00万立方米,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

晋阳湖晋阳湖

蒙山大佛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西南约15公里处,海拔1325米,与晋祠景区、天龙山景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史籍明确记载蒙山大佛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知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建造时间还要早162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蒙山大佛蒙山大佛

太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晋祠5公里,紧临太原市植物园、蒙山大佛。太山景区内。

太山太山

太原古县城

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太原古县城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由当时的知县潘原英复建在已有近1700多年文化积淀的晋阳古城遗址之上(距今约645年前)作为古晋阳的缩影,太原古县城与晋阳城一脉相承。

太原古县城太原古县城

天龙山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石窟开凿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后晋各代,前后共400余年,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

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

晋阳古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龙城之誉”。

晋阳古城遗址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主体分三大区域,核心展览区 5505 平方米,临时展览功能区 2950 平方米,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 4080 平方米。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店头古村落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店头古村落位于风峪沟口,东距晋阳古城5公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它是晋阳历史、军事、宗教、建筑、祭祀、农耕、民俗等文化的载体,是晋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店头古村落店头古村落

晋源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源文庙位于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东大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太原市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

晋源文庙晋源文庙

阿育王塔

古晋阳阿育王塔位于晋源区古城营学校内,创建于隋文帝二年(602年),系惠民寺遗物。

古晋阳阿育王塔是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的中国19真身舍利塔之一,总高25米。阿育王塔,即惠明寺(一名净明寺)舍利塔,号称“古塔凌苍”,为明清太原县八景之一,属国家级文物。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明秀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秀寺因寺院建筑多以绿琉璃瓦盖顶,故俗称“琉璃寺”。

明秀寺坐西朝东,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建筑依次为照壁、山门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塑像都是明代作品,悬塑背光,华丽典雅,在国内亦不多见,所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明秀寺明秀寺

稻田公园

稻田公园总面积为211亩,其中水稻为96亩,荷花池建设54亩,果蔬采摘及动物观赏区等38亩,水产养殖基地2.1亩,有机种植设施大棚8亩,农文休闲综合接待区12.85亩。

稻田公园稻田公园

著名人物

编辑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最终舍生取义,举剑自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士典范。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唐代并州晋阳人。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阎若璩(1636-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明末清初西寨村人。清初著名汉学家,开一代考据之风的先行者,对乾嘉学派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雍正皇帝高度评价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杨二酉(1705-1780年),字学山,号又屯,清代太原县晋祠南堡人。他进士出身,以书法著称,曾入清宫廷担任翰林编修等文职,后以御史身份巡视台湾兼理学政,退仕归里后对晋祠多有文化建树。

刘大鹏(1857—1942年),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署梦醒子,赤桥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

所获荣誉

编辑
太原市晋源区荣誉称号

获奖年份

月份

奖项荣誉

备注

2012年

5月

全国文化强区示范区

2015年

7月

山西省旅游综改试点县之一

2017年

12月

2017十大城镇创新发展案例

2019年

9月

2018年度“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

2020年

3月

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6月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8月

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

9月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11月

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12月

山西省第一批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1年

6月

“山西省文旅建设先进县”称号

2022年

8月

入选《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影像志全国首批拍摄老区县

2023年

11月

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12月

山西文旅康养集聚区

下一篇 榆次区

上一篇 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