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族哈节 编辑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流行于广西京族居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京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京族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 尾岛为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五,巫头岛为八月初一到初七,山心岛为八月初十到十五。哈节仪式主要有迎神、祭神、乡饮(入席、听哈)和送神等内容。哈亭是节庆的活动中心,哈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依次举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仪式,民俗风情淳朴奇特。 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申报的京族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
中文名:京族哈节
别名:唱哈节
节日时间: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十,正月十五
节日类型:祭祀
流行地区:广西京族居住地区
节日起源:为纪念海神公的诞生
节日活动:迎神,祭神,送神等
节日意义: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遗产编号:Ⅸ—7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类别:民俗
另一说在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它吃人成性,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位神仙知道后,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蜈蚣精张口扑来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京族三岛”, 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京族哈节
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听哈。唱哈是哈节的高潮,所占时间最长。
(一)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领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干干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家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来祭神之后,只把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
京族哈节
1.进酒舞
少女舞者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2.采茶摸螺舞
采茶摸螺舞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歌舞中“桃姑”(女舞者)们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海螺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共同分享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整个表演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使人陶醉。
3.对花屐舞
按京族古老习俗,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样式和花纹都同样的话,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即被认为是获得天意撮合的夫妻。为此,京族民间便演变出述说为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恋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样与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的对花屐舞蹈。
4.天灯舞
在天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天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但达到了“娱乐神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入席听哈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
一是表达对大海的敬畏之心。浩瀚的大海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海洋资源,京族人世代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得益于大海的无限恩泽,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大海的敬畏之心,并且将这种敬畏之心鲜明地体现在哈节当中。在哈节最为重要的迎神仪式当天,京族人身穿节日盛装,用最好的祭品庄严肃穆地到海边把“镇海大王”迎回哈亭拜祭,前往祭拜的民众言行举止都十分端庄得体;
二是表达对海神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从京族哈节的由来可以看出京族是一个信仰神灵的民族,京族人相信能有今天安居乐业的生活离不开海神的恩德和艰苦创业的祖先们的荫佑。在哈节期间,京族人把各路神灵“迎接”回哈亭之后,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表达他们对于海神和祖先们的感恩之情;
三是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作为京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唱哈几乎贯穿于哈节期间各项仪式活动,京族人通过用朴实无华的歌声来歌颂先祖们的丰功伟绩,诉说渔家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展现渔家人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表达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传承价值
京族哈节
京族舞蹈形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哈节祭祀仪式中。哈节中的舞蹈是京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哈节舞蹈以它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古朴的风格,生动地展示了京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活习俗、恒稳的心理状态及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哈节舞蹈凝聚了京族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舞蹈风格特征是京族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传承人物
罗周文,男,京族,1935年5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京族哈节。
保护措施
京族哈节
2009年,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29日在广西防城港市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和京族字喃文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兴市文化馆获得“京族哈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京族哈节项目保护单位东兴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上一篇 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