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编辑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东南麓,东邻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及同属河池市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南接宜州区、金城江区,西隔龙江与南丹县相望,北与贵州荔波、从江两县毗连。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约331公里,距桂林约340公里,距金城江约48公里,距宜州约67公里。全县总面积为457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环江县辖1街道、6镇、5乡和1个民族乡。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6.80万人。2020年5月9日,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2024年1月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9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
中文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代码:451226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面积:4572 km²
下辖地区:1个街道、6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2021年)
政府驻地:思恩镇江滨路98号(桥东路155号)
电话区号:0778
邮政编码:5471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6.80万 人(2023年末常住人口)
火车站:环江站
车牌代码:桂M
地区生产总值:91.44 亿元(2023年)
新中国成立前
环江县城风光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置环州设思恩县,置县以来,县行政辖区变化较大,南、北部几次被分治,唐天宝年间析环州东北部设抚水州,宋改为安化州,元代废安化州,其所辖之地域隶入思恩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析思恩西北部置荔波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析思恩县东北部设置安化厅,1912年安化厅改为安化县,1913年安化县改称宜北县。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20日,宜北县解放,同月24日,思恩县解放。两县均属庆远专区。
1951年5月,广西省政府报请政务院,并经政务院批复同意思恩、宜北两县合并置环江县,隶属宜山专区。同年8月11日,思恩、宜北两县正式合并为环江县,县治思恩镇。
1952年12月,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1956年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3年,划齐美、龙友等乡归河池县东江区 (今金城江区东江镇)。
1958年1月,桂西壮族自治州撤销,环江县仍属宜山专区。同年7月,宜山专区改设柳州专区,环江县属柳州专区。
1965年5月18日,柳州专区析置河池专区,环江县改属河池专区(1971年改为河池地区)。
1986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原环江县的行政区域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87年11月2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隶属河池地区。
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河池地区撤地设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隶属河池市。
环江县标准地图
乡、镇、街道 | 社区 | 行政村 |
---|---|---|
思恩镇 | 城北社区、城南社区 | 中山村、叠岭村、陈双村、中兴村、西南村、安良村、人和村、清潭村、文化村、福龙村 |
城西街道 | 城西社区、毛南家园社区、三乐社区 | 耐禾村 |
水源镇 | 水源社区、上南社区 | 中涧村、和平村、里腊村、西里村、三才村、三美村、含香村、温平村、山洞村、民权村、各旦村 |
洛阳镇 | 洛阳社区、红阳社区、红安社区 | 团结村、普乐村、妙石村、合作村、古昌村、江口村、玉合村、地蒙村、永权村、永安村、雅脉村、文雅村 |
川山镇 | 由动社区、木论社区 | 文江村、琳琅村、同伴村、都川村、古宾村、五圩村、何顿村、社村村、白丹村、下丰村、下干村、下久村、塘万村、茶江村、乐依村 |
明伦镇 | 明伦社区 | 雅京村、龙水村、相尧村、豹山村、才帛村、翠山村、百祥村、吉祥村、干城村、北宋村、英豪村、八面村、合狂村、豪洞村、柳平村 |
东兴镇 | 东兴社区 | 为才村、才乐村、加兴村、笃雅村、龙城村、达兴村、久灯村、平安村、标山村、茶山村 |
大才乡 | 大才社区 | 同进村、新坡村、大麻村、暧和村、三合村、重楼村 |
下南乡 | 下南社区 | 波川村、仪凤村、中南村、堂八村、玉环村、下塘村 |
大安乡 | 大安社区 | 顶新村、可爱村、才平村、塘房村、环界村、金桥村 |
长美乡 | 长美社区 | 内同村、八福村、内典村、关安村、爱洞村 |
龙岩乡 | 龙岩社区 | 安山村、达科村、久乐村、良兴村、肯兰村、朝阁村、广荣村、敢岩村、黄种村、达洞村、城皇村、久伟村 |
驯乐苗族乡 | 福寿社区、平治社区 | 平莫村、太平村、全安村、长北村、山岗村、镇北村、康宁村、顺宁村、北山村、大吉村 |
本表参考资料: |
位置境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居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河池市东北部。东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南连宜州区、金城江区,西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北靠贵州省荔波县、从江县。地理位置为北纬24°44′~25°33′,东经107°51′~108°43′。最北端北纬25°32′23.34′′,东经108°19′47.50′′;最南端北纬24°43′43.91′′,东经108°22′12.36′′;最东端北纬25°10′45.14′′,东经108°42′57.13′′;最西端北纬25°07′8.51′′,东经107°50′6.86′′。
地形地貌
环江喀斯特地貌
县境内的地貌均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岩溶地貌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39.9%。按地貌的基本形态和成因,县境内可分为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岩溶地貌三大类,并进一步分为六种地貌形态。
县域地貌形态为丘陵、山地、峰林洼地和峰林谷地、山脉、河流、溶岩洞等。
气候
环江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C;1月平均气温10.5℃,极端低温-3.2℃;7月平均气温27.9°C,极端高温39.1°C。南北温差2~3°C。全县冬短夏长,平均无霜期293~366天。太阳辐射量年平均每平方厘米在90~100千卡之间,但分布不均,南高北低。年平均降水量1399.7毫米,年平均雨日在137~187天之间。年降水量约80%集中在4~8月份。全县灾害性天气较频繁,旱、涝、风、雹、寒潮、寒露风及霜冻等,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水文
大环江
大环江、小环江及其大小支流有130多条。两河各形成“丰”字形流域流布境内。打狗河穿流于崇山峡谷深壑中,是环江县与南丹县的界河,岸上仅有一些零星早地。该河经济效益和利用价值较小。
地下水以地下河(暗河)、泉水、地下湖形态出现,露出地面,这与县境内石山岩溶分布有关。非石山岩溶地区,也有地下水从地表缝隙、裂口、孔穴流出地面。
土壤
1980~1982年,环江县进行土壤普查,分别进行厚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酸碱度及养分含量等项目的常规和速测化验分析。全县土壤面积43.8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6.37%,广泛分布于大、小环江两岸平地、丘陵、山地、及石灰岩地区。有6个土类,15个亚类,33个土属,68个土种。其中自然土壤面积41.75万公顷,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5.17%,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地及石灰岩地区,分属3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有5个土种;水稻土类有6个亚类,18个土属,47个土种;旱地分属4个土类,8个亚类,11个土属,有16个土种。
土地资源
1990年,全县国土总面积4572.31平方千米,折合45.7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51%;林地面积10.4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2.79%。
1996~2005年,全县土地总面积均为4559.52平方千米,折合45.6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52万公顷,林地面积从11.52万公顷发展到32.81万公顷。县境总面积占全广西国土面积的1.91%,在全自治的县(市、区)中排名第六位。
矿产资源
环江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褐铁矿、黄铁矿、铜、铅锌、磷、石膏、石棉、滑石、白云石、水晶、锰、雄黄矿、锡、银、铀、硫、瓷土、方解石、大理石、冰洲石、汞等28种矿产,矿产地30多处,其中煤矿资源是广西重要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中以铅锌矿储量较大,品位居广西之首,并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水资源
大环江(环江城区段)
地表水是环江县境内重要的水资源,有33.36亿立方米。全县可控地表水面积为4553.49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深为767毫米,径流量平水(年p=50%)39.92亿立方米,径流量旱水(年p=75%)29.66亿立方米,径流量枯水期(年p=95%)23.59亿立方米。大环江、小环江基本积雨面积3644.2平方千米,大环江、小环江枯水期基本流量6.67立方米每秒。
县境基本属于岩溶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以暗河、泉水、溶洞水等形态在地表出现。已查明的地下河16条,地下水点403个。枯水期流量为6.38立方米每秒,其中地下河枯水期流量4.35立方米每秒,地下水点2.03立方米每秒。
野生动物资源
全县自然条件较好,野生动物种类亦较多。但由于放火烧山和毁林造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遭到一定破坏,加上滥捕滥猎,野生动物比以前大大减少。据1982年整理的全县农业区划资源调查统计,全县野生动物有107种,分属于19个目,45科。其中哺乳纲有6个目,16科,41种;鸟纲有11个目,25个科,59种;爬行纲1个目,3科,6种;两栖纲1目,1科,2种。这些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珍贵动物27种。
植物资源
木论自然保护区
森林资源
自治县境域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群落主要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天然次生林,其次是部分落叶阔叶与常绿针、阔叶混交天然次生林和石山灌木林。植物种类大约有3200种,其中常见的乔木树种有红椎、青岗栎、木莲、深山含笑、大叶樟、楠木、荷木、杜英、枫杨、白克木、栲树、任豆、香椿、罗汉松、黄樟、鸭脚木、喜树、八角枫、枫香、马尾松、杉木、桉树等,竹类有吊丝竹、毛竹等,灌木有桃金娘、算盘子、野牡丹、柘树、黄荆、继木、山花椒、白背桐等,草木主要有铁芒萁、野牯草、纤毛鸭嘴草、珍珠草、五节芒、巴芒、秀竹和蕨类植物等。
自然保护
截止2022年,环江县境内共有三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环江国家石漠公园、广西爱山自治区级森林公园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76076人。
截至2021年末,环江县全县常住人口27.60万人。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户籍总人口37.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9万人。常住人口26.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58%,比上年末提高1.6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348人,人口出生率为6.22‰,死亡率为6.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35‰。
民族
1988年,在自治县境内,居住着毛南、壮、汉、瑶、苗、布依、仫佬、水、侗、回、彝、土家等16个民族及其他一些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毛南、壮、汉、瑶、苗等5个民族。其他民族则分别于清朝中、晚期后从广西内外各地相继迁来,散居于县内各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4%,全国70%的毛南族人聚居于此。
毛南族民族简介
环江县是毛南族发源地,也是毛南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截至2010年,毛南族环江县毛南族总人口5.7万人,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55%。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正式确定毛南族为单一民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由于耕地不足,人们惜土如金,注重精耕细作,多实行轮种、间种、套种。牛不仅是毛南人耕田种地、运肥拉柴的好帮手,而且饲养菜牛也成了毛南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毛南族民族文化习俗详见毛南族词条。)
中共环江县委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陈斌 |
副书记 | 毛华慧、闻飞熊 |
本表信息截止2022年,资料来源: |
环江县人民政府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毛华慧 |
副县长 | 胡江峰、谭石清、冯湘睿、何寻阳、张昌信、唐锷、谭荣生、袁雄宇 |
县人民政府办主任 | 覃继瑞 |
本表截止2022年,资料来源: |
环江县人大常委会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黄春兰 |
副主任 | 欧海冠、卢俊章、莫壮黎、覃万军 |
本表截止2021年,资料来源: |
综述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9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0%、26.4%和3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5%、38.9%和32.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33672元,比上年增长8.6%。
第一产业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 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林业产值 7.02亿元,比上年增长7.2%;牧业产值29.66亿元,比上年增长6.8%;渔业产值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5.9%。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粮食种植面积21.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1千公顷;甘蔗种植面积3.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4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7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1千公顷;木薯种植面积0.7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1千公顷;果园面积8.8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27千公顷;茶园面积0.1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6千公顷。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粮食总产量11.76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增产0.08%;早稻产量1.04万吨,减产0.05%;秋粮产量8.32万吨,减产0.04%;谷物产量7.98万吨,增产0.10%。其中稻谷产量6.86万吨,增产0.64%;玉米产量1.11万吨,减产2.99%。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油料产量0.12万吨,比上年增产3.6%;甘蔗产量27.93万吨,增产11.2%;蔬菜产量(含食用菌)19.34万吨,增产 4.5%;园林水果产量18.70万吨,增产5.2%。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猪牛羊禽肉产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0.98万吨,增长3.5%;牛肉产量0.22万吨,增长2.6%;羊肉产量0.04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0.30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0.05万吨,增长67.4%;全年生猪出栏12.69万头,比上年增长4.2%;年末生猪存栏8.34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4%;蚕茧产量4.06万吨,比上年增长9.7%。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产品产量0.39万吨,比上年增长4.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39万吨,增长4.0%。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材采伐83.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3%;天然松脂0.03万吨,比上年下降2.4%;油茶籽0.38万吨,增长11.3%。
第二产业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比上年增长18.3%,制造业比上年下降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下降15.6%。从行业看,全县涉及的13个工业行业中,七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主要重点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49.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23.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比上年增长5.0%;纺织业比上年增长0.5%;木材加工业比上年增长72.7%;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比上年增长16.3%;水的生产供应业比上年增长2.8%。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铅金属含量1.29万吨,比上年增长27.9%;锌金属含量5.89万吨,比上年增长6.9%;硫铁矿石35.43万吨,比上年下降18.0%;原煤8.25万吨,比上年下降22.5%;人造板24.7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6.7%;蚕丝0.15万吨,比上年下降5.6%;商品混凝土19.1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7.4%。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建筑业总产值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第三产业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服务业增加值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8%;金融业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房地产业增加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2.2%;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5.7%。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公路客货运周转量4431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5%。按类别分类,客运周转量11199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9.9%;货物周转量4319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9%。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邮政行业业务总量0.44亿元,比上年增长8.4%;电信业务总量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8%,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41.09亿元,比上年增长95.9%。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餐饮收入额比上年增长0.7%。按行业统计,批发业商品销售额比上年下降4.1%;零售业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0.0%;住宿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3.2%; 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0.3%。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3%。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比上年下降56.8%;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58%;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类比上年下降13.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8.9%;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0.7%;五金、电料类比上年下降18.0%;饮料类比上年增长45.1%;化妆品类比上年下降25.8%。
教育事业
环江县高级中学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有影剧院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基层文化站12个。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8%,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2.0%。
医药卫生
环江县人民医院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12个,与上年持平。其中,养老服务机构数11个,床位数611张。其中,养老床位数581张。事业单位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295张。敬老院4个,收养人数47人。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有424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增加595人;有27786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加2414人;农村特困供养1827人,减少110人。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0.19亿元,增加0.02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0.78亿元,增加0.07亿元。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93万人,比上年增加2210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退休)3.44万人,比上年增加261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2万人,增加48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6万人,增加170人;参加失业保险1.4万人,比上年增加621人;参加工伤保险1.59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人;参加生育保险1.52万人;参加全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5.18亿元,医疗保险金支出2.96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支出2.42亿元,职工基本医疗支出0.51亿元,生育保险金支出0.025亿元),失业保险金支出0.03亿元,工伤保险金支出0.16亿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公路通车里程1639.91公里(不含屯级公路)。其中:县道141.42公里,乡道214.04公里,村道1284.45公里。在等级公路中,二级公路76.45公里。其中,县道76.45公里;三级公路112.19公里。其中,县道22.59公里,乡道54.18公里,村道35.42公里;四级公路1445.45公里。其中,县道42.38公里,乡道159.86公里,村道1243.21公里。
贵南高速铁路穿越县境,设环江站。
城市建设
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新建成区面积40.7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4.5%。
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
202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0起;死亡0人;截至2023年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未发生较大及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地名由来
环江县县名由原思恩县县治环江乡(今思恩镇) 得来。该乡依山傍水,有一条河(今环江,又名大环江)环绕如带,河水绕城而流,形成半环,故名环江乡, 宜北县、思恩县两县合设后以乡名命县名。
不可移动文物
截止2021年,环江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分类号 | 名称 | 批次 |
---|---|---|
7-0642-2-126 | 凤腾山古墓群 | 第七批 |
本表参考资料: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1年,环江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
公布时间(批次) | 编号 | 项目名称 | 保护单位 |
---|---|---|---|
2006年(第一批) | X-17 | 毛南族肥套 |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
2011年(第三批) | VII-51(扩展项目) |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 |
本表参考资料: |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9年3月,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0月16日,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
2021年1月18日,获得“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9日,成为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象。
2021年12月4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入选2020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初步名单,重点生态功能区。
2021年12月,入选拟推荐命名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2024年1月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