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宸殿 编辑
紫宸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三大殿,是内朝殿堂,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其北是蓬莱殿。宣政殿北35米处为紫宸门,紫宸门北60米处为紫宸殿。殿基被破坏严重,南北宽近50米。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紫宸殿遗址所在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紫宸殿
所属年代:唐代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地位:世界文化遗产
紫宸殿想象图
代宗李豫于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驾崩于紫宸殿,此殿就是皇宫的正寝。因为是皇帝生活起居之处,所以在这里召对、问政,比较随便;大臣能够入紫宸殿朝奏、议事,叫做“入阁” ,是极其荣耀的事。
关于紫宸殿的仪仗礼仪,《雍录》记载说:宣政殿谓”正衙“,设皇帝仪仗;紫宸殿是便殿,无仪仗,入此殿亦称“入阁”。每逢皇帝御紫宸殿,则从前面的所谓”正衙“宣政殿传唤仪仗,由阁门而入。在宣政殿前候朝的百官,也随之而入。
其次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朔望朝参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举行。
最后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常参则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举行。
另外如果遇到假日也不入朝,而入朝日每次的时间一般也是固定的。官员们清晨入朝,拜礼加上奏事需要几个小时。所以据说文宗时每遇延英开日,宰臣及次对官先要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唐会要》卷60《御史台》)。“辰巳之间”大体是上午九至十一点钟,在此之后,本来是还会有一些部门长官在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等候接见,报告公务,后来被御史台以太耽搁时间而奏请取消。这样看来,朝参再晚,也应在午前就结束,让官员回到自己的衙内去办公。
紫宸门南距宣政殿仅35米许,其西端有向西去的墙址一段,东边被破坏,已无墙址的痕迹。紫宸殿在紫宸门以北60米处,南至宣政殿95米余,此殿破坏的最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基,已不衔接,殿基南北宽近50米。这一带的砖瓦堆积最多,按其位置来看,无疑是紫宸殿之基址。
紫宸殿遗址
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详情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