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蚀轮回学说 编辑
地表在河流作用下,地貌形成与发展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以后该区再次经历构造抬升,地貌演变又重复上述过程的学说。又称地貌轮回说、地理轮回说。1889年由美国W.M.戴维斯提出。他认为地貌是构造、过程(指各种外力作用过程)与阶段(指发展阶段)的函数。
中文名:侵蚀轮回学说
地貌轮回说: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的学说
提出者:由美国W.M.戴维斯于1889年提出
幼年期:河流迅速下切,河谷深狭
侵蚀轮回学说
幼年期
侵蚀轮回学说
壮年期
随着河流的下切,河流纵剖面渐变为平缓下凹的曲线,向河流基准面趋近。如果是入海的河流,其基准面就是海面。戴维斯称这种河流纵剖面为均夷纵剖面,或平衡纵剖面,因为他设想这时河流的能量正好消耗在河水和携带泥沙的运动中。由于河流下切侵蚀的减缓以至停顿,河流侧蚀与谷坡剥蚀后退相对加强,因而河谷展宽,原河间段的原始地面亦被剥蚀而不复存在,新的河间地逐渐降低。
老年期
侵蚀轮回学说
流水侵蚀作用是最普遍的外营力过程,所以把河流作用下的侵蚀轮回称之为常态侵蚀轮回。
侵蚀轮回学说
②一些学者认为,外营力不是仅有流水侵蚀,还有冰川侵蚀、寒冻风化与风的侵蚀等(见侵蚀作用)。即使是流水侵蚀,在湿润多雨、植被茂密的地区和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表现也是不同的。在湿润区,多线状水流,地貌发育有簧能产生戴维斯所说的准平原。在干旱区,多片状或辫状水流,侵蚀下切作用微弱,在重力剥蚀或片状水流冲刷下,山坡平行后退,塑造出广阔的山麓剥蚀平原,以至于有时在这种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岛山”,这个过程称为山麓夷平侵蚀轮回。
③L.C.珀尔帖于1950年提出局部夷平面形成理论,即冰缘寒冻侵蚀轮回的理论。他指出在现今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顶部寒冻风化强烈的地区,寒冻风化产生的岩屑在解冻时期被土流带到高地的坡脚堆积下来,这样高地就渐渐被夷平。这种夷平作用在局部地区是存在的。
④至于夷平面地形的成因以及在长时期的地质发展史中有否侵蚀轮回的存在还无定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