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运动 编辑
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同时,这一概念也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喜马拉雅运动可以简称为喜山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它是以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
中文名:喜马拉雅运动
外文名:Himalayaorogeny
提出者:黄汲清先生
提出时间:1945年
简称:喜山运动
定义:是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它是指发生于距今7000万年~300万年(新生代)的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整个古地中海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
许多老褶皱带也剧烈上升和断裂形成巨大褶皱断块山脉和大型盆地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冈瓦纳古陆继续分裂漂移,日益接近现代地理面貌。
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为4期:第1期,晚白垩纪(大约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东西向海槽开始褶皱隆起,并有花岗岩侵入,火山喷发,雅鲁藏布江以北全部隆起成陆,冈底斯山开始隆起。第2期,早第三纪,从始新世末到渐新世初(大约距今6500~3800万年),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相碰,使古特提斯海缩小到消失,整个西藏地区最后结束海洋历史;地壳发生更强烈的褶皱隆起、变形和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地带正处在两大板块的交接地带上,雅鲁藏布江河谷就是两板块的缝合线,发生强烈的褶皱隆起、挤压断裂破碎,沿大断裂发生酸性岩浆侵入,出现复杂的迭瓦状推覆体构造;这时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成山,其南侧出现东西向的凹陷带,形成巨厚的山前堆积,称锡瓦利克层,上新世青藏高原隆起达1000米左右。第4期,从更新世以后开始(距今200~300万年),又可分为4个阶段:早更新世,高原面平均上升到2000米左右,山地高度可超过3000米,高原的影响形成真正的东亚季风气候;中更新世时高原面达到3000米左右;晚更新世高原面达到4500~5000米的高度;全新世以来1万年的时间又上升了300~500米。
在高原急剧隆起形成世界屋脊的过程中,其周围盆地大幅度拗陷,老断裂继续活动,部分地区发生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使中国自西而东形成3个南北向的拗陷带:第1拗陷带位于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除台湾外,大部分为海水所淹没;第2拗陷带包括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第3拗陷带包括呼伦贝尔——巴音和硕、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等地。中国西部的大型断陷盆地以及东部的3个拗陷带巨厚的沉积物中形成重要的煤、油页岩、石油、天燃气等重要矿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