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潟湖 编辑
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因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两个亚相。当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中文名:潟湖
外文名:Lagoon
适用领域:环境生态
应用学科:环境工程
功能:防洪、保护海岸、天然养殖场等
分类:海岸类、珊瑚类、淡化类、咸化类
潟湖风光集萃
潟湖(xì hú)(误称泻湖,由于潟字少见,并被不少人认为是繁体字,其实不然):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海岸与滨岸坝之间,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的浅水区。
滨岸坝是由波浪堆积而成的砂坝或砾石坝,或是珊瑚礁坝,相应地分为两种类型:海岸潟湖和珊瑚潟(xì)湖。
潟湖形成后由于与水体连通性的差异,导致其水体盐度出现差异,据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
海岸类
海岸潟湖位于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海岸潟湖按盐度可分为半咸水、咸水和极咸水三种。半咸水潟湖接受较多的径流。
极咸水潟湖形成在蒸发量超过海水流入量之处。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马德雷湖(Laguna Madre)、黑海的西瓦什湖(Sivash Lagoon)盐度分别达到65~132%。
在此条件下,可以有盐沉淀。
潟湖-云海
珊瑚潟湖的湖底,可因钙质沉积而变平坦,或存在死、活珊瑚的礁墩。
珊瑚类
珊瑚潟湖由环状珊瑚礁环绕或由坝状珊瑚礁相隔而成,水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海岸潟湖分布广,估计约占全世界海岸线的13%,多形成于潮差较小或中等、波浪能量较低或中等、有丰富沉积物足以形成起保护作用的滨岸坝之处。
珊瑚潟湖的分布局限于具备珊瑚生长条件的热带开阔海域,主要见于距赤道南北纬25°以内。
珊瑚潟湖从小环礁湖到直径2.5~100公里的大环礁湖均有。深度很少超过20米,有许多更浅。滨岸坝潟湖特点是长,在美国东海岸断续长达1500公里。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Gippsland),潟湖群形成在长约149公里的滨岸坝后方。
湖深1~6米。潟湖湖水的循环受潮流入口宽度、潮差和附近陆地径流注入量的影响。吹入潟湖的大风也有影响,可吹高湖面,停息时则使湖水外洩。
湖水流速在横穿滨岸坝的水道中最大,吉普斯兰潟湖入口处潮流流速达3海里/小时,在河流洪水入海时可增大到7海里/小时。在珊瑚环礁潟湖中,径流很少或没有,只在潮流很大时引起海水的进出。
在水温与盐度方面,珊瑚潟湖的湖水与外海上层海水相同。海岸潟湖的水温与盐度因气候变化大而变动较大。
七股潟湖
潟湖区的植物取决于当地的气候与湖水盐度。热带潟湖中红树林繁盛,温带潟湖中常生长盐沼植物。
植物的种属取决于植物的耐盐度和湖底条件。
盐度较小的湖区发育芦苇沼泽,盐度接近外海时生长盐生植物。海岸潟湖中的动物多为生长在软泥或沙中的牡蛎等软体动物。
珊瑚潟湖中的动物多为造礁动物,海岸潟湖在下沉区、稳定区和上升区都可形成,只要岸坡比涌浪所需的平衡剖面低平、物质丰富,足以形成滨岸坝。
海岸潟湖中由于持续的沉积作用、河流泥沙的注入、植物作用和咸水的絮凝作用,沉积速率比外海大得多。德克萨斯州潟湖中的沉积速率平均为每百年1米。
暴风或海啸可暂时抬高海面、冲破滨岸坝或越顶而过,对潟湖产生重大影响,短时间改变其轮廓,引起侵蚀和堆积。
珊瑚潟湖较能抵抗暴风浪的袭击。潟湖的发育随时间而变化。达尔文的环礁下沉成因说经钻探证明是正确的。
当珊瑚在下沉的基底上能维持适当的生长水准,环礁就能继续形成潟湖,而湖底由于有来自礁上的珊瑚或钙质沉积而维持其深度。
海岸潟湖也受冰期后海面上升的影响。海面上升太快时,滨岸坝岛将被淹没,导致潟湖消失。
淡化类
由于障壁砂坝影响,致使潟湖水体与广海的水体的连通性受阻,潟湖有淡水注入,且注入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潟湖的盐度降低。
沉积物以暗色粉砂和粘土为主,可见铁、锰结核,硫化物,二氧化硅等自生矿物。淡化潟湖具有特有的苔藓虫灰岩,缺乏底栖生物化石。以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为主。
咸化类
由于障壁砂坝影响,致使潟湖水体与外海的水体的连通性受阻,潟湖无有淡水注入或淡水注入量小于蒸发量,导致潟湖的盐度升高。沉积物以化学类和细粒碎屑为主,并有盐度演化和石膏化的砂质粘土沉积物,尤以膏岩蒸发岩为特征。缺少狭盐性海生动物化石。当盐度超过5%时,大型生物灭绝。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
防洪
潟湖生态
保护海岸
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天然养殖场
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人工港
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例如中国的高雄港)。
常有人把“潟湖(xì hú)”误作“泻湖(xiè hú)”。其实“潟”字和简体或繁体的“泻”字,读音、意义都不同,“潟”字并不是“泻”的繁体字。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泻湖是其曾用名。也就是说,如果将“潟”字写成“泻”,是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写成“泻”的繁体写法,则是不仅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且是在书面表达中滥用或误用繁体字了。
蓝色潟湖
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该版本《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已审定公布,将误用多年的泻湖(xiè hú)正名为潟湖(xì hú),在该机构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等文献中可以查到相关表述。此外,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的术语查询中,可以发现“潟湖”可以看到该术语隶属于:(1)地质学→地质学总论、(2)地理学→地貌学;“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相关术语”中介绍,曾称泻湖;“英文等价术语”为lagoon 。而查询“泻湖”则显示“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潟湖曾称泻湖。至此,这个由形近字引起的术语混乱在官方正式表述中得到了纠正。
品清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新喀里多尼亚潟湖
【中文名称】新喀里多尼亚潟湖
【英文名称】Lagoons of New Caledonia: Reef Diversity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s
【所属区域】亚洲及大洋洲
潟湖-夕阳
【分属类别】世界遗产(vii)(ix)(x)
【遗产种类】自然遗产、生态保存区、生态地理区
【现所在地】法国(France)
【地理方位】S20 24 43 E164 33 59
【批准年号】2008年入选
【遗产现状】珊瑚礁多样性及相关生态系统
【遗产概述】
这些潟湖位于法属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其中拥有6个海洋生物群落,它展示了主要的珊瑚礁多样性及相关的生态系统,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潟湖中有各种珊瑚和鱼类,集中了全世界结构最为多样的珊瑚礁,是一个包括红树林和海藻在内的统一的生物栖息地。新喀里多尼亚潟湖是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著大量大型鱼类,其种类极为丰富,而掠食动物与其它生物的比例良好。潟湖成为许多濒危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生活在其中的儒艮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这些潟湖的自然景色极为优美,湖中有不同时期的珊瑚礁石,既有活著的珊瑚礁,也有古老的珊瑚礁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洋洲自然发展史的重要资讯。
此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面积为157.43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28.71万公顷,共包括6处海洋生物区。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以东。1774年,库克船长行至此处,远望岛上片片丘陵起伏,很像被罗马人称为“喀里多尼亚”的苏格兰高地,于是将其命名为“新喀里多尼亚”。该岛是法国的海外领地。
潟湖沼泽
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山地和海洋的原始风貌,拥有着许多当地独有的物种和世界上最大的潟湖, 人们可以在此地进行潜水以及其它的各种水上运动。在这里住宿,您可以选择: 野外露营、部落住宿、当然还有五星级的酒店。建议您去大地岛和其它小岛进行远足观光活动。
品清湖
汕尾品清湖畔高楼林立
汕尾品清湖畔旖旎风光
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而断桥上的白娘子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西湖。
库尔斯潟湖
库尔斯潟湖
第四纪冰期后(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形成了平行海岸的障壁岛。障壁岛是岸线外并与之平行的长形堆积体,可能有二种成因:(1)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2)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障壁通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因此,漏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面升降运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漏湖的发育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约70000年前(晚更新世的闾冰期)海面高于现代海面,吉普斯兰东部的溺谷湾的陡崖海岸前方发育了一条沙坝(称为早期沙坝),使湾部分封闭,形成了小潟湖。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前,生成了一个向东北伸展的沙嘴(称为内沙坝),将整个湾隔离,形成一个大潟湖系。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潟湖水流失,河流穿越早期沙坝和内沙坝。全新世海侵时,潟湖又恢复海面达到现代高度时又形成了外沙坝。
适宜的气候也是潟湖存在的重要条件,干旱、半干旱环境径流量低,才使潟湖不易被淡化。雨量充沛的地区,水系发育,而有利于河口湾的形成。
潟湖的寿命很短,多小于1000年,许多末次冰期后形成的潟湖,现已淡化变为淡水湖,或因很浅易被淤塞而淡化为沼泽。在较开阔岸段,强烈的波浪作用或破坏沙坝,或推动沙坝向陆迁移而使潟湖消亡。
在剖面中常处于陆相地层和海相地层之间,并与障壁岛沉积共生。2.
沉积体成板状平行岸线分布,单个层序厚度多小于10 m,面积为数至数十平方公里。3.
靠障壁一侧为砂,富含介壳碎屑,内部为富含有机质或泥炭的粉砂和粘土,并可含蒸发盐矿物,如石膏、硬石膏、岩盐等。4.
中部为水平层理构造以及生物扰动构造,近障壁处有小型交错层。5.
生物种类单调,以底栖软体动物为常见,个体发生畸变,反映了并咸水及超咸水的环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