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泰边疆区 编辑
阿尔泰边疆区(Алтайский край,英文:Altayskiy Kray)是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经济区行政区之一,面积26.17万平方千米,约占俄联邦领土面积的1%。主要城市有:巴尔瑙尔、比斯克、鲁布佐夫斯克、新阿尔泰斯克及戈尔诺-阿尔泰斯克。阿尔泰边疆区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的额毕河和卡杜里河流域。东南同中国、蒙古毗邻,西和西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面积26.17万平方千米。辖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首府巴尔瑙尔。西北和北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边缘,海拔150米-300米。南部为阿尔泰山系的西北部,海拔1500米-2500米,最高峰别卢哈峰,海拔4506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原区1月平均气温-19℃,7月19℃,年降水250毫米-350毫米。南部山区气候寒冷,降水丰沛。富铁、铜、铅、锌、金、银、汞及森林资源。1937年设边区。工业以机械制造(拖拉机、动力机械、农机、车厢)、食品加工(肉、乳)、化工(化纤、轮胎)、纺织为主。黄油和干酪产量占全国首位。俄罗斯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之一。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甜菜、向日葵等。乳肉畜牧业兴盛。铁路运输发达,鄂毕河比斯克以下可通航。领土由北到南的平均长度为360平方公里,东西平均长度为585平方公里。该州南面和西南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南与阿尔泰共和国接壤,东面和东北面与卡缅茵斯克州接壤,北面是新西伯利亚州。
中文名:阿尔泰边疆区
外文名:Алтайский край
行政区类别:边疆区/联邦主体(一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西伯利亚联邦管区
地理位置: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部
面积:261700 km²
下辖地区:比斯克区、鲁布佐夫斯克区等
政府驻地:巴尔瑙尔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2,376,660(2016年)
方言:俄罗斯语
成立时间:1937年
主要河流:鄂毕河、北河、卡通河
主要湖泊:库伦达湖、库丘克斯克湖
2012年1月1日,撤销斯拉夫戈罗德县,各村镇划入斯拉夫戈罗德市。
阿尔泰边疆区旗帜
较大城市有:
巴尔瑙尔市(英文:Barnaul;俄文:Барнаул),59.36万人
比斯克市(英文:Biysk;俄文:Бийск),22.74万人
鲁布佐夫斯克市(英文:Rubtsovsk;俄文:Рубцовск),16.84万人
鄂毕卡缅市(英文:Kamen-na-Obi;俄文:Камень-на-Оби)
戈尔尼亚克市(英文:Gornyak;俄文:Горняк)
塔利缅卡市(英文:Tal Kamen;俄文:Тал Камень)
扎林斯克市(英文:Zarinsk;俄文:Заринск)
新阿尔泰斯克市(英文:Novoaltaysk;俄文:Новоалтайск)
巴甫洛夫斯克市(英文:Pavlovsk;俄文:Павловск)
阿列伊斯克市(英文:Aleysk;俄文:Алейск)
行政分区图
巴尔瑙尔是阿尔泰边疆区首府,也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边疆区的立法和行政管理机关都设在该市。
名称 | 面积(km2) | 人口普查 (2010) | 首府 | 备注 |
---|---|---|---|---|
阿尔泰边疆区 | 169,100 | 2,419,755 |
|
|
巴尔瑙尔市 | 940 | 670,332 |
| 设5区 |
新阿尔泰斯克市 | 72 | 70,437 |
|
|
扎林斯克市 | 79 | 48,461 |
|
|
阿列伊斯克市 | 44 | 29,510 |
|
|
比斯克市 | 292 | 219,328 |
|
|
别洛库里哈市 | 92 | 14,661 |
|
|
鲁布佐夫斯克市 | 84 | 147,002 |
|
|
斯拉夫戈罗德市 | 2,137 | 43,350 |
| 2012年撤销同名县 |
亚罗耶沃市 | 44 | 18,604 |
| 意译为:春天。被斯市包围 |
西伯利亚市 | 6 | 11,306 |
| 巴尔瑙尔导弹基地,第35战略导弹师驻地 |
五一区 | 3,596 | 50,100 | 新阿尔泰斯克市 |
|
卡尔曼区 | 1,819 | 14,331 | 卡尔曼卡市 |
|
巴甫洛夫斯克区 | 2,203 | 40,235 | 巴甫洛夫斯克村 |
|
塔利缅区 | 3,914 | 46,770 | 塔利缅卡镇 |
|
扎列索夫区 | 3,275 | 15,074 | 扎列索沃村 |
|
扎林斯克区 | 5,214 | 20,136 | 扎林斯克市 |
|
托古尔区 | 2,005 | 8,478 | 托古尔村 |
|
克特马诺夫区 | 2,540 | 13,896 | 克特马诺沃村 |
|
科西哈区 | 1,885 | 17,927 | 科西哈村 |
|
特罗伊茨克区 | 4,160 | 24,868 | 特罗伊茨科耶村 |
|
乌斯季码头区 | 2,704 | 13,409 | 乌斯季恰雷什码头村 |
|
阿列伊斯克区 | 3,402 | 16,800 | 阿列伊斯克市 |
|
托普奇哈区 | 3,301 | 23,350 | 托普奇哈村 |
|
列布里哈区 | 2,679 | 24,559 | 列布里哈村 |
|
舍拉博利哈区 | 2,550 | 13,678 | 舍拉博利哈村 |
|
比斯克区 | 2,173 | 34,067 | 比斯克市 |
|
佐纳利内区 | 1,620 | 19,676 | 佐纳利诺耶村 |
|
采林诺耶区 | 2,882 | 16,403 | 采林诺耶村 |
|
叶利佐夫区 | 2,165 | 6,339 | 叶利佐夫卡村 |
|
索尔通区 | 3,012 | 8,610 | 索尔通村 |
|
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区 | 3,073 | 16,228 | 克拉斯诺戈尔斯科耶村 |
|
苏维埃区 | 1,545 | 16,467 | 苏维埃斯科耶村 |
|
阿尔泰区 | 3,490 | 25,645 | 阿尔泰斯科耶村 | 中图社译为阿尔泰斯基 |
斯摩棱斯克区 | 2,023 | 23,955 | 斯摩棱斯科耶村 |
|
贝斯特罗伊斯托克区 | 1,924 | 10,150 | 贝斯特雷伊斯托克村 |
|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区 | 1,499 | 12,450 |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科耶村 |
|
索洛涅申区 | 3,529 | 10,720 | 索洛涅什诺耶村 |
|
鲁布佐夫斯克区 | 3,305 | 24,556 | 鲁布佐夫斯克市 |
|
洛克季区 | 2,341 | 29,658 | 戈尔尼亚克镇 | 源于村落:洛克季 |
特列季亚科沃区 | 1,998 | 14,197 | 旧阿列伊斯科耶村 | 源于村落:特列季亚科沃 |
兹梅伊诺戈尔斯克区 | 2,802 | 21,022 | 兹梅伊诺戈尔斯克市 |
|
库里亚区 | 2,474 | 11,079 | 库里亚村 |
|
克拉斯诺晓科沃区 | 3,531 | 19,251 | 克拉斯诺晓科沃村 |
|
恰雷什斯科耶区 | 6,881 | 12,337 | 恰雷什斯科耶村 |
|
乌斯季卡尔曼卡区 | 2,334 | 15,365 | 乌斯季卡尔曼卡村 |
|
希普诺沃区 | 4,256 | 33,285 | 希普诺沃村 |
|
波斯佩利哈区 | 2,423 | 24,788 | 波斯佩利哈村 |
|
诺维奇哈区 | 1,864 | 9,938 | 诺维奇哈村 |
|
叶戈尔耶夫斯克区 | 2,459 | 14,170 | 新叶戈尔耶夫斯克村 |
|
乌格洛夫斯克区 | 4,845 | 13,888 | 乌格洛夫斯科耶村 |
|
米哈伊诺夫斯克区 | 3,114 | 21,211 | 米哈伊诺夫斯科耶村 | 中图社译为米哈伊诺夫斯基 |
沃尔奇哈区 | 3,594 | 19,703 | 沃尔奇哈村 |
|
塔布内区 | 1,782 | 10,057 | 塔布内村 |
|
内梅茨民族区 | 1,432 | 17,668 | 哈尔施塔特村 | 即德意志、日耳曼 |
布尔拉区 | 2,746 | 12,042 | 布尔拉村 |
|
哈巴雷区 | 2,804 | 16,431 | 哈巴雷村 |
|
潘克鲁希哈区 | 2,785 | 13,364 | 潘克鲁希哈村 |
|
克鲁季哈区 | 2,051 | 11,301 | 克鲁季哈村 |
|
卡缅区 | 3,617 | 56,673 | 卡缅市 |
|
卡缅市 |
|
|
| 2015年降格 |
秋明采沃区 | 2,241 | 15,695 | 秋明采沃村 |
|
马蒙托沃区 | 2,305 | 23,412 | 马蒙托沃村 |
|
罗曼诺沃区 | 2,082 | 13,179 | 罗曼诺沃村 |
|
扎维亚洛沃区 | 2,224 | 19,305 | 扎维亚洛沃村 |
|
巴耶沃区 | 2,739 | 10,979 | 巴耶沃村 |
|
苏耶特区 | 1,108.18 | 5,120 | 上苏耶特卡村 |
|
布拉戈维申卡区 | 3,694.26 | 30,783 | 布拉戈维申卡镇 |
|
罗季诺区 | 3,117.98 | 20,719 | 罗季诺村 |
|
克柳奇区 | 3,043.33 | 18,267 | 克柳奇村 |
|
库伦达区 | 1,980.22 | 23,000 | 库伦达村 |
|
边疆区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毫不夸张地说,亚洲北部和中部、哈萨克斯坦东部以及俄罗斯东部生长的植物,在这里一应俱全。
阿尔泰边疆区地区徽
苏联解体后,连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就是失业率上升,就业人数下降。在经济不太发达的阿尔泰边疆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失业人口从1992年的6.44万人直线上升到1998年的18.79万人。此外,还有4.67万公民无业可就,其中有3.96万人认为自己是失业者。
阿尔泰边疆区为人口较多地区之—,根据俄联邦2002年的统计结果,共有人口202974人。平均年龄30.5岁。其中城市人口53538人(26.4%), 农村人口149409人(73.6%)。
边疆区政府副主席、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戈尔诺夫。
旅游发展和度假活动部部长德舍维奇。
交通运输部部长沃罗诺夫。
前任州长
水资源
阿尔泰边疆区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北河、卡通河、切姆洛夫卡、别斯哈那亚、阿努伊、恰雷什、大河、阿列伊、巴尔努尔卡、卡斯玛拉、布尔拉、库仑达、库丘克。
大型湖沼有库伦达湖(728平方公里)、库丘克斯克湖(181平方公里)、高尔基湖。
土地资源
阿尔泰边疆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用地面积932.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59.06万公顷,占西西伯利亚地区耕地面积1/3以上,位居该地区各联邦主体首位。农业用地面积大,且土质肥沃,再加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使阿尔泰边疆区成为西伯利亚乃至俄罗斯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并被喻为“天然的谷仓”。在阿尔泰边疆区土地资源中,库伦达平原(又称库伦达草原)占有重要地位,它位于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一部分在该区境内,一部分在哈萨克斯坦。
森林资源
就森林资源总面积、森林覆盖面积和木材蓄积量而言,与西伯利亚地区其他联邦主体相比,阿尔泰边疆区并不占优势,三项指标均低于西伯利亚地区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面积336.5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270.9万公顷,木材蓄积总量3.95亿立方米,大大低于鄂木斯克州和秋明州。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鄂毕河畔、山麓和泰加森林区,还有少部分人工种植林带。林中既有针叶树,又有阔叶树,主要树种有雪松、落叶松、白桦和山杨等。在山前地和山坡上,生长着不同的树木,错落有致,景色奇特。在300-400米处,白桦树处处可见,松树生长在1600米的高处,雪松则生长在1500-1700米高的地方。
矿产资源
阿尔泰边疆区的矿产资源中,多金属矿物,铁矿、水银、铝土矿、钨、钼、镍、铋、锡、矿盐、建筑材料(石头、粘土、水泥、沙子)、硫酸钡(重晶石)、石棉、滑石粉、煤、矿泉水。
在鲁布佐夫斯克区和兹梅伊诺戈尔斯克区多金属矿石(铜、铅、锌)储量丰富。早在18世纪,当地就已经开始开采各种有色金属矿石,比较大的采矿场有佐洛图申斯克、鲁布佐夫斯克和兹梅伊诺戈尔斯克。矿石中主要含金、银、镉等。
距比斯克80公里的地方是沙拉普矿区,这里含镍和钴的矿石储量可观。早在1963年有关该矿的开采和利用的经济技术论证工作就已完成,但开采工作一直未能展开。
在阿尔泰边疆区东南部,已探明有储量丰富的铁矿。对因斯科伊和别洛列琴斯基的全面勘探结果表明,这两个矿将来可能为西西伯利亚冶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原料。
建材资源
阿尔泰边疆区拥有多种建材资源。其中品质好、具有开发价值的有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石灰石、制造各种装饰板材的花岗岩和大理石以及用途广泛的石膏。这些资源开发规模不大。在整个阿尔泰边疆区,只在科雷万有一家工厂利用石料生产各种装饰板材,1996年产量仅为30吨,1997年实现年产50吨。
综述
就业与居民生活水平
2006年边疆区人均消费支出170美元,同比增长29.4%。1月至11月实际工资增长15%,职工月均工资达到230美元。储蓄额占居民收入的4.7%。工资收入差距较大,金融机构平均工资675美元,是农业部门职工平均工资的6.6倍(103美元)。
2006年登记未就业人数8.15万人,其中7.63万人得到失救济,失业率为5.8%。就业岗位供不应求,供求比例为1:12。
阿尔泰边疆区到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边疆区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到2010年要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2年的1.1倍,为此需要保持10%以上的增速;居民实际收入翻一番,工资增长90%以上,名义工资达到350美元;到2008年食品消费水平达到全俄平均水平;加快找矿、采矿、木材深加工、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扶持小企业、改善企业生存条件的措施机制,使2010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经济领域就业人数的35%-40%,产值不低于区内总产值的25%-27%,税收不少于35%。
商业
至2000年1月1日,在阿尔泰边疆区注册的企业单位共有45595家,其中74%是私人企业。1999年10月1日在阿尔泰边疆区由外国人投资注册的企业有266家。
第一产业
农业
阿尔泰边疆区土地资源丰富,它不仅是西伯利亚地区,而且也是全俄重要农业生产地区之一。阿尔泰边疆区还是西伯利亚地区的生产油料葵花籽、甜菜和甜菜籽地区,这些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
阿尔泰边疆区是俄最大的农业区之一,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农业生产占全俄的3%,占西伯利亚联邦区的21%,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高于全俄一倍以上。
边疆区土地面积1580万公顷,农业用地1250万公顷,耕地面积670万公顷,占边疆区总面积的40%多,有10万公顷水浇地,撂荒耕地12.5万公顷。土壤以黑钙土、灰色森林土和栗钙土为主,含较多腐殖质。
边疆区农业企业819个,家庭经济单位6000个。草场牧场面积370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60万公顷,春小麦播种面积250万公顷。燕麦和大麦及其他豆类作物也是该区重要产品。向日葵种植面积30至50万公顷,占整个西伯利亚联邦区的87%。饲料种植面积100万公顷,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2006年该区粮食作物总产量350万吨,增长19.1%。小麦年产量320万吨,甜菜29.8万吨,葵花籽21万吨,土豆114万吨。
种植业
种植业是阿尔泰边疆区主要的农业部门。主要农作物有:谷物、甜菜、葵花籽、亚麻、马铃薯和饲料作物。这里生产的优质小麦堪称俄罗斯最优品种之一。
畜牧业
该地区的畜牧业主要以饲养牛、羊、猪为主。
阿尔泰边疆区的畜牧业仍然在西伯利亚乃至俄罗斯占有重要地位,大牲畜存栏头数高于西伯利亚地区其他联邦主体,牛奶和肉制品的产量分别列全俄第三位和第九位。
畜牧业是该区重要的生产部门,占农业总值的30-50%。全区养殖奶牛45万头,数量居全俄第三位。牛奶年产量13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牲畜屠宰及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四位。
该地区的养鹿、养蜂和毛皮动物饲养也是传统的经济活动,相关产品不仅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而且还能销往其他地区。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有100多个苏联西部工厂被搬迁到此,其中24个工厂属全国性的大型企业。同时该地区也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粮食、肉类、奶油、蜂蜜、皮毛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5年边疆区工农业生产全面下降。2006年该区共投资10亿多美元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额较上年增长14.2%。2006年除化工和冶金行业外,该区工业生产都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消费市场发展加快,流通领域消费信贷和商业网络迅速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互助合作型商业服务和各种其他社会服务领域也得到全面发展。当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25.4%,商品零售额增长19.6%。
2006年边疆区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亏损面和亏损额有较大幅度减少,拖欠工资款减少了42%。但电、气、水的生产和送配企业及加工企业的亏损情况仍较为严重,企业债务负担比较沉重,欠税现象普遍。
第二产业
工业
边疆区共有2000多个工业企业,其中400个企业为大中型企业,企业职工人数17.3万人。工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40%。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0%,主要是农机制造)和金属加工,化学和石化,电力,轻工纺织,食品和加工工业。2006年该区工业产值41亿美元,同比增长5.4%,采掘业增长66.2%,加工业增长6.2%,食品工业增长24.4%,机械制造业增长2.6%。“Алтай-кокс” 是俄最大的焦化企业之一,年产焦炭500万吨,产量占全国10%。“Алтайвагон”是俄重要的铁路车厢制造企业。
建筑工业
在阿尔泰边疆区有1432个建筑单位,有2.2万人从事建筑工作。当地的原料储备可满足工业需求。有建筑用的石头、沙石、用来制硅酸盐的沙子、混凝土和建筑溶液、粘土和制砖和石膏的土壤的产地;有生产水泥、混凝土、浴盆、玻璃、漆布、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厂家;也有大理石采石场。 还有数家金属冶炼工厂。
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
阿尔泰边疆区的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0%。机械制造综合部门是阿尔泰主要的工业生产部门,这里云集了专业水平高、技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此工作的专业人员占边疆区工业生产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四分之一。俄罗斯是一个农业大国,阿尔泰边疆区是生产农业机械的中心。
机械制造的范围广而且产品多种多样:耕地式、拖拽式、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康拜因的发动机、各种功率的锅炉(液态的、固态的、燃烧燃气式的)、货运式铁路车皮、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铸造压力机、车床、钻井机器、汽车和拖拉机的发电机、耕地犁、农业机械以及用于工业加工的机械等等。在铸造方面有大型的生产生铁、钢、铝企业,生产的各种工具供给本边疆区和其他国家、地区使用。
阿尔泰边疆区生产的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在质量与性能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
此类厂家及设备有:阿尔泰拖拉车有限责任厂-生产T-402、T-404拖拉机;巴尔瑙尔机械压力有限责任厂-生产CK-2.1割草机;比斯克能源机械有限责任厂-生产谷物干燥机、喷雾器;巴甫洛夫斯克汽车修配有限责任厂-生产中耕机等等。
在阿尔泰有两个生产能源设备的先进企业“西伯利亚能源机械有限责任厂”和“比斯克能源机械有限责任厂”。
石油化工工业
阿尔泰边疆区的石油化工工业产值约占总工业产值的12%。在此有生产用于各种型号汽车、飞机、农用机械的轮胎的企业,以及生产化学纤维、布料、酸、碱、化学反应堆、溶液、颜料、树脂、漂白剂、洗涤剂、灭草剂、药剂等厂家。
第三产业
对外贸易
在1999年阿尔泰边疆区的对外贸易(不包括无组织贸易)额为276.5百万美元(1998年为299百万美元,1997年为387.3百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74.9百万美元,进口额101.6百万美元。
在1999年阿尔泰边疆区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中,哈萨克斯坦居首位,占阿尔泰边疆区对外贸易总额的40%,乌兹别克斯坦占10%,德国和中国分别占7%,意大利占5%,乌克兰、吉尔吉斯、印度、塔吉克斯坦均占3%,比利时占据2%,其它国家占17%。
在阿尔泰边疆区1999年的出口商品结构中,能源原料产品出口居首位,占出口总额的27.8%,机械制造产品占25.4%,石油化工产品占13.3%,木材、木制品包括印刷制品占8%,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其产品占7.7%,粮食作物及其制品占6.6%,皮毛及皮毛制品占0.4%,服装、鞋占0.1%,其它商品占10.8%。
在阿尔泰边疆区1999年的进口商品结构中,粮食作物及其制品进口居首位,占进口商品总额的37.4%,机械制造产品占29.8%,石油化工产品占12.2%,服装和鞋占3.3%,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其产品占3%,能源燃料产品占2.4%,木材、木制品包括印刷制品占2.1%,皮毛原料及其制品占0.2%,其它商品占9.6%。
近年来阿尔泰边疆区对外贸易基本上保持出超。1997年进口总额1.747亿美元、出口总额1.844亿美元;1998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7亿美元和1.574亿美元:主要进口国是独联体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口额占进口总额80%以上;其次是德国、中国和意大利,但这几年国家的进口额比重非常有限。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商品有:链轨拖拉机、轴承、水泥、小麦和石油产品;从德国进口通讯用蓄电池;从意大利进口烟草的食品加工设备;从中国进口金属器材和日用品。
到1998年阿尔泰边疆区共有独资和合资企业42家,其中美国和德国投资的各3家,英国和意大利投资的各1家;独联体国家中在阿尔泰边疆区投资兴办企业最多的是哈萨克斯坦,共7家。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也占一定位置。外资企业虽多,但规模不大,职工共2.1万人。虽然主要是生产企业和建筑企业,但是年产值仅为2.814亿卢布。
近年来该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法律和发展规划,旨在全面促进各经济部门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在行政、财政、信贷、税收、保险、价格、信息、技术、市场销售、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投入支持资金,扶持工农业的发展。边疆区陆续颁布了《投资活动法》,《创新活动法》,《关于对投资活动的国家鼓励措施》,《阿尔泰边疆区2006年至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优先方向》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符合优先投资方向的投资项目予以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和政策扶持。2006年该区新增铅锌矿产能1.8万吨,焦炭产能114万吨,电、热、水、气、通信、道路、住宅、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年共实施18个用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邦专项规划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2006年边疆区引进外资300万美元。外资主要来自德国(占61%)和美国(39%)。40%的外资集中在加工业,60%为金融投资。60%外资投在了德意志民族区。2006年边疆区向俄经贸部提交了有关设立Бирюзовая Катунь旅游休闲特区的申请,项目规划投资4亿美元。
2006年边疆区外贸额为8.9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5.1%。出口5.95亿美元,下降20.1%,进口3.03亿美元,增长了50%,贸易顺差2.92亿美元。
当年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6.53亿美元,占边区外贸总额的72.7%,同比增长2.3%。出口减少了12%,进口增加了40%。主要贸易伙伴仍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
与非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占边区外贸总额的27.3%,出口下降了46.6%,进口增加了28.7%。主要贸易伙伴有中国、德国、日本、蒙古等国。
自2003年以来该区与中国的贸易额逐年增长,2006年达到3866万美元,中国是该区最大的非独联体国家贸易伙伴。日本和德国以2356万美元和2057万美元分列二、三位。2006年,由边疆区政府、工商会和部分企业组成的阿尔泰边疆区代表团参加了第99届广交会,与众多中国厂商建立了联系并参观了一些中国企业。2006年6月19-20日,边疆区政府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中俄边地贸合作协调委员会第八届工作会议,就双方边地贸合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磋商。阿尔泰边疆区提出的关于在喀纳斯山口建设公路过境通道以及在俄西伯利亚联邦区和中国西部互设领事机构的两项建议被写入了此次会议纪要。2007年5月30日至6月1日,阿尔泰边疆区作为俄方轮值方在别洛库里哈市成功主办了第九届会议。
作为中国“俄罗斯年”活动的一部分,阿尔泰边疆区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5日分别在北京和乌鲁木齐市举办了边疆区推介会。边疆区众多企业还参加了第15届乌洽会。展会期间巴尔瑙尔市与新疆东甘自治州政府签订了缔结姊妹关系意向书。2006年11月4日至11日,阿尔泰边区代表团访问了乌鲁木齐,就农作物种植,农产品生产、存储和加工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访问了新疆农大和有关企业。双方初步达成了农业合作意向。
铁路
阿尔泰边疆区的铁路总长1803公里,此外有工业企业铁路866公里,利用长度占总长度的63%。边疆区的铁路特点是联邦干线、各地区之间和直达运输线路是宽线和子午线线路。铁路货物运输和货物换装分别占各交通货物运输和货物换装总量的51.7%和97.6%。边疆区的铁路沿线由北至南经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鲁布佐夫斯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卡拉苏克-库促达-利诺夫湖村-洛卡基-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由西至东为巴甫洛达尔-巴尔瑙尔-阿尔泰斯克,巴尔瑙尔-比斯克,卡拉苏克—卡缅至鄂毕河-中西伯利亚。与其相连的有西西伯利亚、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哈萨克斯坦-巴甫洛夫达尔-东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实现了电气化地段有:巴尔瑙尔-切利帕诺沃,阿尔泰斯克-阿尔德什塔,塔利缅卡-卡缅-鄂毕河。在60个行政机关中有37个铁路站点。
工业交通
工业企业有铁路1000多公里,都是宽轨铁路,以便于保证各企业货运直接与干线铁路接轨。
公路交通
阿尔泰边疆区公路总长15500公里,约有汽车42.6万辆,其中货车8.45万辆,轻型汽车33.13万辆,1.07万辆公共汽车。
公路货运和货物换装分别占总货运和货物换装的39.2%和1.1%。运输企业用大型公共汽车和中型汽车运载乘客达1.779亿人,其中国有和市政企业运载乘客占49%。阿尔泰边疆区的运输网有700多条线路,其中有210条各城市之间线路。公路运输与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托木斯克州、阿尔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相连。市内交通运载量占91%,城郊运载量占8%,各市之间运载量占1%。城市电力交通占总运载量的60.8%,在3个城市中实现了电力交通运载,即巴尔瑙尔-有机电车和无轨电车;比斯克-有轨电车;鲁布佐夫斯克-无轨电车。全区共有16条有轨电车和8条无轨电车路线,有轨电车线路长度为316.2公里,无轨电车线路长度为124.3公里。
航空运输
在阿尔泰边疆区有5个飞机场(巴尔瑙尔、比斯克、鲁布佐夫斯克、洛涅什诺耶、恰雷什斯科耶),这五个飞机场进行着运载乘客、货物运输包括商务运输和国际运输。巴尔瑙尔飞机场具有国际标准,可飞往中国(沈阳、乌鲁木齐)、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德国(汉诺威、弗兰肯塔尔、科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富德热拉),以及俄罗斯的各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莫斯科、下涅瓦托斯克、洛斯托夫、圣彼得堡、索契、苏尔古特等)。在边疆区的中心可通过“ГАБРНЭЛЬ”系统购买飞往任何一个国家的飞机票。
河运交通
阿尔泰边疆区的河运交通主要是鄂毕河、比亚河、卡通河、恰雷叶河、求味什(在其下游)。在阿尔泰边疆区河运总长为779公里,有两个河运港口(巴尔瑙尔、比斯克)和3个码头。阿尔泰边疆区的河运货物运输占货物运输总量的9.1%。河运交通关系到阿尔泰边疆区与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及周边各州和鄂毕河北部城市(下瓦尔托夫斯克、沙列哈尔德、汉得马西斯克)的经济发展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事业
苏联时期,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阿尔泰边疆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厂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由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
苏联解体后,该地区不同教育形式发生厂重大变化。学前(1岁—6岁儿童)教育发生倒退,主要表现是学前机构大大减少,从1991年的1815个减少到1998年的918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数量从1991年14.19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94万人,分别占学前儿童总量的60.1%和41.2%。普通教育中的最大变化是从1993年开始出现厂私立普通学校,形成了国立和私立普通学校并存的局面,学校数量比苏联时期略有减少。1991年-1992年普通教育学校数量1614所,1998年-1999年为1599所,其中国立学校为1587所,私立学校为12所,但在校学生数量却有所增加,分别为40.46万人和416026人,其中国立学校在校生415645人、私立学校在校生381人。在初等职业教育方面,学校的数量、在校人数、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呈下降趋势。1992年初等职业学校为87所,1998年为74所;在校学生数量相应为3.65万和3.32万人;招生人数分别为2.33万和1.89万人;毕业生数分别为2.14万人和1.8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近10年来只增加1所,即从1991年—1992年的44所增至1998年-1999年的45所,但在校生、新招生和毕业生的数量均略有减少。1991年-1992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为3.51万人,1998年-1999年减少到3.29万人;招生数量分别为12491人和11652人,毕业生人数相应为9700人和8648人;每万人中的中专学生数量分别为131人和123人。同苏联时期相比,高等教育学校仅增加了2所私立大学,国立大学仍然是原有的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新招生和毕业生人数也略有增加1993年-1994年高校学生3.74万人,1998年—1999年高校学生共5.03万人,其中国立大学生4.78万人、私立大学生0.25万人;1996年—1997年高校共招生11305人,其中国立高校占10595人、私立高校占710人;1998年-1999年高校招生总数为12035人,国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分别占11270人和765人。1996年-1997年高校毕业生为6158人,1998年-1999年增至7667人,其中国立大学占7455人,私立大学占212人。每万人中的高校毕业生从1991年-1992年的158人上升到1998年-1999年的179人,列全俄第38位。从前面列举的数字来看,私立大学的在校人数、招生比例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缓慢,在高等教育中作用甚微。其原因不外于是许多人短时期内还不能接受私立学校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私立高校收费很高,大多数居民经济上尚不具备承受能力。
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巴尔瑙尔:国立阿尔泰大学、阿尔泰师范大学、阿尔泰医科大学、阿尔泰农业大学和阿尔泰理工大学,还有全俄函授财经大学阿尔泰分校等。
文化事业
阿尔泰边疆区科学、文化事业也比较发达。大中城市和行政区中心有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文化宫等文化娱乐设施。主要有:阿尔泰地方志博物馆、阿尔泰边疆区造型和实用艺术博物馆、阿尔泰音乐喜剧院、苏联著名作家舒克申纪念馆、阿尔泰植物园和巴尔瑙尔中央公园西伯利亚园艺研究所是该边区主要的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西伯利亚条件下,各种果树、浆果和花卉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培育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迄今为止,该研究所已培育出240余个优良品种。
谈到阿尔泰边疆区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及俄罗斯科技和文化界的几位知名人士,他们出生在阿尔泰边疆区,因业绩卓著而蜚声科技和文化领域。
文化界知名人士当首推苏联著名作家、电影导演和演员舒克申·瓦西里·马卡罗维奇(1929-1974)。他生于斯罗斯特基村,在文学创作方面作品颇丰,一些以阿尔泰居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脍炙人门,有的被译为中文,受到我国读者的好评。
科学技术
在科技界有卡拉什尼科夫·米哈伊尔·季莫菲耶维奇,1919年他生于库里亚村,是世界著名的自动步枪设计者,因此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成为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季托夫朴·格尔曼·斯捷帕诺维奇前苏联空军中将、宇航员,1935年生于科西哈区的波尔科夫尼科沃村,1962年8月乘“东方2号”飞船,实现厂人类第2次飞向太空的壮举,因此获得苏联国家奖金。
2023年11月底,阿尔泰边疆区成为中国主要的西伯利亚粮食供应国之一。截至本季末,该地区收割了创纪录的29.4万吨粮食,并出口到中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