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编辑

苏联作家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6日或22日),苏联作家、革命者,代表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11岁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参与苏俄内战。1923年,担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乌克兰共产党。1930年,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会员;次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1936年12月26日(一说22日),因肾结石和胆汁中毒逝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外文名: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俄语)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英语)

国籍:乌克兰(前苏联)

民族:俄罗斯人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今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

出生日期:1904年09月29日

逝世日期:1936年12月26日(一说22日)

职业:作家、革命家、军人

代表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经历

编辑
1904年9月29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帝国(今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祖籍为俄罗斯。1910年,就读于家乡当地教会初级学校。

奥斯特洛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父亲逃难,来到小城舍佩托夫卡,就读于二年制学校,后在教神学的神父坚持下被开除,在火车站食堂当锅炉工。

1919年7月20日,加入乌克兰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9日,加入红军并参与苏俄内战。

1920年8月,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于10月回乡休养。1921年,担任乌克兰共青团支部书记;同年赴基辅当电工助手,并进入电力技校学习。

1922年,因过度劳累,患上严重的关节炎,被诊断为重度残疾。1923年,担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和全民军训第二营政治委员;10月27日,成为乌克兰共产党预备党员。

1924年8月9日,正式加入乌克兰共产党;同年,担任伊贾斯拉夫共青团区委书记。

1927年,病情加剧至全身瘫痪,开始创作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中篇小说;12月,参与函授大学学习。1928年,双目失明。1929年,毕业于函授大学,并赴莫斯科休养。

1930年4月,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1932年6月,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次年5月,完成创作。

1934年4月,发表文学评论《争取语言的纯洁》;6月1日,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2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1935年5月,参与编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剧本;10月1日,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

1936年5月,返回索契,入住乌克兰政府所赠的别墅;8月,完成《柯察金的幸福》的创作 ;12月15日,突发肾结石和胆汁中毒;12月26日(一说22日 )晚7时50分,病逝,年仅32岁。

个人生活

编辑
  • 家庭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父亲名叫阿列克谢·伊凡诺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葡萄酒厂的季节工,参加过军队。母亲名叫奥里加·奥西波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 192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与拉依萨·鲍尔菲里耶芙娜结婚。

  • 主要作品

    编辑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年)、《暴风雨所诞生的》(1933年,仅完成第一卷),短篇小说《柯察金的幸福》(1936年,未完成) ,以及文学评论《争取语言的纯洁》(1934年)。

    创作特点

    编辑

    奥斯特洛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形象地为青年一代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的人生 。书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自白反映了一名勇敢坚强的共产主义者的人生观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怀着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期望和憧憬掀起了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这种时代呼唤了一大批具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人物。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理解时代的要求和精神,创作出保尔·柯察金这位符合时代的呼唤和时代的精神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就是他同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但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精神,也符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对人生的审美追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再现了当代苏联人民的信念、理想和情操,描绘了苏联人民在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人物评价

    编辑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优秀的作家,有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作家旸晟 评)

    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活到32岁,他英勇斗争的一生,与保尔·柯察金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很难把这两者分开。(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高晓春 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里包含着苏联的文学中的奇妙的革新成绩的精华。(丹麦作家马丁·尼克索 评)

    人物争议

    编辑
  • 斯大林模式的产物

    有人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和奋斗扭曲成为了遵从斯大林模式的意识形态狂热,责备其“泯灭了个性意识,成了一颗螺丝钉”。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参加工人反对派,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是他唯一一次凭着自发的阶级情绪所进行的思想判断(小说最终版本删去了该情节)。保尔这一思想曲折表明,时代条件没能使奥斯特洛夫斯基具备严肃思考苏联历史、现实和共产主义的关系的能力。他凭着一些最朴素的工人阶级意识(比如憎恨产生贫富差别的经济制度),还远远不足以“自由地、独立地”思考科学共产主义道路问题。

  • 后世纪念

    编辑
  • 纪念雕像

    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像

    为纪念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雕塑家格利高里·波多茨基制作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2015年9月22日上午,由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与波多茨基共同向清华大学捐赠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像揭幕仪式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