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辑

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196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伊万的童年》,该片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66年,执导剧情片《安德烈·卢布廖夫》,该片获得第2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1972年,执导科幻悬疑片《索拉里斯》,该片获得第2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79年,执导悬疑剧情片《潜行者》,该片获得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1983年,执导剧情片《乡愁》获得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6年,执导剧情片《牺牲》,该片获得第3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外文名:Andrei TarkovskyAndrey Arsenyevich Tarkovsky (本名)

出生地: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

出生日期:1932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

星座:白羊座

身高:171 cm

毕业院校: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职业:导演、编剧

代表作品:牺牲、乡愁、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

主要成就: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两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演艺经历

编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照

1962年,执导根据弗·鲍哥莫洛夫的小说《伊万》改编的战争剧情片《伊万的童年》 ,由尼古拉·布尔雅耶夫、瓦伦丁·祖布科夫、尼古莱·格陵柯领衔主演,这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首部电影,该片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

1966年,执导了分为两部分,八个片段的传记剧情片《安德烈·卢布廖夫》 ,由安纳托里·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谢尔盖耶夫合作主演 ,该片获得第2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但该片因为苏联当局的阻挠而遭到禁映 。

1972年,执导根据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悬疑片《索拉里斯》 ,由纳塔莉亚·邦达尔丘克、多纳塔斯·巴尼奥尼斯、尤里·亚尔维特合作主演,该片获得第2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获奖照

1975年,执导由玛格丽特·捷列霍娃、菲利普·扬科夫斯基、伊格纳特·达尼利采夫合作主演的传记剧情片《镜子》。1979年,执导由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安纳托利·索洛尼岑合作主演的悬疑剧情片《潜行者》 ,该片获得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1983年,执导由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劳拉·德·马奇、多美兹亚娜·佐丹奴联袂主演的剧情片《乡愁》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同年,与托尼诺·格拉联合执导纪录片《雕刻时光》 。

1986年,执导由厄兰·约瑟夫森、苏珊·弗利特伍德、古德·吉斯拉德提尔联袂主演的剧情片《牺牲》,该片获得第3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4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出席活动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工作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工作照(2)

个人生活

编辑
逝世情况

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岁 。

主要作品

编辑

参演电影

那年我二十岁1965

饰演
-
导演
马尔连·胡茨耶夫
主演
斯维特兰娜·斯维特利奇娜娅、巴维尔·费尼

今天不离去1959

饰演
-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亚历山大·戈尔东
主演
彼得·柳别什金、阿列克谢·斯米尔诺夫、斯坦尼斯拉夫·柳布申

杀手1956

饰演
-
导演
亚历山大·戈尔东、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尤利·法伊特、瓦伦丁·维诺格拉多夫

导演作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写真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以其内省的气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世界。他不仅强调的是电影对客观事件的纪实性,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和生命的精神体验与探索。他通过表现时间的方式以及拓展其内涵意蕴的思考,建构了属于塔式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 。(《文教资料》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他对艺术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对艺术家的使命和电影的功能亦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影片中融合现实与梦境,以诗意叙述构筑影片的内在真实,追求永恒的艺术价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影文学》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所呈现的诗电影的本质与时间的庄严流动带给观众们强烈的震撼。他对于场面的精心调度和长镜头的娴熟使用,不仅精准简洁地表达出人物关系和推动情节发展,也完整营造了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时间痕迹,体现出他影片中强烈的纪实风格 。他将人文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他的心灵成长史并与他以后的电影作品当中所体现的高度的文化思考和诗化的镜头语言密不可分。他所蕴含的寓言化、多义性的特征最终构成了他电影世界中的精神维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密码在一以贯之中得到了完全而充分的显现。在诗意丰盈的画面语言与深邃广阔的哲理拷问中,充分说明了他在如诗之韵律的流动的影像中,不断呼喊人类意识的觉醒和对世界的忧思 。(《大众文艺》评)

后世纪念

编辑
1987年,第15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举办了纪念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回顾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