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报 编辑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红星报红星报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省瑞金市创刊,一般为4开4版,有时出2版,或6到8版。有时单独发《号外》。1933年3月,改为32开本油印期刊,同年8月6日恢复原4开铅印报纸形式,同月,出版《红星副刊》。1935年8月停刊。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地位相当于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机关报, 迄今为止发现的当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 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70年代末开始,研究人民解放军军战史中,对红军长征中的《红星》报,进行了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张爱萍老将军生前专门题写了“长征中的红星报”七个大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红星报

创刊时间:1931年12月11日

地区:江西

性质:平面媒体

语种:中文

主管单位: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

停刊时间:1935年8月

历史沿革

编辑

《红星》报 《红星》报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最早的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1931年12月创刊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由邓小平同志主编。这份办得很有特色的党报先后共有《列宁室》、《军事常识》、《军事测验》、《卫生常识》、《俱乐部》和《红板》、《铁锤》《法厅》等专栏和文艺副刊17个。其中的《列宁室》是指导革命理论学习的,还开展过“战争问题”和“巴黎公社问题”讨论。《法厅》副刊是宣传革命的法律知识,报道受军法处罚的案件,这是我党我军最早的法制宣传。文艺副刊还有《山歌》、《红军歌曲》等。《红星》报在邓小平同志的努力下,办得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与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广大军民亲切地称《红星》报为“大无线电台”。

1934年8月1日,毛泽东为《红星》报亲笔题词:"敌人已经向我们的基本苏区大举进攻了。我们无论如何要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要用一切坚定性顽强性持久性去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这样做一定能够最后的战胜这个敌人。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

1934年8月20日,周恩来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他在文章说:红军必须"时刻准备着全部出动",去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九、十月间将是决定胜负的血战的重要关键"。并暗示中央红军准备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报刊版面

编辑
在瑞金出刊的3年中,办得丰富多采,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版面的编排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国际时事等栏目。

报刊职能

编辑
《红星报》创刊号《见面话》宣布担负的使命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

组织机构

编辑
编辑部三五个人。邓小平主编,只有一个助手。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红军总政治部负责人王稼祥、副主任贺昌等审定重要社论和理论文章。大部分社论出自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之手。署名文章有周恩来、王稼祥、贺昌、博古、洛甫、罗迈、朱德、聂荣臻、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等人。毛泽东以子任的笔名写了总结经验的重要通讯故事《吉安的占领》。通讯员有包括党和军队的各级领导者罗荣桓、袁国平、彭加伦、罗瑞卿、萧华、张爱萍、向仲华、张际春、舒同等以及连队干部和战士500余人。

下一篇 苏联教育

上一篇 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