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 编辑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比较著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华夏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中文名:华夏
外文名:Hua Xia、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注音:ㄏㄨㄚˊ ㄒㄧㄚˋ
含义1:原为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
含义2:后演变为古代中国的别称
词语出自:《尚书·周书·武成》
华夏始祖
华夏部落,传说以炎帝黄帝为共祖 ,相传武汉黄陂区(也有其它地区说)西陵嫘祖(黄帝配偶)桑蚕养殖发明丝绸华服为华夏文化形成铺垫。炎帝、黄帝
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华夏则逐渐成为九州及汉民族的代称 ,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
上古
夏朝(今夏邑,夏邑也是华夏祖地中国的发源地)(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中国奠基性的,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封建王朝。夏朝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三皇时期
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也是这样的神。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不过,通常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为什么说燧人、伏羲、神农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此外,三人皆有异象,皆聪明过人。
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而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中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部落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汉民族。“中”即中国,“华”是华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周朝于西周时期称王天下,自称华夏 。以西周时期的周朝领地为华夏,分天下为四夷。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因为先秦时期华夏是由九州诸国组成,“诸夏”之称如同女真诸部之称。
黄帝时期全盛图
现也可代指汉民族,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引证解释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图腾——龙图腾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部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历史悠久的龙图腾
《周礼·职方氏》记载,在天下九州的山镇中,主要有东南扬州的山镇会稽山;正南荆州的山镇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镇华山(今嵩山);正东青州的山镇沂山;河东兖州的山镇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镇岳山;东北幽州的山镇医巫闾;河内冀州的山镇霍山;正北并州的山镇恒山。《尔雅·释山》亦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龙凤图腾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部落这一庞大的人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部落演变共同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补充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华,《康熙字典》引《传》曰:“华谓文德”。这起源于尧帝,尧帝设诽谤木,今谓之华表,所谓诽谤,令民议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尧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这个思想被后世承继,经儒家发展,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国》篇:“养万民,兼利天下”。所谓文德,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