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乐文化 编辑
礼乐文化,是指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中文名:礼乐文化
外文名:Culture of The ritual and music
形成:“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
本义: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相关文献:论语
中文拼音:li yue wen hua
编钟是礼乐文华的最显著的表现
周礼
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程子说,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时候,“寤寐长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因为周公首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如果孔子持了相反的态度,赞美春秋乱世,说这是乱了敌人,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德治仁政
礼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无形/无色/无声/无嗅,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礼以修身
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只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离道了。
人性都有天然的缺陷,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弱点。因此,无论是哪种性格的人,如果不借助于礼,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孔子举例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空自劳碌。谨慎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显得胆小。勇敢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说出伤人的话。平心而论,恭、慎、勇、直这四种性格都不是什么坏毛病,但它们只要离开了礼的指引,都不会结出“正果”。
类似的意思,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如,《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时,提到了臧武仲、公绰、卞庄子等三位鲁国的大夫,以及自己的学生冉求。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没有私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学问,都是最为出色的。孔子说,要成为完美的人,仅仅把这四个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是不够的,还要“文之以礼乐”,将礼乐与上述四种优点完美结合。可见,礼乐是最重要的修身课目。
“文化立城,礼乐和鸣”。12月8日上午,“中华礼乐文化传承学术前沿论坛”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召开。来自中国礼学、音乐学、考古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汇聚一堂,深入挖掘中华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人士共同探讨新时期中华礼乐文化传承发展问题。
首届中华礼乐文化传承论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