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 编辑
《礼》,中国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常指《仪礼》而言。后来又称作《礼经》《仪礼》。《礼》是先秦六经之一,亦是南宋十三经之一。
中文名:礼
别名:《士礼》、《仪礼》
全称:《礼经》
传世篇数:十七篇
文学体裁:经类
如《礼记·经解》曰:“恭俭庄敬,《礼》教也。”
《庄子·天运篇》记孔子曰:“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2、汉朝时期,指当时的汉代的《礼》、《礼经》、《礼记》。
如《史记·儒林列传》曰:“言《礼》自鲁高堂生”“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汉书·儒林传·孟喜》:“父号孟卿 ,善为《礼》《春秋》…… 孟卿 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 喜 从田王孙受《易》。”《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按当作“十七”)篇。”按,所云《礼》、《礼经》、《礼古经》,即谓《仪礼》。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3、后常指《仪礼》而言。
《仪礼》之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今已很难确考。魏晋之际,《礼》始称为《仪礼》。最迟在东晋元帝时,已经有《仪礼》之名了。 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这样,《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一)西周初周公撰写说。古代许多经学家都持此说。
(二)春秋后期孔子撰作(或修定)说。
(三)写成于春秋之前,但未必是周公所作。孔子对其有所整理增损,并以之教授学生。成书于战国,后又经汉儒编定说。现代礼学名家沈文倬先生持此说,并得到许多礼学研究者的认可。
秦火之后,礼经失传。汉初只有高堂生能够传《礼》。《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士礼》就是《仪礼》——我们所说的礼经。
除高堂生一脉之外,西汉学术史上又发生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发现孔壁中书;一是河间献王得书。恰恰两者又都有礼经出现,且有经有记,史籍对此都有记载。
《汉志》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又称:鲁恭王从孔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这与《汉书·鲁恭王传》记载:“初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应是一事。
《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献王“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这大概是“三礼”之出处。
我们所见的《礼记》是西汉小戴(戴圣)《礼记》,在唐朝被列为经书。其内容庞杂,把许多不是申释礼经的文字也吸收进来。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小戴礼记中《别录》列为‘通论’的部分,如《檀弓》《礼运》《学记》《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及《大学》《中庸》《缁衣》等尤其如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