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善其身 编辑
独善其身(拼音:dú shàn qí shē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独善其身原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含贬义,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中文名:独善其身
拼音:dú shàn qí shēn
近义词: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自私自利、明哲保身
反义词: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急公好义
出处:《孟子·尽心上》
注音字母:ㄉㄨˊ ㄕㄢˋ ㄑㄧˊ ㄕㄣ
语法结构:动宾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状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独善其身”
孟子一向认为,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有一次,他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不得志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不得志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恩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不得志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所以说,穷困不得志时能洁身自好,自得其乐,得志时能兼顾到天下的利益,是君子们坚持的信条。”大意是:“古代的圣人贤士,在自己不得志、不受重用,或者没有出仕机会的时候,心中不埋怨,而是洁身自爱,安分守己,修养好自己的学问和德行。等到国家和社会有需要的时候,则毫无私心地凭着自己的才干,倾全力为天下付出,贡献自己的所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