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体 编辑

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

继其之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具一事之本末”者,宋元以后不断涌现,至明清多为各种“纪略”“方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纪事本末体

定义: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性质:史书的体裁

始创:南宋 ,《通鉴纪事本末》

定义

编辑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评价

编辑

优点

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夸奖它“经纬明晰”“一目了然”,意即脉络很清楚,“实前古之所未见也”。这种书写起来不容易,写书人得遍览史籍,烂熟于胸,下笔时才有把握,不致有遗漏,所以它的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

不足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发展脉络

编辑

创立

纪事本末这个体裁出现于宋代。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当时有个叫袁枢的人,很喜欢读《资治通鉴》,但是“苦其渊博”,也就是说虽然觉得写得不错,但内容太杂。于是他就“区别其事,而贯通之”,把同一事件的相关内容从不同的时期里提出来,然后连贯叙述成一个整体。他把各个事件的叙述合在一起成书,因为书的内容来自于《资治通鉴》,便取名为《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作品共42卷,记录了239件事,时间可上溯至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时期。

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当官的发现了,呈给当时的皇帝宋孝宗。皇帝大加赞赏,发文件让大家熟读,而且感叹地说:“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了。”

发展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

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如: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间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相关书目

编辑

书名

作者

起始

终止

绎史

马骕

开辟原始

秦亡

左传纪事本末

高士奇

春秋

通鉴纪事本末前编

沈朝阳

盘古之始

周复分东西

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

三家分晋

世宗征淮南

续通鉴纪事本末

李铭汉

太祖代周

明玉珍据蜀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杨仲良

太祖皇帝受禅

高宗南渡

宋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

太祖代周

文谢之死

辽史纪事本末

李有棠

太祖肇兴

耶律达实之立

金史纪事本末

李有棠

帝基肇造

官努之叛

西夏纪事本末

张鉴

得姓始末

夹攻覆亡

元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

江南群盗之平

诸帅之争

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

太祖起兵

甲申殉难

续明纪事本末

倪在田

南明

三藩纪事本末

杨陆荣

南明

清史纪事本末

黄鸿寿

满洲初起

民军起事及下诏辞位

注1:仅列太古至清亡纪事本末体史书十五部,互为参详,未列“纪略”“方略”类及其它纪事本末体史书。

注2:《明史纪事本末》有《补遗》、《补编》,中华书局版有收录。

注3:因史书体裁为纪事本末体,故起止以事件为标志,表中起止事件均为原书篇名。

下一篇 实录体

上一篇 编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