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股取士 编辑
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被废除。
中文名:八股取士
外文名:Eight shares of the people
别名:八股
存在时间 :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八股取士
八股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萌芽,那为什么到明朝才最终定型呢?又是谁首倡这种考试文体的呢?对这些问题,尚无定论,学界亦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是明朝初年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一种手段。明初,战事方了,百废待兴,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地方的治理,都迫切需要大量知识人才。因此,朱元璋格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但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帝王,朱元璋又希望能对臣子拥有足够的驾驭和约束能力。所以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因此八股文在明初方始出现,它是由朱元璋首创的。
有人则持不同看法。因为科举最后一道关是殿试,而殿试内容又极其博大庞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策问,包括问圣学、问天时、问刑赏、问圣贤、问天地鬼神、问人臣言行、问文学之士、问佛仙等。这些极具知识含量的问题,出身寒微、缺乏教育的朱元璋能否提出,显然是一个问题。所以持反对“朱元璋首创说”的人认为,明初八股文是由朱皇帝的臣子谋士刘伯温、宋濂等人最先创制的。
八股取士
中国的各个封建王朝,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发展封建的政治经济,都十分注重网罗人才。中国历史上遴选人才的方法,在科举以前,经过了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等几个阶段。这些方法带来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国家政权机器里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士族,他们控制着人才的选择权,家族世代当官,而且还都是高官,出现了一些三世三公、四世三公的豪门望族。这些豪门望族相互勾结,把持朝政,成为政府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样一方面堵塞了其他人当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皇帝的集权,因此皇帝和社会民众对此普遍不满。到隋朝时,开始推行科举制,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择官员,这样使得广大中小地主也可以参与到政权中来,皇帝也重新掌握了官员的选择权。经过唐宋的发展,科举选士已成为十分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出现了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许多科目,还有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这一时期考试的内容也是比较多样的,如唐朝时还要考诗赋,因此读书人都要学会写诗,正因为如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宋朝以王安石“三新经义”为依据,对策试士,这种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已接近后来的八股文了。元朝科举考试办法基本上沿袭两宋的做法。不过,直到明朝才正式规定了八股取士,科举考试进入了八股文时代。
八股取士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又正式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八股文写作方法,并且限定字数,规定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题,限五百字,《四书》义一题限三百字,以后到清朝最长也不得超过七百字。八股文一开头便要用一两句话将题意点明,称为“破题”,接着便是“承题”、“起讲”、“入手”,然后用八股文字对比地展开议论,随即“落下”,结束全篇,容不得半句离题话。这是最简练的文字,而且“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清朝科举考试仍然沿用八股文。由于八股文是登入仕途的“敲门砖”,于是明清两朝八股文大盛,文人们纷纷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精致但缺乏实用的八股文之中。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对欧美列强的欺凌,古老的帝国却发现自己没有可用之才与之抗争,痛定思痛之下,八股文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于是在一片声讨声中,八股文被逐出了历史舞台。
八股文取士,虽主要考《五经》、《四书》,以至专重《四书》,但却不采用要求考生死记硬背之法,而是规定必须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这种做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容易产生死记硬背之弊,而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发挥,又容易陷入“妄作主张”的境地。通过“代圣贤立言”式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则不但要认真读经书,而且要读书得法,在认真阅读五经、《四书》及权威注疏之后,努力体会“圣贤之意”,真正做到“明天理,灭人欲”,掌握古代统治经验。一方面防止了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束书不读,胡乱联系历史与现实,故为新奇诡异之论的毛病。从考试内容上说,要求“代圣贤立言”的阐述经义的考试,在古代社会中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手段。也就是说,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巩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传统政治格局中,八股取士是能够找到的最好办法了。
八股取士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有定式”。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故称八股文(又称时文、制义、制艺等)。对科举取士来说,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仗工稳与否,标准很具体,使考官对内容大体达到要求的若干考卷,容易判定高下,避免引起纠纷争论。这在考生多,录取名额少的条件下,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的科举,从来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的标准,八股对仗就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章格式,到明清时期正式用于科举考试。也就是说,面对应举人数多而录取名额少的矛盾,在考试形式的设计中,强调容易判别高下的客观标准,防止考官的主观升降和徇私舞弊,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从考试内容上说,继承发展的是北宋以来所肯定的一种指导思想,即通过阐述经义,最有利于督促士人阅读《四书》、五经,体会圣贤心意,以培养、选拔合乎规格统治人才。从文章格式上说,继承发展的却是诗赋写作中的规矩准绳,以此种文学领域的规矩为楷模,经过长期摸索,演变而成的一种文章格式。这样一套制度,从最初指导思想看,决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陷士人于愚昧无知。但是在客观上,八股取士后来逐渐成为了禁锢思想的选官制度。尤其是八股对仗这种格式,一方面整段整段地对仗,难度较大,限制了士人自由表达思想;另一方面,为了照顾排比对仗,内容又容易流于敷衍、空疏,所以明、清两代一直有人反对八股取士。可是,又不可能有更合理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国家体制内选官制度面临的困境。今天也有人反对高考,反对客观题的标准化、程式化,但我们现在确实找不到能够取代高考更好的公平选拨人才的办法,因为我们决不能退回到“保送”时代。
科举考试相对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而言有很大的优点,他使得一些门第较低的人也可以进入仕途,从而改变了魏晋以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但到了明代以后,这种较为先进的选官模式就被一个“和尚”把经念歪了,此人就是在皇觉寺做了几天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来自于社会底层,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没读过几本书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是心存疑虑,他既要用文人治国,但又不相信文人,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心境下,他想到了一种桎梏和钳制文人思想的枷锁,那就是考试写“八股文”,考试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之内,不允许有任何的发挥,加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作怪,明代的知识分子不再钻研历史,埋头儒家的经书之中。《史记》、《汉书》不闻,《通典》、《通志》不问。
如果从考试命题分析,八股文仅仅是一种文体,但为什么就能束缚思维呢?原来一篇八股文就700多字,先破题再承题;接着“代圣人立言”也就是模仿圣人的口气写文章,这叫起讲,后中股、后股、束股,正文就是四段,每段又要分文字相互的对仗的两股,因此成为八股文。八股文中只考经书,评判优劣又只根据作文的技巧,并不允许考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个人的发挥和见解。,必须依据“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毅梁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把读书人的智力思维刻版化。作文本来没有定法,一旦将技巧格式化,而且又杜绝了考生发挥个性的任何可能,考生只要预先在肚子里装下各种题目的八股几十篇,即使没有什么经史学问,也完全能够金榜题名。相反,老老实实读书,读白了头也未必能写出考官看中的文章。难怪范进中举高兴的发了疯,现真可以理解了
明的科举取士,给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八股取士是一种十分严酷的制度,封建统治阶级收到了加强统治的一定效果,但却给社会带来了满身疮痍,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当清军入京时,城门上有人写道:“八股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取士毒深如此!但毒又何止如此,清军入关后,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了一个文化先进的民族,但在文化上有很大的自卑感,满人对汉文化什么都学,连朱元璋发明的八股取士他们也学。这样,对文化的限制、思想的制约更深,使八股取士的危害更甚。到清末之时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豪。龚自珍也对八股取士导致史学没落深恶痛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兴起,确实给自宋元以来活跃的史学当头一棒,明清的史学失去了宋元时候的活力,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缺少历史修养,思想麻木,思维僵化,固步自封。加之对事件的认识缺乏历史的眼观与谋略,也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埋下了祸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