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学术概论 编辑
《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创作的学术史著作,原系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一书所作的序,因篇幅过大,遂独立成书。初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连载1920年11月~1921年1月《改造》第三卷第第五期,1921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清代学术概论》分启蒙、全盛、蜕分、衰落等4个阶段,叙述清朝一代学术演变过程,分析各学派的特点及其形成和发展原因,论断颇有独到之处,是近代较早的简明清代学术史著作。
《清代学术概论》系统地概述了从明末到20世纪初200多年间中国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的总趋势是“以复古为解放”,意即以复古的形式表达自己时代的新思潮。《清代学术概论》运用资产阶级研究法,以进化发展观点,从思潮与人物相结合方面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的历史考察,因此,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朱维铮 | 节目提要 | 自 序 | 第二自序 |
一 论时代思潮 | 二 略论“清代思潮” | 三 清学的出发点 |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
五 阎若璩和胡渭 |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 | 七 颜元 | |
九 由启蒙到全盛 |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 十二 戴门后学 |
十三 “朴学” | 十四 经史考证 | 十五 水地与天算 |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 |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 |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 二十六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 三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
三十三 结语 | 附录一 《清代学术概论》序 蒋方震 | 附录二 《欧洲文艺复兴史》序 梁启超 | 附录三 校注本再版跋 朱维铮 |
梁启超认为启蒙期的特点是:旧思想的兴盛期已过,并已丧失了活力,成为时代前进的阻碍。启蒙即是对旧思潮进行攻击和破坏,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都把主要精力用于破坏,但建设的精神也开始孕育。启蒙期的思想理论大都比较粗糙,缺乏条理,但却是气势磅礴的。此后即是全盛期。进入全盛期时,对旧思潮的破坏已经完成,旧思潮的抗拒力已降至最低点,新生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日渐丰满,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终至成为“时尚”。全盛期之后是蜕分期。新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后,学者们开始进行专题研究或应用新方法研究其它领域的问题。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新派别的产生,分歧日渐产生。新生之派与旧有思想又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是蜕分期的特点。此后,便进入衰落期。此时,新思想的精要之义已被阐发净尽,内部的派别公开分裂,相互倾压,缺失日显。吸引力逐渐丧失,并成为社会进化的思想障碍。接踵而至的又将是新的启蒙期。梁启超认为,古今中外的思潮都要经历这四个时期。
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是以对宋明理学的大反动为出发点的,这也便是启蒙期的到来。这一期代表人物有顾炎武、胡渭、阎若璩。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思想业绩评价甚高,他指出,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派,力反晚明王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腐败学风,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使思想学术重新回到关注现实的“经世致用”的方向上来,打破了理学家的独断。这是四五百年来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开启了清代思潮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加以总结,并概括出“贵创”、“博谭”、“致用”三个特点。在同一期中,还有黄宗羲的具有民主色彩的反专制思想和王夫之“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进步主张为梁启超所特别重视。梁启超对启蒙期所出现的诸家并起、大师如林的局面,作了时代背景的考察。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四:其一,恰逢晚明王学末流极度空疏之后,人心厌倦,学者大都返向沉实的学风。其二,经过大动乱之后,社会比较安定,人们可以从容地治学。其三,满族入主中原,有志节者耻于向满清低头,而把所有精力用在了学术上。其四,旧学派权威已丧失,而新学派又未形成系统,没有“定于一尊”的垄断,自由的学术研究繁盛。
清代思潮的全盛期以戴震、惠栋为代表。在启蒙期因怀疑经书的真伪而产生的考证学,在全盛期已成为整个学术界的研究主题。其代表人物都是考证学的大师。梁启超认为,戴震治学之精深,远胜同期的惠栋。戴震一生治学的最得力处即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是治学之人难能可贵的实事求是精神。在梁启超看来,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已超出了考证学的范围,要有自己的哲学建树了。戴震所呼“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实是震聋发聩之语;在全盛期与蜕分期之间,章学诚的地位很重要。梁启超认为,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倡言“六经皆史”,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的源泉。 ·
清代思潮既经乾嘉全盛之后,便开始走向分裂。分裂的导火线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由来已久,至清代今文学日盛,开风气者乃是龚自珍与魏源,康有为则是清代今文学运动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及《大同书》。梁启超对其师康有为的思想既有尊崇,又有批评。梁启超认为,《新学伪经考》可谓思想界之飓风,而后两书则可以“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相比拟,大有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康有为在其《新学伪经考》中任意裁割客观史料,曲解强辩,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为树孔子为教主,不惜杂以迷信谶纬之言,神化孔子。
梁启超给自己对“今文学派”的宣传运动所做出的贡献也作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他将自己同康有为相比较,认为“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梁启超对谭嗣同的《仁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冲决网罗”的勇气尤为表彰。此外,梁启超还对古文学派的章太炎的思想及晚清思想界的“伏流”——佛学作了简要的概述,对“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影响也作了比较平实简要的回顾。他认为,晚清西洋思想运动的大不幸在于:西洋留学生都没有参与进来,宣传西学的大都是些不通西文的学者,这减弱了西学的影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在以后的八九十年学术思想史里面,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些:在中国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