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 编辑

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和受汉字影响的国家、民族

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指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并在历史和文字上受中国及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主要包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越南语、朝鲜语和日本语三语的书写字有六成于汉字。汉字在汉朝时传入越南地区,使用至12世纪,13世纪时出现喃字与汉字一并使用,17世纪法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设计出了“国语字”来书写越南人的言语,至20世纪废除汉字和喃字。但汉字何时传入朝鲜和日本难以考证,15世纪朝鲜王李祹设计出韩字,至20世纪废除汉字,而日本于7世纪设计出了假名并同汉字使用。随着西方中心论的崛起,汉字文化圈逐渐去汉化,但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文化圈”一词来自德文“Kulturkreis”,于1897或1898年由德国人利奥·维克托·费罗贝尼乌斯(Leo Viktor Frobenius,1873—1938)提出,后英译为“culture sphere”。而“汉字文化圈”则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新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汉字文化圈

外文名:Sinosphere

书写:汉字

衍生字:假名,喃字,韩字

主要语言:汉语,越南语,朝鲜语,日语

基本释义

编辑
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亦是指中国以及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汉语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汉传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 这个归纳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东亚地区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以汉字为主要沟通文字的地区,古代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有时候也包括了现代的新加坡等东南亚的汉族较多地区。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称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字喃皆是从汉字衍生出去的文字,朝鲜半岛的谚文虽为自创的文字但也能跟日文假名一样和汉字一同混合使用。

汉字文化圈中,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以中国为文明的中心。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崛起,中国中心主义瓦解,汉字被西方人视为最原始的形意文字,汉文化圈国家后来大多有进行某种程度的脱汉运动,改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不过,随着东亚再度崛起,学习汉字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

产生背景

编辑

各地汉字文化圈文字表示各地汉字文化圈文字表示

在“文化圈”概念的设定和命名时,冠以地名、文化因素、宗教名、书面语言名等等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对汉字文化圈而言,“东亚文化/文明圈”、“儒教文化圈”等名称都被并行使用。然而,“东亚”是一个现代地域名称,无具体的意义和内涵,且圈内的越南地处现代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而在中日韩越四国“儒教”的发展方式亦存在一定差异;“汉字”作为一个平等的覆盖圈内全体地域的中立且具体的文化要素,常被认为是名称的较适当用语。然而,由于现代的朝鲜半岛的汉字使用频率较低、现代的越南极少使用汉字,用“汉字”冠以该名称有时会显得中立性欠缺。

文化特征

编辑
汉字文化圈之间文化交流,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的儒学者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明清时代来华朝贡使节团的安南(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即使在现代社会,利用汉字的笔谈也为东亚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越战期间,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韩国国军排长在与越南当地村长以汉字笔谈后,让这个小村落的无辜村民逃过了美军的猛烈轰炸;一些南朝鲜游客在前往中国旅行时,因水土不服而泻吐时,向中国药剂师递上写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条后,即迅速获得处方。

政治意识

主要有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观思想、中国中心主义。因而大多国家还有外交的封闭倾向,以及内部政治集中、高度稳定的特质。

历法岁时

汉字文化圈都遵循中国的夏历及其岁时祭享之俗。中国的历法,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汉人周年作息,随月令二十四节气而为生活节奏。自《周书》「周月」、「时则训」所见,有四季春夏秋冬,再分十二个月及二十四节气。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中国以正月为岁首源自“行夏之时”是儒家的治国要义和神道设教的深意,可谓传承先圣之天时要义。 岁时历法见於《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管子·幼宫》、《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既反映了其编定成书以前有关的岁时民俗,也是成书以后的岁时民俗的直接源头。岁时民俗就脱胎于月令文化以及与月令有关的文献,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天气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祖规定和礼制。

中国的岁时、岁事、月令、时令在日本被称为“年中行事”或者“名节”,在韩国称为“岁时风俗”。 江户时代斎藤月岑著有《东都歳事记》,朝鲜时代柳得恭著有《京都杂志(경도잡지)》(1800年前後)、金迈淳著《洌阳歳时记(열양세시기)》(1819年)、洪锡谟著《东国歳时记(동국세시기)》(1840年前後),其中多引用中国古典,仿宋朝故事,慕华思想深厚。

月令

中国主要岁时

中国香港传统节日

日本年中行事

韩国/朝鲜岁时风俗

中国台湾主要岁时

正月

正旦祭祖、元宵节、上元

农历新年、元宵节

元日节会、年始祝、十五日粥、上元御祝仪

元日、上元、赤豆粥

天公生、天穿日、元宵节

二月

祠大社

洪圣爷诞

二月御事

观音生、土地公生(头牙)

三月

三月三日(上巳)、清明节、寒食

天后诞、清明

三月三日(上巳)、雏游

寒食

疯妈祖、清明节

四月

立夏

佛诞、太平清醮

四月更衣

佛祖生、王船祭

五月

芒种、端午

端午节

五月五日、五月节会、天中节、儿童节

端午祭

端午节

六月

人日

半年节

七月

七夕、盂兰盆、中元

盂兰胜会、中元建醮、七姐诞

七月七日、乞巧奠、盂兰盆

七娘妈生、秋祭、七夕、中元节

八月

中秋

中秋节

八月十五夜

秋夕

仲秋节、释奠典礼

九月

重阳

重阳节

九月九日、残菊宴、神社重阳

重阳节

十月

下元

下元、补运日

十一月

冬至祭祖

冬至

冬至、冷面

冬至圆

十二月

祀道神、除夕、大傩

年三十

追傩式、土牛童子、除夜、年越

送神、 尾牙、清屯

礼仪文化

中国、日本、朝鲜在儒教的影响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了相似的冠昏丧祭的习俗,以及衣冠制度。

  • 法服

    阶层

    汉服

    韩服

    和服

    贵族

    皇室

    冕服、衮龙袍

    冕服、衮龙袍

    束带、直衣

    命妇

    翟衣、礼衣、大衫霞帔、团领

    翟衣、圆衫、阔衣、唐衣

    十二单、袿袴

    公卿(公家)

    公服、官服

    团领

    位袍、狩衣

    士族

    深衣、襕衫、道袍、袴褶、氅衣

    深衣、道袍、周衣

    直垂、大纹、肩衣袴、纹付羽织袴、打挂、小袖

    庶民(农工商)

    襦裤、襦裙

    赤古里裙、巴基

    羽织、小袖袴、帷子、甚平、作务衣

  • 冠礼

    儒教传统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女子行笄礼,为成人之道 。 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日本近代以来称之为成人式。朝鲜的规定亦相似。

  • 婚礼

    东亚文化圈各国皆遵循共同的婚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

  • 丧礼

    东亚文化圈各国都遵循丧服、丧制的礼仪,主要表现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礼节。

    文字文学

    历史上,正式场合主要使用正体汉字,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假名、谚文、喃字)。

    历史上,正式场合多使用汉文(文言文),民间亦使用本民族文字与汉字混用的本民族文书系统(参看:韩汉混用文)。

    生活文化

    明制婚礼明制婚礼

    主食稻米,懂得品茶,使用筷子进食。 中国传统建筑(参看:宋朝建筑等)、日本传统建筑、朝鲜传统建筑、越南传统建筑、琉球传统建筑(参看:首里等)都有相似建筑风格。 地理名称上,因具有相似的地理风水特征或有着类似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同名,如日本的湘南与中国的湘南(湖南南部),韩国的襄阳与中国湖北的襄阳,越南的太原与中国的太原,等等。 基于儒教四书五经形成的礼仪服饰:汉服、和服、韩服、越服、琉装。朝鲜语的「한복」一词在李氏朝鲜覆灭时指的是汉服。

    工艺技术

    中国的工艺技术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六门工艺里的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内容。韩国与日本,在传统工艺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学习或者继承了中国的技艺与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韩工艺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即包括工艺技巧、工艺形式等的传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层次文化观念的借鉴和学习。比如漆器工艺是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南线,中国漆器流通主要在与百越、安南、身毒、暹罗等国之间,并通达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区。螺钿技艺的传入对于朝鲜半岛漆艺的影响意义重大。

    考工记门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鲜半岛

    日本

    木工

    弓箭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弓矢匠(第47号)、箭筒匠(第93号)

    都城大弓

    宫室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大木匠(第74号)、小木匠(第55号)

    建造物木工

    木雕

    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

    木雕刻匠(第108号)

    木工芸

    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乐器匠(第42号)

    雅楽管楽器制作修理、琵琶制作修理

    漆器

    成都漆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漆匠(第113号)、螺钿漆器匠(第10号)

    髹漆(漆芸)、莳絵、沈金、螺钿、蒟醤

    草编

    徐行草编、大名草编、嵊州竹编

    莞草匠(第103号)、黑笠匠(第4号)、网巾匠(第66号)、宕巾匠(第67号)、彩箱匠(第53号)

    别府竹细工、篠工芸

    梁平竹帘

    帘匠(第114号)

    江戸帘、大阪金刚帘

    造纸

    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

    韩纸匠(第117号)

    唐纸制作、手漉和纸

    金工

    金箔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金箔匠(第119号)

    表具用古代裂(金襕等)制作

    刀工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金具锻冶、信州打刃物、堺打刃物、越前打刃物

    器物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雕刻匠(第35号)、

    下一篇 琉球群岛

    上一篇 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