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带 编辑
北极带,是指地处高纬区的地带,包括巴伦支海的大部分水面以外的北冰洋,以及北美东部纽芬兰到冰岛一线西北的大西洋部分。北极带的表层水温低,又因大陆冰冻期长,江河流入海洋的营养盐类不多,故海洋生物种数有限,仅在冰融化的边缘海域,才有浮游生物,并将一些鱼类和其它动物吸引到此处。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主要有北极鳕、白海鲱等;此外,还有鲸目动物(北极鲸或格陵兰鲸)以及海豹、海象和海鸥、海雀、海鹦等。
中文名:北极带
外文名:Arctic belt
所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地区
上层海水温度:全年在O℃左右
水温变化范围:小于0~10℃
生物种类:生物种类少,以冷水浮游生物为主
由于北极带的大陆冰冻期较长,江河流入海洋的营养盐类不多,造成海洋生物种数有限。仅在冰融化的边缘海域,才有浮游生物活动,将一些鱼类和其他动物吸引到这里。
北极带的特点是气候严寒,是由于新地岛、法兰士约瑟夫地岛、北地群岛的冰川分布很广和几乎全年为积雪层覆盖造成的。最热的月份(7月,某些地区是8月)的平均温度,甚至在这一地带的南部都不超过4~5℃(在巴伦支海南部沿岸达8℃)。
各地的土壤全被永冻层封盖。泥流、土壤冻胀和热喀斯特现象分布很广。碎石岩屑层占的面积很大。由于处于零上温度的期间非常短,水蚀作用大为减弱。北极带的土壤是由细粒土发育而成。土层很薄,含铁质,是中性或弱淋溶土。植被极为稀少,其中苔藓、地衣、藻类占优势,能见到极地罂粟,南部有灌木柳属和仙女木属。植物的总蓄积量(干物质)不到5吨/公顷,在这里,地上生物部分比地下的、占优势(不同于苔原和其他地理带的荒漠地带中植物群落的结构。在这些地带是成反比的)。气候严寒和植物群落的生产量少,是动物界(旅鼠、北极狐、白熊、驯鹿有时从苔原来到这里;在峭壁上有鸟市)贫乏的基本原因。
北极带对于温带气候的形成影响极大。这里自然条件严酷,但也并非千篇一律。欧洲部分的北部地区受墨西哥暖流的良好的影响,气候比亚洲部分北极地区的雅库特或楚克奇都要暖和一些。北极带的大自然千姿百态。某些植物在这里长得极小。比如,极地柳和山鸡草才有2~3厘米高,因为树干和草茎都埋在枯草和地衣之中。夏天,有无数飞禽在悬岸峭壁上筑巢、其中有海鸠、海鸟、鹈鸭、海鸥等等。
②按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物理气候过程之差异性,一般将低温环境划归为高纬度低温环境和高海拔低温环境两个类型。按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差异,将低温(陆地)环境划归为北极亚北极低温环境、南极亚南极低温环境和高海拔低温环境三个类型更为合适。这是因为北极亚北极低温环境是由围绕北冰洋的陆地组成,这里具有湿润寒冷的特点,在气候上表现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因与中高纬度地区在生物区系上有密切的联系,北极亚北极低温环境中生物类型多样且生物生产量巨大,在北极短暂温暖的夏季地表生物活动过程异常强烈,其陆地植被主要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等组成。例如俄罗斯学者1996年综合研究了亚北极带东欧部分地区的土壤性状,他认为该地区的土壤主要为潜育性冻土,此土壤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土壤颗粒骨架上覆盖有腐殖质和粘土膜,在土壤剖面下部即G层和Bg层没有潜育团聚体和结核体;第二,在土壤剖面底部粘土质凝结物数量减少,其沉积一淋溶过程有所减弱。在俄罗斯东北部到处可见有腐殖质土壤的残迹,冻土潜育土亚类就是根据土壤有机质层位、形成特点以及土壤潜育程度而划分的。可见在亚北极地区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腐殖质的富集过程特别明显,即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
高海拔低温环境则具有干旱寒冷且水热条件日变化幅度大的特点,且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生物作用过程相对较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