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索不达米亚 编辑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Mésopotamiā),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地理位置概括了现今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古苏美尔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与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发展了已知最早的楔形文字,是最早用文字记录思想与文学的民族。他们建立了复杂的法律和行政系统,并在数学、天文学和灌溉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进步。他们技术广泛,包括发展农业,发明车轮、宇宙学、占星术、宗教、科学、政府、医学、哲学、伦理学、图书馆、学校、啤酒与时间测量(将一小时划分成60分钟,一分钟为60秒),更是城市和音乐的主要发展地,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有记录的最早的接吻发生在4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 。
中文名:美索不达米亚
外文名:Mesopotamia
所属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所属地区: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的低地泛滥平原是处于干燥环境下的水分充足的冲积地,水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积雪,泛滥程度、大小决定于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的时间常在4–6月。从水源头到三角洲距离很短,泛滥较尼罗河更猛烈。泛滥特点为“不定期,不定量”。这种泛滥特点也对当地居民的内心、文化有所影响,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悲观主义”。两河的沉积物为淡褐色,来自附近土质差别不大的地区。同时,两河流经大片的沼泽地时河水大量蒸发,在到达狭窄的入海口前,沉淀了许多盐分。两河地区一直有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灌溉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迅速成为贫瘠的盐碱地。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主要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赫梯等文明。由于美索不达米亚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水运发达。因此粮食增多,且具有生命出现重要元素:水。气候温和,适宜生命存在。
贾莫(Jarmo),Tell Abu Hureyra哈苏纳文化(Hassuna period);哈拉夫文化(Halaf period);萨迈拉文化(Samarra period),例如Choga Mami;欧贝德文化(Ubaid period),例如埃利都(Eridu);乌鲁克文化(Uruk period),根据乌鲁克城后命名。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与早亚述时期。
《汉谟拉比法典》
考古已经能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史料有限,当代人们所知道的那段历史可能仍然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而已。基什被认为曾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因为后来许多苏美尔君主甚至并没有实际统治过基什,却也自称基什之王(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基什曾经称霸,自称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验证是存在的国王就是基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后来一些比较强大的城邦是乌鲁克、乌尔、温马、拉格什等。
百科x混知:图解两河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
温马的祭司国王卢加尔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359~公元前2335年)消灭拉格什的王朝,占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他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但是闪族的阿卡德国王萨尔贡打败了卢加尔扎克西,俘虏了他,而苏美尔人城邦的历史也就从此结束了。
美索不达米亚
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王国与中亚述时期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古巴比伦王国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亚述时期
亚述时期
约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亚述于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在位时最强大,在马里发掘的文书中记载其曾攻占马里,其子也担任了该城的统治者,小亚细亚东部也曾被亚述征服,沙姆希·阿达德一世袭用阿卡德国王的称号,然沙姆希·阿达德一世死后,亚述衰落,亚述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也称米底王国)之藩属。直至公元前15世纪末叶,才又强大起来,进入中亚述时期。
阿卡德时期
阿卡德时期
阿卡德时期
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而不少苏美尔城邦就已经开始复兴。而阿卡德被蛮族库提人(Gutium)所消灭,库提人统治时期,拉格什的地位有些特殊。可能在这时,拉格什又走向一种半独立状态,从而开始了拉格什第二王朝。一方面,《苏美尔王表》又完全没有提到拉格什,另一方面,从现有的考古学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拉格什非常强大,似乎大部分苏美尔地区都承认拉格什的宗主权。
拉格什第二王朝的强大是从乌尔巴巴统治时开始的。到了古地亚(Gudea)为王时,看起来拉格什是继阿卡德王国后又一个能统治几乎全部苏美尔地区的政权。不过古地亚很少对外用兵,记载上仅一的一次是对埃兰的远征,而留下记载更多的是古地亚对外积极的贸易。古地亚更是个神权统治者,在苏美尔各地兴建神庙,同时他本人似乎是故意要向后人展示自己的面容,苏美尔到处都留下了他虔诚的姿势的雕像。
从留下的记载来看,古地亚统治时期的拉格什城邦本身,包括有17座大城市,8个小城市。而同一时期拉格什村落的名称就不下40个,从这点可以窥见苏美尔城邦的规模与繁荣。同时,库提人似乎仍然是野蛮的外来统治者,直到乌鲁克的乌图赫加尔打败并驱逐了库提人,恢复了苏美尔人的统治,而后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公元前2110年,拉格什的末代国王纳马哈尼被打败,拉格什成为乌尔第三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城市。此后拉格什就不再重要,最终沦为废墟。
乌尔帝国
楔形文字
乌尔第三王朝虽然是苏美尔人的王朝,但是与以前的苏美尔城邦不同,她同阿卡德王国或以后的巴比伦王国一样,是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如今可以见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乌尔纳姆法典》,虽然只保存下来一些片段。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也对乌尔城大兴土木,乌尔的神庙遗迹如今仍可供凭吊。乌尔第三王朝末期,王权衰落,各地割据,再加之外来的阿摩利人不断入侵。最后埃兰人的入侵给乌尔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击。国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败被俘。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苏美尔人建立的政权。苏美尔民族也逐渐从历史上消失,虽然在以后的巴比伦和亚述时期,苏美尔语和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苏美尔国家的历史被当成神话般的传说。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中亚述时期,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约公元前1365~公元前1330)击败米坦尼,建立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此后亚述统治者采用亚述王的称号,并继续向外扩张,击败喀西特巴比伦,并将米坦尼的领土降为行省,尼努尔塔一世(约公元前1294~约公元前1208年)击败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整个两河流域,并把首都从阿淑尔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此后,亚述还有过几个首都,但阿淑尔城仍然是帝国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
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名年官和长老会议只具形式,专属于国王的官吏已经产生。国家常备军已存在,其来源主要是自由民。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除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存在债务奴隶。经过短暂的衰败,至提格拉·帕拉萨一世(约公元前1115~约公元前1077年在位)时亚述国势复兴。公元前11世纪末,在阿拉米人迁徙浪潮打击下,再度衰落。
亚述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物
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公元前858~公元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夺得王位,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击败乌拉尔图,占领叙利亚,进入全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庞大的官僚制度。
经过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公元前681年在位)、伊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公元前669年在位)的征服,亚述已变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亚述巴尼拔与埃兰-巴比伦同盟进行了漫长的战争。其统治末年,发生内战,游牧部落西徐亚人入侵,征服地区纷纷独立,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在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打击下,阿淑尔和尼尼微先后陷落,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其地为米底和巴比伦所分。
新巴比伦
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并统治了两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
公元前626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称米堤亚)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剧,最后一个国王那波尼达统治时,国王及马尔杜克神庙之间的矛盾加剧,并试图另立新神,那波尼达离开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摄政。公元前539年,兴起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崛起,居鲁士二世率军入侵新巴比伦王国时,祭司竟打开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伯沙撒被杀,那波尼达被俘,新巴比伦王国不战而亡。
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荒蛮落后的欧洲。
两河文明的历法很有特色。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制定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定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并发明闰月,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开始依靠经验置闰,后来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把一小时分成60分。在亚述时期,确定了如今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行星,还观察到黄道。
算术与语言文字方面,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巴比伦人书写数字的方法,更值得注意。他们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60进制),希腊人、欧洲人在16世纪亦将这系统运用于数学计算和天文学计算中,直至60进制仍被应用于角度、时间等记录上。
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许多泥书板中载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如今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普林顿322号),记录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其中有两组数分别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和一个直角边边长,由此推出另一个直角边边长,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测量水平
巴比伦的几何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几何学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的代数性质。例如,涉及平行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横截线问题引出了二次方程;讨论棱椎的平头截体的体积时出现了三次方程。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早期文明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积累的知识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还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楔形文字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非常困难,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的语法结构。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美索不达米亚年表
苏美尔的发明有:轮、锯、皮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桶、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1、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2、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3、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拉。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药剂分为内服酊剂、外敷膏剂、外搽洗剂、混合剂、吸剂、熏蒸消毒剂、泥腌剂、灌肠剂和栓剂。并懂得在药瓶上贴标签,写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医嘱。苏美尔人的药物从二三味到六七味不等,亚述时期上升到十来味。解剖学因宗教禁忌,仅限于献祭动物的解剖。有文字资料记载前18世纪在马里,人们已经有预防传染病的卫生观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鞣皮制革、蜡的制作使用、洗涤用品的制作尤其是香水调制和玻璃制造方面使用的化学方法。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将皮革原料分为不同种类,经过不同的加工和染色,制成包、囊、衣服、鞋子甚至皮筏等各种产品;在各类鞣剂中,最常见的是明矾和油。
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医疗、宗教、巫术和化妆中需要大量香水,他们的香水制作过程估计有十几到二十道工艺,此间熟练运用了纹火和烈焰,并大量使用了蒸馏、萃取、升华和提取技术,而且在化学过程中没有提到任何形式的神的启示或劝告。
制造玻璃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用石头和植物的灰制造玻璃,在烧制过程中根据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并懂得加入铜的化合物得到蓝色玻璃;在前第二千纪中期,他们开始用更先进的玻璃来模仿宝石。明矾、石膏、盐、苏打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常用的化工材料。
农业、经济贸易、军事与文化宗教等:苏美尔人种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麦、鹰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麦、芜菁、枣椰、洋葱、大蒜、苦菜花、韭菜和山葵,他们的牲畜包括牛、绵羊、山羊和猪。家牛是他们主要的负物牲畜,驴是主要的运输牲畜。苏美尔人还打鱼和猎鸟。苏美尔农业依靠巨大的灌溉系统。其灌溉系统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水渠和运河必须常常修补,清除淤泥。政府有专门管理水渠和运河的人,富人则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水渠。农民使用运河来淹他们的地,然后将水排掉。然后他们用牛来践踏农田和杀草。然后他们使用鹤嘴锄来挖地。地干后他们锄地、耙地和用铲将土壤松散开来。苏美尔人秋季收割,收割是他们组成三人一组的队。收割后使用碾石分离谷粒和茎,使用打稻棍来分离谷粒及麸皮,最后使用风吹开来分离谷粒和麸皮。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苏美尔人相信人是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国王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必须服从神,否则必受惩罚,因此建造高耸的塔庙,展现人神之间的关系。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也发生变化,因此无法说苏美尔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拥有多神,同时拥有一个主神教。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伊南娜,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接吻被认为是浪漫亲密关系的一部分。
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锌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苏美尔传统中的“冥界”正式名称为“阿普苏”(Apzu/Apsu),Ap/Ab在苏美尔语中是深渊,“阿普苏”在苏美尔神话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淡水深渊之神”阿普苏原为初六代的苏美尔神祇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统治阿普苏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兹(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其姊姊伊瑞绮嘉拉。
恩基的说法可能来自于他在灭世战时将阿普苏监禁至死,所以恩基的守护城市埃利都被认为就是阿普苏的原型。伊瑞绮嘉拉比较特别,不但确实居住在阿普斯苏的,而且不能够离开阿普苏到人间去,其他的神也没办法进入阿普斯,因为一旦死亡就不能再回到人间(伊南娜故事中的角色却例外)。而杜姆兹则是在《伊南娜与杜姆兹》的故事中被抓到阿普斯,每年要和其姐在阿普斯轮流各待六个月。
阿普斯和基督教观念中的地狱不同,虽然肮脏阴暗又充满了恶魔鬼怪,但并不是一个专供罪人受罚的洗罪所。无论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后都会依据生前的作为,在“阿普苏”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学校
出土的泥板学生作业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的学校初具雏形,到前第三千纪中期,出土的泥板教科书表明学校开始开始遍及于苏美尔,大约前第三千纪下半期,苏美尔的学校制度成熟和繁荣起来。在马里考古学家发掘出约前2100年的学校,其中包含一条通道和两间教室,大房间44尺长,25尺宽;小房间面积约为大房间的1/3。房间内有供习作用的石凳、泥板和水槽,附近有泥板书出土。
出土的学校的遗址分为三类:分别位于王宫附近、神庙附近和书吏居住区附近。同时亚述书吏自带学生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自带午饭,从早到晚在学校学习,放学后回家,学校不留宿。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学校通过教授语言课程、计算测量和各种专业名词和文学创作课程,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同时也培养了商业贸易方面的私人书吏。苏美尔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富裕家庭,并且均为男性,女书吏的名字在浩瀚文献中仅偶有出现。
图书馆
图书馆的产生时间与学校大体相当。考古学家在尼普尔发现了神庙图书馆,时间约前第三千纪初期,在乌尔发现的神庙图书馆大约为前3000年左右,王室图书馆占有重要地位,在汉谟拉比时代国王拥有很多图书馆,分散在几乎每座重要城市;亚述时期的私人图书馆出土丰富,尤为重要的是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前668年-前627年)图书馆。该图书馆由英国考古学家莱亚德于19世纪中期首次发现,当时在尼尼微王宫中发现了多个房间,其中放有大量刻有王家档案的泥板书,还有许多巴比伦文学作品的抄本,在这个曾遭遇火灾的宫殿中,经清理共发现了约2.4万块泥板书,当时这些文献的出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者们破解楔形文字。
亚述巴尼拔命人从各地收集有价值在泥板,再由亚述书吏整齐抄录,书吏还常常在原文毁坏的地方留白。该图书馆的藏书包括哲学、数学、语言学、医学、文学和占星学。而且图书馆有馆藏图书分类和书目,登记了全部图书目录供读者查找。所有图书都盖有印章——“天下之王,亚述王亚述巴尼拔宫廷”这些文献使得后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有较连续的了解。
滚筒印章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艺术几乎完全丧失了阿卡德时期的活力和自由,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风格,当时滚筒印章千篇一律的“参见”内容尤其反映了这一点。古地亚之后的汉谟拉比时代继承了前者的雕塑风格,从《汉谟拉比法典》的雕像和古地亚雕像的对比可以看出。乌尔王陵出土的众多艺术品堪称宝库,其中的包金牛头竖琴、灌木丛中的山羊和乌尔的军旗为其代表作品。1989年在尼姆鲁德亚述王室陵墓出土的金冠、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多镶嵌光玉髓、玛瑙、天青石及绿松石,被英国考古学家乔治娜·赫尔曼评价为“其做工精美绝伦,它的标准在如今都是难以达到的。”“探本溯源: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观众可借此探寻这个古文明的秘密。展览展出了大英博物馆170件珍藏文物,探索美索不达米亚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539年期间经历的各种重要发展,包括在苏美尔地区首次出现的城市,亚述的强大军事帝国以及巴比伦时期都会生活的发展等。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民很早就崇拜自然神。早期苏美尔人信奉多神教,他们因对自然界的许多疑问无法解释,便把这些疑问托之于天上的神灵。在苏美尔,人们对天神、地神、水神、植物神等十分崇拜,尤其是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泛滥,他们害怕洪水淹没生命和一切生灵,便把水神视为最重要的神祇。他们甚至认为大地上的一切生灵皆由水创造,生命起源于水,所以水神安启被称为创造神。
当两河流域的人民发明了水力灌溉、控制了大水以后,他们又视水神为教会人类技艺的智慧之神,随着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观测,他们发现天上的星系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农业的丰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他们又造出月神、太阳神的故事。当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人们给神赋予了更多的传说。这时,水神、天地神安启成为了众神之王,成为一对重要的农神。
在苏美尔神话中,创世神话是主要内容,这些神话是后人从一些残存的史诗和亚述泥板中整理出来的,它表明苏美尔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主要神祇都是水天地日月星辰,对它们的崇拜表现了早期人类对宇宙及人类起源的认识,对自然、农业生产、人的生死、万物枯荣及四季变化的看法。在苏美尔,许多城市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乌鲁克人奉天神安努、埃利都人奉天地神安启、尼普尔人奉大气神恩里尔为主要崇拜神。与埃及和希腊神话不同,苏美尔人对月神的崇拜先于对太阳神的崇拜,他们没把太阳神看作是最高之神,也不把太阳神视为农业保护神。
此外苏美尔神多为自然神,并有很强的人性,而少动物性,半人半兽神极其罕见,这表明苏美尔人已摆脱了图腾崇拜,而较早过渡到万物有灵阶段。苏美尔神话中关于印娜娜与都姆兹的爱情故事和事迹传说尤为生动。印娜娜相传是月神辛的女儿,太阳神奥吐之妹,她是乌鲁克城的保护神,是乌鲁克城幸福繁荣的救星,因而她的名字使乌鲁克人倍感光荣。在苏美尔,印娜娜后来成为天上的女王,她是母神、爱神、丰收神、战神的集中代表。
都姆兹是安启之子,是著名的丰收之神,他爱上印娜娜,想娶之为妻,但一开始印娜娜爱的是恩启姆都(一位早期的农神),在安启调解之下(另说太阳神说的媒),印娜娜终于同意与都姆兹结婚,他们的结合使两河流域有了一对重要农业神祇。有关印娜娜及都姆兹还有一段重要的故事,即印娜娜的地狱之行。这段神话叙事诗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破译整理出来的,1940年,它一经发表,便引起世人的重视,它不仅使后世巴比伦文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而且使人们对两河流域文化的成果有了新的认识。
印娜娜到达地下世界,即与冥府的众神发生冲突,地下女王命令为其设置七道重门,印娜娜每经一道门,便被剥去身上的重要饰物,走完七道门时,她已是全身赤裸,很快她就被地狱法官判为死刑。几天之后,印娜娜的报喜官预感主人的不幸,马上通告了主神恩里尔、安启等,于是她被救出地狱回到人间。印娜娜的这段故事后经巴比伦人改编,创作出动人的神话故事:《伊什塔尔(即印娜娜)降入地下世界》。除了神的故事,苏美尔人还留下了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相传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有可能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两河流域留传的这些与他有关的神话故事,正与他非凡的业绩有关,据说他出身贫穷,虽身材魁梧,英勇顽强,但他做国王后凶狠残暴,为所欲为,违逆民意,乱施淫威——据史诗记载:他从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也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日日夜夜他的残暴从不敛息。
引自史诗《咏吉尔伽美什》后来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嫉恶如仇,为民除害,成为两河流域为人称道的国王,也许是他自封为神,也许是百姓奉他为神,在苏美尔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与神的故事,还说他与女神阿鲁鲁的勇士恩奇都结为兄弟,苏美尔神话中还留下一首关于洪水传说的故事,原诗记载在一块破损的泥板上,这段残诗可能是反映两河流域大洪水传说的最早记载。故事说天神安努、恩里尔、安启、娜赫尔萨克创造了人类、动物、植物,并规定了人的寿命,建造了五个大城市。后来不知为什么,人类触犯了众神,众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灭绝人类。但天神安启同情人类,他认为天神们造物艰难,于是去向敬奉天神的舒路帕克城的统治者吉尤苏得拉作了通报,并教他修造了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淹没城市,吞没众生灵,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洪水整整停留了七天七夜。当洪水过去后,吉尤苏得拉打开船舱的窗户,看见外面风调雨顺,太阳四射,他走出方舟,放出动物,避免了生灵的灭绝,他也成了不朽之人。
美索不达米亚人还有伽伐尼神的传说,之后流传至非洲国家,在尼亚几多那,弗拉坦吉罗等地仍能看到伽伐尼神的雕像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残留。
饮食:距今4000–6000年前,苏美尔人大量制作和消费面包,考古学家在乌尔大量发现前1800年的砖砌炉灶和多眼烹饪灶。苏美尔人将大麦磨成粉,发酵后加入蜂蜜、椰枣汁等甜味剂,再进行烘培,制成最早的面包。60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熟练掌握酿酒技术,据当时的楔形文字记载,他们使用复式发酵法,把大麦、小麦、黑麦制成饮料。大约40%的农业收成被制成啤酒,供苏美尔人饮用。
美索不达米亚古人的肉类以羊为主,辅以牛、马、骆驼、驴还有骡子肉,蔬菜最常见的是洋葱,还有小扁豆、蚕豆、豌豆,通常放汤里,另外还有黄瓜、各种葫芦科蔬菜、卷心菜、莴苣等;调料主要是盐和芥末,其他辅助调料包括肉桂、八角茴香、香菜、马郁兰、郁金香粉、生姜、大蒜、甘松香、百里香、茴香、枯茗等。
服饰:苏美尔男式服装常见的是有腰布形式的服装,用三角形织物绕身包缠,在腰间扎紧,在身体上形成参差不齐、错落相见的层次。里面穿直筒紧身长衫,有时是对襟式样,敞开,不系扣。女装与男装大体相同,只是略宽松些。面料为亚麻和羊毛,从苏萨出土的前4000年的亚麻碎布分析,当时的纺织水平甚至超过了现代技术。服装颜色主要有红、绿、蓝、和紫,其中绣金边的紫色外衣为国王专用。
活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喜欢聚会和盛宴,他们有嬉戏、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也有妓院和赌场。古美索不达米亚的家庭成员早晨见面时,有以接吻表示问候的习俗。古巴比伦王宫和富人家里有自己的浴室,百姓则在运河或院中的水池中沐浴。从雕像中看,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发型浓密;苏美尔人刮干净胡子,而巴比伦人则留有胡子。
前19世纪后期,出现祭神竞技,包括赛跑、抱腰式摔跤、战车赛、击球、拳击、击剑、战斗演习等体育活动。亚述国王将狮子等野生动物放在猎苑中屠杀,根据当时一份文献记录,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曾杀死不少于920头狮子,800头在战车上杀死,120头是站在地面上杀死的,另外还有10头大象和6头野牛。
美索不达米亚人会玩的棋类,有古西亚连棋、乌尔王族局戏。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相信家庭对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汉谟拉比法典》中282条法令中有1/4是家庭法。在苏美尔语中,“爱”这个词是一个合成动词,其文字意义是“去丈量土地”,即“标识土地”,对于苏美尔人来说,爱的概念是与所有权和财产的概念密切相连的。婚姻来自于家庭代表的商议,可以是准新郎和准岳父之间,也可以是准新郎的父亲和准新娘的父亲之间。
古美索不达米亚的婚姻开始于一份法律合同,新郎向新娘的父亲下聘礼而“买下”妻子,而这位父亲会让女儿拥有一份远超过聘礼的嫁妆而富有,书吏则用楔形文字记录下婚姻条款,经过双方家庭用滚筒印章签字后,由双方妥善保管。只有有契约的婚姻双方和他们的后代才受国家的法律保护。婚前的债务由双方各自承担,婚后产生的债务则共同承担。当时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当妻子无法生育时,会例外允许丈夫娶第二任妻子,或用一名女奴来达到生育继承人的目的,但丈夫应在家庭中尊重和供养他的结发妻子。不过在亚述尔出土的文献清楚地表述:一位丈夫只要在官方证人的面前,剪掉他妻子衣服的一条边就可以离开她。在亚述,妻子不具有与丈夫同等的权力,这与巴比伦的习俗相反。
乌尔王陵灌木丛中的山羊:在美索不达米亚,最常见的丧葬方式是土葬,但在乌尔、巴比伦、亚述等地也发现了火化的骨骸,不过有学者认为这些是外来移民的火葬形式。在巴比伦、乌尔、尼普尔等地发现城市中较大的墓区,不过也有人们预先在城外选择墓地。苏美尔人有把死者埋在自家房下的习惯,亚述也同样的习俗。1989年,伊拉克考古学家在尼姆鲁德发现了两处亚述时期王室的墓穴,墓葬主人为王后,有大量精美工艺品陪葬,在一处发现80件黄金饰品,总重约14千克,另一处可能是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王后的墓穴,其中有440件黄金工艺品,总重约23公斤,精巧优美的饰品让现代学者看到亚述君主的另一面,他们不仅是残忍而成功的斗士和帝国主义者,而且具有无穷的财富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乌尔王陵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处重要墓葬区,其年代为前第三千纪晚期,仅英国的伍莱爵士在此就发现1850处墓穴,其中王室墓穴16座,而其他被盗和被毁的可能约两倍于此。其不同寻常之处不仅在于多达2万多件文物的出土,而且发现用人陪葬。为乌尔国王和王后陪葬的人从4人到74人不等。陪葬的人主要为女性,衣着盛装,戴黄金和宝石镶嵌的头饰、项链、指环,身份分别为乐师、侍女或女仆;陪葬的男性则为卫兵和驭手,按发现人伍莱的说法现场没有暴力的痕迹,陪葬人应该是心甘情愿赴死。
年代列表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
史前“早期文化”时期 | |||
前6500年–前5500年 | 欧贝德 | - | 哈苏纳 |
- | 萨马拉 | - | |
- | 哈拉夫 | ||
- | |||
| |||
前4000年–前3100年 | 乌鲁克 | - | - |
早期 | |||
中期 | |||
晚期 | |||
前2900年–前2350年 | 早王朝时期 | - | - |
早王朝一期 | |||
早王朝二期 | |||
早王朝三期 | |||
前2112年–前2004年 | 乌尔第三王朝 | - | - |
前1894年–前1595年 | 古巴比伦王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625年–前539年 | 新巴比伦王国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