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水库 编辑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中文名:三门峡水库
时间:1957年4月13日
性质:水利枢纽工程
中苏专家:120余人
水利部长傅作义等参加三门峡工程开工典礼
在这个报告里,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米;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三门峡水库
②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③调节黄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万亩,远景灌溉7500万亩。
④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
⑤改善下游航运。
结论:巨大的综合效益(——与三十多年后的三峡大坝论证结论相同)。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