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隆回族自治县 编辑
化隆回族自治县,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7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全县共有17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及4个藏族乡),两个管委会,共有362个行政村,1126个生产合作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化隆回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00474人。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临平公路、乐化公路、阿赛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贯穿县境。2020年4月,化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506246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189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705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8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2750万元。
中文名:化隆回族自治县
外文名:Hui Autonomous County of Hualong
别名:化隆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青海省海东市
地理位置:青海省东部
面积:2740 km²
下辖地区:6镇、7乡、4民族乡及2管委会
政府驻地:巴燕镇
电话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900
气候条件:高原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夏琼寺
车牌代码:青B
地区生产总值:506246 万元(2019年)
人口:20047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今化隆县地属金城郡辖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护羌校尉侯霸在东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前凉王张骏在今化隆县境内置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镇日兰古城)。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凉亡,湟河郡地归前秦氏族政权,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吕光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建后凉王国,湟河郡归附后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占领青海东部,建南凉王国,仍沿旧制,置湟河郡,郡治黄河城,并在今甘都设邯川护军。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沮渠蒙逊的北凉占领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东西地区为湟河、湟川两郡。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军队攻陷北凉湟河、湟川两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属之。
南北朝时,元嘉六年(429年),北凉再次攻占湟河郡,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凉国亡,北魏占领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区,置洮河郡,改邯川护军为邯川戎,隶鄯善镇(今西宁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广威县。是年鄯善镇废,洮河郡隶鄯州(治今乐都),石城、广威两县均属洮河郡辖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因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此为化隆县名之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黄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浇河郡(治今贵德县河阴镇),化隆县属浇河郡辖地,后又划归西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复河湟地区。武德二年(619年),改浇河郡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黄河以南之米川县于今化隆甘都,隶廓州。先天元年(712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廓州为宁塞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廓州,辖今化隆县等地。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进攻廓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攻陷广威、米川,化隆县地归吐蕃鄯州节度使辖。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张义潮起义,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权,廓州复归于唐。唐末,今化隆地区又归吐蕃地方势力统治。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区被唃厮啰政权控制近百年。北来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领河湟地区后,改廓州为宁塞城,属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军退出青海东部,鄯州交唃厮啰自保。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再次进入青海,改宁塞城为廓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奔睹(昂)率兵占领廓州。绍兴七年(1137年),西夏占领今化隆等地,仍沿旧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以后,蒙古兵进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属元西宁州辖。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宁卫(治今西宁市),今化隆地区属西宁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府,化隆地区分别属西宁府西宁、碾伯二县辖。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抚番厅(治今巴燕镇),隶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县为巴燕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
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
1955年,改称自治县。
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2020年4月,化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区划沿革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图
1996年底,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5个民族乡。其中各乡镇:巴燕镇、群科镇、甘都镇、牙什尕乡、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扎巴乡、黑城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加合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努乡、石大仓乡、初麻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号文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2001年末,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行政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11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初麻乡、查甫藏族乡、塔加藏族乡、金源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以及2个管委会: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7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共有17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及4个藏族乡),两个管委会,即:巴燕镇、甘都镇、群科镇、扎巴镇、牙什尕镇、昂思多镇、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努乡、石大仓乡、初麻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全县共有362个行政村,1126个生产合作社。
位置境域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 在青海省东部,距西宁市110公里,东与民和县接连;南与循化、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区接壤;北与平安、乐都毗邻。
化隆回族自治县
地形地貌
化隆县
气候
化隆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无霜期89天,境内冬季多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繁。
水文
黄河沿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南缘自西向东流过,流程达168公里。黄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
水资源
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内水地面流量较为丰富,黄河干流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道窄深,落差集中,建站淹没损失小,是水力资源的富矿带。黄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己建和规划修建的水电站中,县境内有7座,其中大型3座,即李家峡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公伯峡150万千瓦、积石峡100万千瓦;中型4座,曲日麻卡等合计装机容量81.6万千瓦。7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31.6万千瓦。
土地资源
化隆县地貌
生物资源
化隆回族自治县
药用价值较高的有:冬虫夏草、青贝母、猪苓、甘草、羌活、中麻黄、赤芍、车前草、毛尾草、杜鹃、秦艽、党参、柴胡、大黄、苍耳、玉竹、水母雪莲、薄荷、黄芪、丹参、远志、升麻、元胡、毛知母、地椒、土茯苓、骨碎补、马勃、锁阳等300多种。其中载入国家药典的有大叶三七、羽叶三七、何首乌、党参、贝母、黄精、大黄、天南星、淫羊霍、山荷叶、七叶一枝花、血满草等81种。
纤维植物有:马蔺、鬼箭锦鸡儿、狼毒等;食用植物有地皮菜、蕨菜、蕨麻等。
牧草类有:早熟禾、野苜蓿、骆驼蓬、蒿草、野燕麦、旱雀麦、固沙草、羊茅、芨芨草、莎草、狗尾草、扁穗冰草、披碱草等。
矿产资源
化隆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止2010年已探明的矿点有63处,主要有镍、铜、金、铬、铁、钴、铝、铂、煤、石墨、磷、石灰岩、大理石、泥灰岩、粘土、石膏、云母、莹石、重晶石等22个矿种,已开采的有镍、黄金、玄武岩、石英石等,其他资源均待开发利用。
截至2019年末,化隆回族自治县户籍人口306824人。
根据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化隆回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00474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4736人,占17.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5738人,占82.6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9190人,下降20.9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347人,增长3.98%。
县长:冶祥
综述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全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45.74亿元,较2012年增长17.2%;完成工业增加值28.07亿元,较2012年增长26.1%;县属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较2012年增长5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79万元,较2012年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较2012年增长14.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6元,较2012年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5854元,较2012年增长15.1%。
2019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506246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189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705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8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2750万元。
第一产业
化隆县牧草地
第二产业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按照“一区两园”工业发展格局,完成了加合工业集中区、群科绿色产业园、昂思多矿泉水产业园总规编制工作。投资8.62亿元实施了佳通太阳能新材料技术改造等项目28项,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8.3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24.4%。
2013年,化隆县筹措落实工业发展专项资金852万元,县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500万元,加大了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私营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127户,小微企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21%。
第三产业
化隆县风景
2013年,化隆县充分利用“青洽会”、“青食展”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昆玉集团牛羊育肥及深加工、高原水上威尼斯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及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等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亿元,较2012年增长31.5%。
教育事业
群科新区建设启动奠基仪式
科技发展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充分利用科技宣传周、科普之冬及各种节日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受益群众达2万人以上。组织农、林、牧等涉农部门深入一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15期,受训群众达1.3万人/次。同时,积极引进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50.6万亩,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
文化事业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完成投资3600万元,实施了“文化进村入户”、全民健身、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项目,全县直播卫星户户通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50%。同时,成功举办了海东市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2007年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县各个角落,全县各村都能收看2套以上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已达2345户。
医疗卫生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在卫生计生方面完成投资2956万元,主要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等项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价总体水平下降了37.2%,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1.2%。人口计生服务和管理持续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6.32‰,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5%。
社会保障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在扶贫方面完成投资1.1亿元,主要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项目,实现脱贫1.6万人。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及城乡低保、医保、工伤保险对象的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8%和92%。新增城镇就业11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5%以内。为低保、五保对象、受灾群众等发放救助金7967万元,较上年增长16.1%。完成投资5.1亿元,实施了500户易地移民扶贫搬迁、5349户农村“两房”和1870套城镇保障房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城市建设
化隆县风景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县筹措资金3.7亿元全面完成了甘都、牙什尕2镇9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任务,投资2700万元扎实推进了下扎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资7055万元新建通村公路14条、人饮工程20项,农村人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历时三年的玉树援建工作圆满收官,化隆回族自治县援建办获得全国玉树援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夏琼寺
夏琼寺
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然,气势磅礴。
马步芳公馆
马步芳公馆
马步芳公馆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牙路乎村,属县级保护单位,先后分两次建成。1925年,马步芳任团长驻防化隆前城台时,在此修建了公馆一座,占地30多亩,以中式前后两院四合院配以角楼建筑为主体,后称东院,1946年在原公馆的基础上,向西扩大80多亩,总占地110多亩,于1948年建成。以高墙围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层蝴蝶楼、鸳鸯楼两幢及平房数排,分前后两院,其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别具特色,室内陈设华丽,庭院内方砖铺地、以卵石拼铺通道。西侧为花园,栽有牡丹、芍药、迎春等花草。丹斗寺
丹斗寺
丹斗寺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的丹霞如火的小积石山中,背靠湟水南山,面朝黄河,经过九曲九峡的黄河在丹斗寺的凝视中奔下青藏高原。丹斗寺所在地属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这里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最东部地域了。化隆县虽然是回族聚集的地方,但最东部的高山深谷里都是藏族乡。无论是从黄河南岸的循化积石镇过黄河上山,还是从北方的化隆巴燕镇翻山越岭,到丹斗寺都不容易。丹斗寺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间。从实际距离来说,丹斗寺距离北面的下科巴村仅八公里,距离南面的黄河仅十五公里,但都需要攀登大山才能到达。也许正因为如此,丹斗寺才能存在至今,才成了后宏期的发祥地。李家峡北岸生态园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李家峡管委西北部,南边同尖扎县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已高峡平湖,风光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阿赛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面积5600余亩,其中核心面积500亩。造林2700亩,以经济林、观赏林为主,修建宾馆,娱乐室各一座,农家小院20个,旅游船15只,铺建了宽敞停车厂。该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夏琼寺”,南依李家峡水电站,乘船可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和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内还有“乌龟山平湖”、“如来佛看景”、“大坝风光”、“昆仑仙菊基地”等诸多景点。公伯峡景区
公伯峡景区
公伯峡,又叫古什群峡,因黄河上游南岸悬崖处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距省城西宁市145公里,属于旅游地景,这个峡从宗吾桥到赞卜乎村,全长15公里,是黄河自尖扎进入循化的必经之地。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荫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之称。2021年7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9月,化隆回族自治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2月,被国家民委评选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