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洼地 编辑

石灰岩区经溶蚀而形成一定面积的闭塞盆地

溶蚀洼地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dissolution basin)指石灰岩区经溶蚀而形成一定面积的闭塞盆地。其内具有孤峰、落水洞、溶蚀漏斗、残丘等喀斯特地貌,底部平坦,有松散堆积物。一般宽数十米至数百米,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面积较大的溶蚀洼地称“坡立谷”。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的形成,主要是溶蚀漏斗逐渐扩大,相邻溶洞发生塌落合并而成,有的则与断层分布有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溶蚀洼地

外文名:dissolution basin

状态:封闭或半封闭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

平面形态:圆形或椭圆

定义:石灰岩区经溶蚀而成的闭塞盆地

释义

编辑
溶蚀洼地(dissolution basin)指石灰岩区经溶蚀而形成一定面积的闭塞盆地。其内具有孤峰、落水洞、溶蚀漏斗、残丘等喀斯特地貌,底部平坦,有松散堆积物。一般宽数十米至数百米,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

特点与分布

编辑
溶蚀洼地(dissolution basin)指岩溶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面积一般由几平方公里至十几平方公里。洼地四周常是陡峭的石灰岩峰林,通过峰林间马鞍形垭口彼此相接,底部堆积残一坡积物,底面高低不平,并向洼地中最低的溶斗倾斜。一般认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貌发育的早期产物,是由逐渐加深加宽的溶斗合并而成。我国云贵高原与广西地区广为分布。

形成

编辑
溶蚀洼地与峰林同时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形成溶蚀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溶蚀洼地上常有耕地分布。在我国广西一带分布较多。溶蚀洼地由喀斯特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的,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喀斯特地貌类型。

下一篇 钟乳石

上一篇 火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