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学 编辑
气候学(Climatology)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气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人类最初只能适应气候,本能地利用气候资源和躲避气候灾害。
中文名:气候学
外文名:Climatology
研究内容:气候特征、形成等
隶属1:自然地理学
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气候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减轻气候灾害的影响,避免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无论是大规模的开垦、重大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还是制订各种发展规划和研究工农业的布局,都需要了解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正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气候学书籍
几千年前,人们对气候现象已有记载。气象观测仪器发明后,气候学迅速发展。至19世纪后期,人们对气候形成、气候要素的区域分布及气候分类有了初步认识。20世纪初开始从描述阶段转向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应用气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随着观测范围的扩大和观测项目的增加,如辐射观测、探空、海洋探测及为特殊研究目的而进行的大型观测等,尤其是气象卫星的应用,填补了沙漠、高原、海洋等地区的气候资料;大型快速计算机的使用,使气候学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建古气候的研究,探讨预报气候的可能性及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均使气候学的研究进入更精确的理论分析阶段。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有关环境、粮食、水资源和沙漠化等的国际会议上,气候问题都被摆到了重要的地位。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的概念正在形成,气候学正朝着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发展。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经验积累阶段
主要指16世纪以前。人类最初凭着经验逐渐认识天气和气候。例如,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的《诗经》,已有很多天气和气候知识的记载。秦汉时代出现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开始以自然物候的季节变化预报农时,一直沿用至今。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通过物候现象的地区差异说明了各地气候的不同。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曾著《气象学》(约公元前340)一书,对当时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作了系统的总结。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气候从赤道到北极划分为24个气候带。古希腊学者发现,从希腊往北,太阳光倾斜加剧,气候转寒;往南,太阳倾斜减缓,气候转暖。这反映出气候的冷暖与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据此,他们将地球气候划分为五带,即: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学科建立阶段
主要指16~19世纪。气候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有了气象仪器观测以后的事。16~17世纪,温度表、气压表等仪器相继发明,并普遍使用。利用这些仪器的观测记录,开始了系统的气候研究。1817年,德国A.von洪堡首次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
1883年,奥地利J.F.von汉恩编著了《气候学手册》一书,提出较完整的气候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并为研究全球气候提供了资料。1884年,俄国А。И.沃耶伊科夫著《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一书,分析了太阳辐射、水分循环、下垫面等对气候的作用。以后E.布吕克纳等曾根据太阳黑子数变化周期预测未来气候。这一时期主要是分析研究气候要素的地区分布,定性描述区域气候的特征。同年,德国的柯本对世界气候进行了分类。这些成果奠定了气候学的基础。
近代以来的发展阶段
相关书籍
与其他学科关系
气候学同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至社会科学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方法看,气候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等基本学科以及大气科学各分支都有密切的关系。气候监测更需要应用各种技术科学。所以,气候学是同其他多种学科广泛联系的一门学科。
由于气候涉及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从1972年以来,在国际上关于环境、粮食、水资源、沙漠化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气候问题都占有显著地位。1979年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世界气候计划,使气候问题成为国际协作的重大课题,气候学成了日益活跃的学科,气候学的含义也正在不断发展,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的概念也正在形成。虽然,当前气候学仍以大气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但其内容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从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向着综合性的气候系统的学科发展。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候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能源、军事以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大量的边缘学科,如城市气候、建筑气候、军事气候、农业气候、森林气候、海洋气候以及旅游气候等逐渐形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如海、陆、植被)是气候形成的几个主要因子,然而,这些因子之间如何互相作用而形成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尚待进一步研究;还有,由于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各种地球天文参数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些都使气候形成理论的研究变得极其复杂,至今还缺乏精确有效的理论模式。
气候学概论包括气候学一般原理、气候特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分类等。人们常以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和时间分布图、气候要素的综合关系图和各种气候统计图等记述某地点、某区域或全球范围的基本气候特征。某个地方的气候志是对该地多年气象资料整理和分析概括出的基本气候状况的资料。
物理气候学与动力气候学主要以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内容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循环以及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运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气候模拟,是研究物理动力气候学的重要方法,这一新分支的出现,为气候学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天气气候学是研究多年间大气环流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动的规律性。如:环流的分型及其出现的频率,天气系统的频率、强度和路径,大范围气候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等问题。
应用气候学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殊需要,研究它们同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将气候知识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为:气候资源的利用,气候灾害的防御,大气环境的分析、评定和区划,以及各有关专业相应的气候问题。此外,气候学还可按大气的分层分为:近地层气候学和平流层气候学等。
气候学同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至社会科学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方法看,气候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等基本学科以及大气科学各分支都有密切的关系。气候监测更需要应用各种技术科学。所以,气候学是同其他多种学科广泛联系的一门学科。
由于气候涉及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从1972年以来,在国际上关于环境、粮食、水资源、沙漠化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气候问题都占有显著地位。1979年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世界气候计划,使气候问题成为国际协作的重大课题,气候学成了日益活跃的学科,气候学的含义也正在不断发展,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的概念也正在形成。
虽然,当前气候学仍以大气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但其内容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从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向着综合性的气候系统的学科发展。
①气候形成。研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球天文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如对辐射气候、动力气候、物理气候、季风气候、污染气候等的研究。
各地的气候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④气候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如对小气候、地形气候、水文气候、植被气候和土壤气候等的研究。
⑤应用气候。研究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军事等的影响,如对气候资源利用、气候灾害防御、大气环境分析和评价,以及农业气候、工业气候、建筑气候、航空气候、城市气候、医疗气候、军事气候等的研究。
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包括有意识地改善气候条件和无意识地使气候恶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