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川学 编辑
冰川学(glaciology),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学科。自然冰体包括山岳冰川、大陆冰盖、海冰。河冰、湖冰、地下水、季节性结冰以及积雪和运动中的雪等。
中文名:冰川学
外文名:glaciology
范畴:地理
类别:学科
对象: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
内容:物理冰川学、地质地貌冰川学
冰川学
②水文气候冰川学。 包括冰川水文学( 又称冰雪水文学)和冰川气候学。
③地质地貌冰川学。包括冰川地质学和冰川地貌学。研究冰川与地表的相互作用及其地貌过程、冰缘现象、冰川沉积、第四纪及其他地质时代的冰川问题。
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
把冰川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由山岳冰川开始的,经过一段时期后逐渐开展对大陆冰盖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冰川学发展迅速。
初创阶段
第四纪冰川遗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发现冰川上存在着运动波的传递现象;利用热钻钻深200米,穿透整个冰川,确定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远大于底部;开始应用摄影测量方法绘制冰川地图和观测冰川变化。研究范围由欧洲扩展到亚洲和美洲等。
开创大陆冰盖研究阶段
1911年,科赫和韦格纳横贯格陵兰大冰盖,研究雪层,测量冰层温度;以后又首次应用地震法测量冰盖厚度,开创了大陆冰盖冰川学的研究。该阶段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研究侧重冰川水文等方向,较重要的有斯韦尔德鲁普的冰川热量平衡的观测研究,芬斯特瓦尔德对冰层块体运动的论述和阿尔曼对冰川的地球物理分类等。
综合研究阶段
第四纪冰川遗迹
在冰川学的研究中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了物理冰川学的发展。如研究冰盖深钻孔中的冰岩芯,为恢复古气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发展了同位素冰川学;应用雷达技术测量冰盖厚度;卫星影像对冰雪的监测;遥测技术纪录冰川范围和时间等。
中国冰川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58年。4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及其以后组建的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联合各有关单位,对西部高山区的现代冰川和某些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初步查明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及其规律和对河流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山岳冰川的分类;进行了冰川变化、雪崩、风吹雪、冰川泥石流等研究;解决了高山区公路建设中若干困难问题有些成果,如珠穆朗玛峰冰川地图、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进退预报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研究冰的内部结构,力学、热学、电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又称冰川物理学。其中,发展较快的是结构冰学,它研究雪、冰晶体的成长、结构和变化各种积雪变质和水冻成冰过程,冰的动力变质和热力变质,世界成冰带的划分等。
冰川学
水文气候冰川学包括冰川水文学和冰川气候学。主要研究冰雪与大气圈、水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冰形成、存在和消融的气候条件,冰与大气间的热量和辐射交换,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和海面变化的关系,冰雪的气候作用与消融过程,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洪水、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及其预报。
地质地貌冰川学
冰川学是地理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之间的跨界学科,在中国一般将其列入自然地理学中。现代冰川学是以地球物理学为基础,与物理学数学、结晶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沉积学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
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冰雪融水是重要水源。据统计,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每年约有300亿立方米的冰川融水径流和融雪径流补给河流,占某些河流补给量的40~50%,以至更多。
海冰、浮冰和冰山的分布影响着海上交通和海上生产。在高寒山区,雪崩、风吹雪,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等常常造成灾害,需要运用冰川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预测和防治。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冰川研究重点:已从山岳冰川转向对极地冰盖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对南极大陆冰盖(地球上最大的冷源)的研究。以后需要进一步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常年观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