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西洛夫突破 编辑
布鲁西洛夫突破(俄语:Брусиловский прорыв),是俄罗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军事胜利,这场战役发动于1916年6月4日,是一次针对东方战线上同盟国军队的大型攻势, 并持久至八月初。战事爆发地点位于乌克兰,主要为伦伯格、哥佛尔及陆斯克几个邻近的城镇。是次攻势其后以主持位于俄国西南方战线的主帅布鲁西洛夫(亦为此战指挥官)而命名。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漫长战线上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正面突破。这种突破防线的新样式,在大战后期曾得到广泛运用。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葛瑞登·凯蒂彤丝朵将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称为一战以来奥匈帝国最大的危机及协约国阵营最大的胜仗。
名称:布鲁西洛夫突破
发生时间:1916年6月4日—9月20日
地点: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及乌克兰地区
参战方: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
结果:俄国获胜
参战方兵力:俄国 40个以上步兵师(573,000人)15个骑兵师(60,000人)同盟国 39个步兵师(437,000人)10个骑兵师(30,000人)
伤亡情况:俄国 伤亡50万奥匈帝国 伤亡110万,被俘40万德国 伤亡35万
主要指挥官:布鲁西洛夫、埃里希·冯·法金汉、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亚历山大·冯·林辛根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
俄国计划
一战时期俄罗斯帝国士兵
在此前的东线,俄国的西方军事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一向奉行抵御性战略,并对布鲁西洛夫采取的攻势抱持反对。对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5年向军队下达了个人指令。虽然埃弗特一直也是尼古拉甚至皇室的坚实支持者,不过最终沙皇还是坚持批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攻势目标便是在上一年失掉给同盟国阵营的两个城市,哥佛尔和伦伯格。虽然俄国最高司令部亦认可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但同时他也被直接否决了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
战役部署
东线俄国步兵群
俄国的西南军于6月8日夺取了陆斯克。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亦只能挥军在俄军进城前仅仅撤出,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至奥匈全面撤军的这一阶段,俄军已俘虏了近200,000名战俘。此刻布鲁西洛夫的大军已显得过度扩张,而他亦明确地指出,今次行动能进一步成功将取决于埃弗特会否展开他那一部份的攻击。很可惜埃弗特却继续纯粹地拖延,这给予了德国最高指挥部调派增兵到东线支援的宝贵时间。
在陆斯克沦陷的同一天,同盟国阵营举行了军事会晤,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成功说服了其奥匈代表赫岑多夫把南线的军队由意大利撤至加里西亚以对付俄军。在东部(Oberkommando-Ost),德军总司令兴登堡陆军元帅再一次能利用完善的铁路网络将德国后援输送到前线。
终于在7月18日,埃弗特领军开展了一次松散又准备不足的攻势。至7月24日,阿历山大·冯·连辛根在科韦尔南部向俄军策动的反击总算暂时遏止了敌军的攻势。俄国最高指挥部开始将部队由埃弗特的前线转往支援布鲁西洛夫,这调动却受到布鲁西洛夫本人强烈的反对,因为他判断更多的部队只会招致其前线变得凌乱。所有涉及今次行动的部队也快到达了疲惫的极限,这轮攻势最终亦不得不于九月底正式停止。纵然如此,结束后的俄军仍需转移到近东协助罗马尼亚,而这亦是奥匈与德国两军所此料不及的。
布鲁西洛夫攻势也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死伤最重的战役。此次攻势,俄军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110万,德国也损失35万人 。这次攻势,也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由于调兵援助东线,结果使进攻凡尔登要塞受挫,受到德皇威廉二世严厉批评而去职,随后力主和西方媾和的军方保守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上台。尽管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但毕竟俄军死伤惨重。此前,俄军已经损失了500万有生力量,俄国君主制已千疮百孔。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先是沙皇统治被推翻,随后经过残酷斗争,苏维埃政权登上历史舞台。
布鲁西洛夫攻势达到了俄国在一次大战成就上的最高峰,也可说是部份罕有俄罗斯帝国陆军能具备良好领导和规划的表现之一。此后由于巨大的伤亡导致国内经济和政治局势严重恶化,俄军在伤亡惨重的同时没有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与人力补充,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受到严重影响。因而俄军虽然在前线击退了德国和奥匈,仍然有至少58,016名俄罗斯士兵成为了逃兵。
这次行动的特点是俄罗斯的战术质量有相当大的改善。布鲁西洛夫使用较小的专门单位之士兵攻击奥匈帝国战壕的薄弱环节和炸开缺口,使余下的俄军挺进。这些突击战术是惊人的背离人海战术,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当时所有主要军队很普遍的战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本身也没有意识到布鲁西洛夫创出的潜在战术,反而是德军从中得到了启发。此后,德国明显把握和利用突击战术,对其1918年在西线的进攻产生影响。后来,英国人富勒基于对布鲁西洛夫攻势等战役的研究和西线英军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了机械化战争理论。到了20世纪30年代,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纳粹德国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制胜的目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