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保卫战 编辑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战役后傅作义率领晋绥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1937年9月,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长城防线后,沿同蒲线和正太线两路合击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陷,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8日夜攻城日军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义部最后突围。11月9日,太原沦陷,太原保卫战结束。日军占领太原后,继续沿津浦线南犯,于11月中旬进至黄河北岸,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名称:太原保卫战
发生时间: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
地点:太原
参战方:中国,日本
结果:日军获胜,太原失守
参战方兵力:日军:4个半师团国军:第35军
主要指挥官:日军:板垣征四郎、川岸文三郎等;国军:傅作义、卫立煌等
太原的战略地位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同蒲铁路和正太铁路交会于此,是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自古即是军事要地,因此成为日军侵略华北的重要目标。
山西的联合抗战形势
太原街景
日军兵力向太原集中
太原守军炮兵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1937年10月17日又令“第1军之一部(第20师团)于石家庄会战后,由正太线方面进入太原平地,21日又将109师团之一部增强该部”, 以配合由晋北南下的日军会攻太原,山西抗战形势遂发生剧烈变化。为此,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率孙连仲、曾万钟等所属部队组织起娘子关战役,欲阻敌西进。配备在娘子关一线的中国军队多为地方军,武器装备落后,且编制不全,战斗力较弱,中国军队虽经努力抵抗,娘子关还是于10月26日易手,至此,太原东面门户洞开。中国军队在娘子关战役的失利,使忻口战线的侧背受到威胁,有被包抄的危险,忻口中国军队不得不向太原集结。
中国军队
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兼任太原守备司令,指挥第35军的第211旅、第218旅、独立第1旅、第213旅、新编第3团、第8团、第9团、炮兵第23团并附炮兵第21团、炮兵第22团(欠第2营及第3、第6两连)、炮兵第25团第1营、炮垒大队(统由炮22团团长刘倚衡指挥)。由忻口后撤的第71师,独立第7旅、第8旅也拨归傅作义指挥,担任防守太原的任务。
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副司令黄绍竑、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 |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傅作义 | 第35军军长 傅作义(兼) |
第211旅 旅长孙兰峰 | |
第218旅 旅长董其武 | |
第213旅旅长杨维恒 | |
独立第1旅旅长陈庆华 | |
新编第3团、第8团、第9团 | |
炮兵第23团 | |
炮兵第21团 | |
炮兵第22团(欠第2营及第3、第6两连) | |
炮兵第25团第1营 | |
炮垒大队 | |
正太护路军1个团 | |
资料来源: 注:① 编入守城部队序列的第71师、独立第7旅、第8旅仅1个营进入城内,其余未入城参加战斗。② 第14集团军一部在汾河西岸参加了与小店镇日军的战斗。第22集团军第41军后续部队与日军第20师团一部在鸣李村附近作战。第13军1个营在太谷与日军战斗。这些部队未列入太原守备部队序列内。 |
日军
日军攻击部队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过来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太原以东娘子关方向过来的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第31旅团,约6万兵力。
中国军队兵力部署与准备
根据阎锡山的指示,卫立煌于1937年11月2日下令,对部队的编成、任务区分作了明确的规定。其要旨如下:
中央社对傅作义保卫太原的报道
以第19、第61军,第35军一部及第21、第47(已到达太原)、第54、第72、第73师等部为中央兵团,第19军军长王靖国为兵团长,其主力配置于西黄水、育龙镇至周家山之线阵地;
以第14军及第68、第71、第94师等部为左兵团,第14军军长李默庵为兵团长,其主力配置于观象坡至西青善及东墕村至天门关之线阵地;
以炮兵第5、第23、第28团为炮兵集团,炮兵司令刘振蘅为指挥官,其主力占领凤楼阁、阳曲镇及栏岗村等阵地;
太原城保卫战经过示意图,1937年11月6日—9日
各兵团接受命令后,当即于11月2日21时开始向指定位置转移。
在忻口撤守的同一天,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保卫太原的方针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我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 ”同时,委卫立煌为第2战区前敌总司令,除第18集团军及第6集团军外,均归其指挥,委傅作义兼太原守备司令。并将第2战区长官部指挥所移驻交城,第二战区制定了保卫太原城的作战计划。
1937年11月4日,阎锡山等纷纷撤离太原。周恩来于11月5日夜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太原。
日寇步兵第30联队绘制的太原城西北隅战斗经过要图
以第35军为主的太原守城部队先后于11月4日、5日进入城内。傅作义下令封闭城门、构筑与加强城防工事,并部署了守城兵力:以第35军第211、218旅和正太护路军1个团守备东、北两面城墙;以独立第1旅守备西城;以第213旅守备南城;将炮兵大部分配给守城各旅,将未分配守城任务的部队编为预备队;并以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为太原城戒严司令,负责维持城内秩序。
日军部队进攻
日军炮击小北门
被日军炮兵轰塌的东北角城墙
太原城郊的战斗
进入太原城的步兵第30联队
围城之后的战斗
日军随即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包围太原城,陆续扫清了傅作义布署在城墙外围的守军。日军炮兵在敌机指示目标下,从四周高地向太原猛烈炮轰。在日军火力的集中轰击下,东北段城墙逐渐被打成缺口,崩落的碎砖土块在城下摊成斜坡,守军连夜封堵修复缺口。日军飞机还在这一天撒下传单,扬言将在次日早晨开始进攻,要求守军投降,第三方人员迅速出城等。
日军蜂拥入城
同时,东、北两面敌以步、炮联合向城垣猛扑,日机不断向城内轰炸。守军城外部队受日军压迫,战斗至黄昏后撤入城内据守。城垣炮垒队的炮位多被日军炮火制压或轰毁。20时,日军炮击更烈,市民四逃,警察、守仓库士兵以及通信机关人员多放弃职守,逃散一空,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命令守军搬开沙袋,从大南门一个缺口中仓惶出逃,戒严副司令马秉仁从炮兵射口逃出城外。电话随修随断,消息梗阻。形势至为险恶。傅作义巡视各地,一面鼓励士气,一面策划方略,守军伤亡很大,此时所剩兵力仅第35军7个营、新编第3团4个连,战斗官兵共计2000余人。
日军从北门进入太原
太原城沦陷
1937年11月8日晨,担任攻城的日军第5师团将步、炮全集太原城下,在东、北两面猛烈攻击。日机13架轮流轰炸,北城楼被焚,城内东部和北部到处起火,电话逐段被毁,火焰弥漫全城。至9时,城垣东北角及西北角被炮火轰毁,东、北两面城墙亦被轰开缺口十余处,城墙各掩蔽部及弹药洞多被轰塌。
日军步兵在其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城内猛冲。在城墙下埋伏的炮垒队亦被击散。预定歼敌计划概失效用。但守军东、北两城步兵一面与入城日军拼杀,一面封锁城墙各口。双方伤亡殊重。至16时,城墙各口均被守军封锁,仅东北城角一处,千余日军入城,与守军激烈巷战。
黄昏后,日军又向城内增加大量步兵,利用夜色隐蔽,夹杂混战,处处突袭。守军官兵伤亡甚多,西、南两处部队及预备队被日军击散。日军一部空降于城中大校场,并四出袭击。19时,日军攻至总司令部。此时因守军兵力不敷分配,除总司令部官佐及特务连勉力抵抗外,别无部队可资应援。傅作义感到局势无法挽回,乃于21时下令撤退 。守城各部队由大南门突围,经汾河桥冲至汾河西岸,向古交镇方面撤退。太原城沦陷。
11月8日,日军进占太原
日军攻占太原后,第5师团以摩托化部队向南追击至清徐后停止;第20师团向南追击,于1937年11月10日占领平遥后停止;第109师团在太原东南榆次、昔阳地区集结;第108师团原在获鹿、井陉间集结,准备用于正太线(后改留平汉线方面)。11月12日,“华北方面军”令第20师团及第109师团驻屯山西,第5师团调至保定、石家庄一带休整(仍直属“华北方面军”),令关东军于15日归还建制。
太原保卫战虽然因敌强我弱、孤城难守等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正是由于他们对日军的顽强抵抗,为阎锡山、卫立煌、黄绍竑等中央军和晋绥军的从容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拖延了日军南犯的步履。
同时,傅作义将军征得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同意,将存放在太原城内的大批枪支弹药、武器装备、战略物资送交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在以后的抗日斗争中,这些武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史月刊》)
针对上述形势,毛泽东于1937年11月12日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目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片面抗战已经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危机严重的过渡期。”“从片面抗战转变到全面抗战的前途是存在的。争取这个前途,是一切中国共产党员、一切中国国民党的进步分子和一切中国人民的共同的迫切的任务。”
对于华北游击战争的开展,在太原失守前,毛泽东即1937年9月12日至29日先后五次致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明确了“关于坚持华北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部署”。 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确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应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独立开展游击战,创造根据地;同时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并决定第115师除以一部创建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外,师部率第343旅适时转移至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主力及第115师之第344旅由正大铁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娘子关、忻口失守
娘子关一线的失利对太原会战大局影响甚大,有“牵一发动全身”之效。由此忻口一线的有利态势也急转直下,忻口中国军队终因侧背受到威胁而不得不全线后撤。东、北线之不保,日军对地处盆地的省会太原已呈鸟瞰之势,故对中国军队组织太原保卫战极为不利。东线的溃败,以及北线的不败而退,已使太原岌岌可危,其东面、北面也已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
依城野战计划流产
位于城郊的碉堡
由于黄绍竑、卫立煌先前均对依城野战计划不以为然,故对计划部署并不十分热心,为保存实力难免敷衍了事,其中黄绍竑回京述职先期离晋。恰在此时,东线、北线撤下来的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即被尾随而至的日军冲散,所以大批中国军队相继南撤,至此,依城野战计划付诸东流。
日军作战优势显现
进攻太原的日军战车
随后,日军便猛攻太原东北城郊,虽被中国军队多次击退,日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上均优于中国军队,这在忻口、娘子关、太原保卫战中均有表现 。此外,日军拥有攻城的重型武器,且飞机助战 。在太原保卫战中,日军密集的炮火总能对中国军队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重要街道的争夺战中,日军坦克往往能出奇制胜,迅速平定局势。
鉴于平型关、忻口诸役的教训,日军对于攻打太原更加重视,并制定了完备的作战计划,不但注意城外部队的作战,还在城内安置了大量特务,里应外合。1937年11月7日拂晓,日军北路、东路分别利用建筑物、地形迫近城下,开始总攻,此外,日军分兵绕过东城,向城南的火车站迂回;另一支日军则由汾河上游渡河,进出于城西的汾河西岸,企图对太原合围。与此同时,“城内汉奸隐伏,四出活动,电话随修随断,消息梗阻”, 日军特务甚至在总指挥部门口放枪制造混乱,并为日战机提供情报。对此,负责太原戒严的宪警部队虽四处捉拿,仍不能有效制止日军特务活动,致使本就秩序不佳的太原城更加难于应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上一篇 娘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