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编辑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Albania),简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森林覆盖率为36%,可耕地面积占24%,牧场占15%。海岸线长472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平均气温1月约5℃,7月约25℃。阿尔巴尼亚全国划分12个州,下辖61个市,首都为地拉那。截至2023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口276万人,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罗马尼亚族、马其顿族、罗姆族等。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17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外文名:Republic of Albania(英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阿尔巴尼亚语)

简称:阿尔巴尼亚

所属洲:欧洲

首都:地拉那

主要城市:斯库台,都拉斯,发罗拉,科尔察,费里等

国庆日:11月28日

国歌:《团结在我们的国旗的周围》

国家代码:ALB

官方语言:阿尔巴尼亚语

货币:列克

时区:UTC+1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巴伊拉姆·贝加伊(总统)、埃迪·拉马(总理)

人口数量:276 万(截至2023年1月)

人口密度:97.21 人/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月)

主要民族:阿尔巴尼亚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

国土面积:28700 km²

水域率:0.7%

GDP总计:189 亿美元(2022年)

人均GDP:6803 美元(2022年)

国际电话区号:355

国际域名缩写:.al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最大城市:地拉那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主要学府:地拉那大学

历史沿革

编辑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里亚人的后裔。

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罗马共和国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

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廷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

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385年奥斯曼帝国军事入侵阿尔巴尼亚,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

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19世纪中期阿尔巴尼亚人民曾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起义,都被土耳其统治者镇压下去。

阿尔巴尼亚卫星地图阿尔巴尼亚卫星地图

1911年4—8月阿尔巴尼亚德契奇山区爆发民族起义,由于领导起义的封建主同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谋求妥协而告失败。

1912年1月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乘奥斯曼帝国解散议会、新议员选举之机,再次发动起义。4月贾科瓦地区爆发起义。5月波及整个科索沃,7月从北部地区扩大到中部和南部,成为全国性的总起义。8月起义者占领斯科普利亚、费里等许多城市。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参加的巴尔干国家希腊、黑山、塞尔维亚密谋打败土耳其人后,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

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

1912年11月28日在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伊斯梅尔·捷马利(1844—1919)组建第一个阿尔巴尼亚政府。同年12月英、奥、法、德、意、俄六国大使在伦敦开会,承认阿尔巴尼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但同时又把它置于六国控制之下。根据会议的决定,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被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

1922年12月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总理。

1924年6月阿尔巴尼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范·诺利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个希腊正教主教。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施政纲领,但没有得到实现,民主政府于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

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自任总统。

1928年改行君主制,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改为阿尔巴尼亚王国,自封国王索古一世。 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他在经济和国民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1939年4月,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到英国,索古王朝告终。索古为了反对南斯拉夫觊觎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成为意大利的附属国。随之,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财政援助。他还鼓励意大利资本家到阿尔巴尼亚投资。

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入侵并控制阿尔巴尼亚。

1944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全国解放。

1945年,进行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

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说:“毛泽东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阿尔巴尼亚坚持拥护斯大林及其路线。

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民间的庆祝活动。

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

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电台宣布:自1954年以来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谢胡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

1982年12月7日,阿尔巴尼亚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发生过关系,也绝不会与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人发生关系。”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恩维尔·霍查去世以后,新领导人拉米兹·阿利雅继续着霍查主义政治路线。

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8年11月,阿尔巴尼亚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2008年修改宪法。

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同时与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

阿尔巴尼亚石头城阿尔巴尼亚石头城

2009年4月28日,阿尔巴尼亚总理贝里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向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正式递交了阿尔巴尼亚加入欧盟的申请;

2009年底,欧盟批准了阿尔巴尼亚的入盟申请。

2014年6月24日,正式获欧盟批准成为欧盟候选国。

2021年6月11日,联合国大会选举阿尔巴尼亚、巴西、加蓬、加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当地时间2022年6月4日晚,巴伊拉姆·贝加伊(Bajram Begaj)以78票赞成票当选阿尔巴尼亚新任总统。

当地时间2023年6月6日,联合国大会各成员国在联合国纽约总部进行投票,选出了五个新安理会成员国,将从2024年1月1日起接替现有的阿尔巴尼亚等四国。

地理环境

编辑

区域位置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部和东北部与黑山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地区)接壤,东部与北马其顿相连,南部和东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西南部濒临爱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阿尔巴尼亚地形图 阿尔巴尼亚地形图

阿尔巴尼亚的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东部为迪纳拉山脉南延部分,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峰耶泽尔察山,海拔2694米。山间多河谷盆地。山脉西侧是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

气候特征

属亚热带地中海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夏天干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摄氏度,最高达41.5摄氏度;最冷为一月份,平均气温7摄氏度,最低达零下10摄氏度。

自然资源

编辑
阿尔巴尼亚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有石油、天然气、沥青、褐煤、石灰石、铬、铜和镍等。探明石油储量约4.3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81.6亿立方米,煤矿储量约7.94亿吨,铬矿储量约3690万吨,铜矿储量约2419万吨,镍铁矿和硅酸镍矿储量约3.64亿吨。

行政区划

编辑

阿尔巴尼亚行政区划阿尔巴尼亚行政区划

阿尔巴尼亚全国划分12个州,下辖61个市。

主要城市有:培拉特、萨兰达、吉诺卡斯特和都拉斯。

国家象征

编辑

国名

阿尔巴尼亚地图阿尔巴尼亚地图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Shqipēria;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Albania;英文简称:ALB)简称阿尔巴尼亚,英文代码为AL。

国旗

阿尔巴尼亚国旗阿尔巴尼亚国旗

阿尔巴尼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地为深红色,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1939年,意大利侵略阿尔巴尼亚,双头鹰标志的国旗被取消,但人民在抗击占领军的游击战争中,仍然使用绘有双头鹰的国旗。

1946年,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成立,国旗上增添了一颗镶黄边的红五星。1994年4月红五星被取消。

国徽

阿尔巴尼亚国徽阿尔巴尼亚国徽

阿尔巴尼亚国徽中心图案为一只守护国土的黑色双头鹰,外廓为镶金边的盾。鹰头上是一顶斯坎德培帽。

首都

首都地拉那

地拉那(Tirana),位于该国的西部伊什米河畔,距亚得里亚海岸27公里,人口93万(2023年1月) 。境内多山,地中海气候。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第一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1920年起定为首都。市中心有斯坎德培广场,广场附近有清真寺(1819年建成)、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

国花

胭脂虫栎胭脂虫栎

胭脂虫栎

阿尔巴尼亚的法定货币是列克(Lek),货币符号“L”,国际标准代码ALL。

列克的辅币是昆塔,1列克=100昆塔。

正在流通的阿尔巴尼亚货币为:

钞票:200列克,500列克,1000列克,2000列克,5000列克。

硬币:1列克,5列克,10列克,20列克,50列克,100列克。

人口

编辑
截至2023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口276万人, 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罗马尼亚族、马其顿族、罗姆族等。

政治

编辑

政体

阿尔巴尼亚于1955年12月14日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之一。

1990年,阿人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取消宪法中规定阿劳动党是唯一的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确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国家;阿公民有成立党派和政治组织的权利。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秘密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部长。阿尔巴尼亚政局总体稳定。2009年6月,阿尔巴尼亚举行议会选举,以民主党为首的竞选联盟再次获胜,同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等组成联合政府。2012年6月,民主党人尼沙尼在议会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胜出。2013年6月,阿举行议会选举,政权左右易位,以社会党为首的中左翼联盟上台执政,同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等组成联合政府,社会党主席拉马出任总理。2015年6月举行地方选举,在全国61个城市中,执政联盟赢得包括首都地拉那在内的45个城市,反对党联盟赢得斯库台等15个城市。2017年4月,阿举行总统选举,梅塔当选总统,7月就职。6月,阿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获胜,获得单独组阁权。9月,阿新政府组成,社会党主席埃迪·拉马(Edi RAMA)出任总理。

宪法

1998年11月,阿尔巴尼亚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2008年修改宪法。宪法规定,阿为议会制共和国,实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选举。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以无记名方式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政府成员。

议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任期4年。本届议会于2021年4月产生,9月就职,共140席,其中社会党75席、民主党42席、民主和一体化联盟7席、改变联盟7席、无党籍议员9人。议长琳迪塔·尼科拉(Lindita NIKOLLA,女)。

政府

称部长会议,任期4年。2021年9月成立新政府,2023年9月改组,有19名成员,名单如下:总理埃迪·拉马,副总理兼基础设施和能源部长贝琳达·巴卢库(Belinda BALLUKU,女),欧洲事务和外交部长伊格利·哈萨尼(Igli HASANI),国防部长尼科·佩莱希(Niko PELESHI),内务部长陶兰特·巴拉(Taulant BALLA),财政部长埃尔文·梅泰(ElvinMETE),司法部长乌尔西·马尼亚(Ulsi MANJA),教育和体育部长奥盖尔塔·马纳斯蒂尔利乌(Ogerta MANASTIRLIU,女),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长阿尔巴娜·科尔奇乌(Albana KOÇIU,女),经济、文化、创新部长布兰迪·贡捷(Blendi GONXHJA),旅游和环境部长米雷拉·库姆巴罗(Mirela KUMBARO,女),农业和乡村发展部长阿尼拉·代纳伊(Anila DENAJ,女),企业保护国务部长德利娜·伊布拉希马伊(Delina IBRAHIMAJ,女),与议会关系国务部长埃莉萨·斯皮罗帕利(Elisa SPIROPALI,女),公共行政和反腐败国务部长阿戴阿·皮尔代尼(Adea PIRDENI,女),加入欧盟谈判事务国务部长玛琳达·杜卡(Majlinda DHUKA,女),地方政府国务部长阿尔比安·马兹尼库(ArbyanMAZNIKU),青年和儿童国务部长博拉·穆扎奇(Bora MUZHAQI,女),部长会议秘书长安杰尔·阿加奇(Engjell AGACI)。

司法

设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总检察院、上诉法院、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行使审判权。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院检察长由议会选举产生。最高法院代院长索科尔·萨杜什(Sokol SADUSHI)、宪法法院院长霍尔塔·扎查伊(Holta ZAÇAJ,女)、总检察长奥尔西安·切拉(Olsian ÇELA)。

政党

目前,阿尔巴尼亚有注册政党近50个。主要政党有:

(1)社会党(Partia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1991年6月12日成立。前身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2)民主党(Partia Demokratike e Shqipërisë):1990年12月12日成立。

(3)自由党(Partia e Lirisë):前身为2004年9月成立的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2022年7月更为现名。

(4)社会民主党(Partia Socialdemokrate e Shqipërisë):1991年4月成立。

政要

巴伊拉姆·贝加伊:总统。1967年3月20日出生。地拉那大学医学博士。历任阿军队总参谋部卫生监察局局长、军队总医院院长、条令和训练司令部司令。2020-2022年,任总参谋长(少将)。2022年6月当选总统,7月就职。

埃迪·拉马:总理。1964年7月4日出生。毕业于地拉那艺术学院。社会党主席。1986年起在地拉那艺术学院任教。1996年任地拉那索罗斯基金会执行董事会成员。1998年任阿尔巴尼亚文化、青年和体育部长。2000年任地拉那市长。2003年加入阿社会党,2005年10月当选社会党主席。2013年9月出任总理,2017年9月、2021年9月连任。

琳迪塔·尼科拉:议长。1965年10月22日出生。地拉那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2007-2013年,任地拉那市一区区长。2013-2019年,任教育和体育部长。2021年9月,出任议长。

经济

编辑

综述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该国人均GDP为3960美元。工业以食品、轻纺、机械、冶金、动力、建筑材料、化学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等。山区牛羊畜牧业较发达。交通以公路为主。都拉斯、发罗拉为重要海港。输出以沥青、铬矿石、镍铁矿石、铜精矿、烟草、水果为主;输入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农业机械等。以欧洲的标准来说,阿尔巴尼亚经济上比较贫穷落后,正在艰难的过渡到更加现代化的开放市场经济。政府采取措施遏制暴力犯罪,并且刺激经贸活动。每年有来自国外的4亿-6亿美元汇款的经济支持,主要是近邻希腊和意大利;这帮助弥补了规模可观的贸易逆差。

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这主要由于频繁的干旱和现代化设施的缺乏,财产权的澄清以及小块土地的巩固。严重的能量短缺和陈旧且不充分的基础设施使它很难吸引和支撑国外投资。新的火力发电厂在Vlore近郊正在建设,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也减轻了能源的缺乏。同样,政府也在慢慢地改善短缺的国道和路轨网络,对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长期的障碍。值得肯定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经济强劲增长,国家拥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3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6%。

货币名称:列克(Lekë)。

汇率:1美元≈95列克;1欧元≈104列克(2024年1月)。

通货膨胀率:4.8%。

失业率:10.7%。

(资料来源:阿财政和经济部、国家统计局、阿中央银行、世界银行等)

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木材、石油、水泥、采矿等。2022年工业增加值为40.5亿美元,同比增长8.9%,2022年发电量7003吉瓦时,同比降低21.9%。

农业

近年来,阿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目标。耕地面积62万公顷。2022年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为:蔬菜136万吨,谷物69万吨,土豆26万吨,芸豆2万吨,草料714万吨。2022年主要牲畜养殖情况:牛30万头(奶牛26万头),绵羊137万头,山羊72万头,猪14万头。2022年阿农业增加值35.2亿美元。

旅游业

近年来,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2023年,入境阿尔巴尼亚的外国游客达1015.6万人次,同比增长34.6%。

财政金融

2022年,阿财政收入5728亿列克,支出6510亿列克,财政赤字782亿列克。截至2022年,阿公共债务余额13784亿列克,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外汇储备52.6亿美元,外债余额6458亿列克。

对外贸易

2023年,阿对外贸易总额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阿方出口额4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进口额9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逆差45.3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纺织品、鞋类、建材。主要进口商品:机械设备、食品、饮料、烟草、金属。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土耳其、中国。

外资

2022年吸引外资13.7亿美元,前五大外资来源国分别为瑞士、荷兰、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

文化

编辑

文物古迹

随处可见的“碉堡”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

在记者见过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能随身带走的“碉堡”

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

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

文化风俗

阿尔巴尼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限于亲人、熟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与人交往中,阿国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喝咖啡是阿国人的偏好。阿国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并不十分虔诚。阿国人的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上九、十点钟。阿国人家庭观念极强,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女主人几乎承担全部的家务。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带去旅游,因为它的周边地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带靠近科索沃的北部边界地区仍然有地雷。

不要随意施舍。一些旅游者说这个国家乞讨是个问题。由于阿尔巴尼亚封闭的时间太长,大多数外国人,特别是黑人旅游者,可能会引来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据,一定要坚决拒付任何费用。另外,请随身携带至少一份护照的复印件。

节日

阿尔巴尼亚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为休息日。阿尔巴尼亚一年有14天假日。 (如果节日碰巧与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么就顺延补休一天。)

节日

节日

日期

新年

1月1-2日

夏日

3月4日

内夫路斯节

3月22日

天主教复活节

4月8日

东正教复活节

4月15日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

开斋节

8月19日

特蕾莎修女节

10月19日

宰牲节(古尔邦节)

10月25日

独立日

11月28日

双方签有《贸易协定》《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1989年成立两国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2011年6月,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访阿。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访阿。11月,中阿政府间经贸混委会第七次例会在北京举行。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同阿尔巴尼亚银行签署中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4年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访阿,同阿方签署《融资合作工作机制谅解备忘录》和《阿尔伯里公路项目融资合作备忘录》。2015年7月,中阿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6年6月,中阿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阿经济发展、旅游、贸易和企业部长埃科诺米来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2017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海关合作与行政互助的协定》。同月,中国贸促会首次组团参加第24届地拉那国际博览会。

中阿签有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贸易协定、保护投资协定等合作文件,两国政府建有经济联委会、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2023年中阿双边贸易额1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中方出口额10.9亿美元,进口额1.8亿美元。

两国其他领域的交往合作

中阿两国于1954年签署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此后双方陆续签署了八个年度交流计划。1991年,两国签署政府间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协定。

2013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调频台在阿落地。7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阿尔巴尼亚国家协调员、外交部副部长乔拉库来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阿地拉那市、都拉斯市分别派员与会,都拉斯市与重庆市梁平县签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备忘录。10月,国家体育总局冯建中副局长访阿。11月,阿首家孔子学院揭牌成立,首批中小学汉语课堂正式开班。12月,中联部副部长周力访阿。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阿。

2014年4月,阿记者参加中东欧国家记者团访华。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访阿。6月,阿经济发展、贸易和企业部部长阿赫梅塔伊来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访阿。7月,阿总统国际关系事务助理卡斯特拉蒂应邀参加中东欧国家高级别官员访华团。10月,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访阿。

2015年4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代表团访阿,双方签署《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协议》。9月,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史济春率河南省代表团访阿。阿文化部部长库姆巴罗、发罗拉大区区长达纳伊、市长莱利访问扬州市。10月,阿总理拉马赴香港举办经贸招商及文化交流活动。12月,《习近平经典引句解读》阿文版出版发行仪式在地拉那举行。

2016年4月,阿斯库台大区、地拉那大区、都拉斯市、培拉特市代表团访华。6月,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访阿,同阿方签署《中国文化部和阿尔巴尼亚文化部2016-2020年文化合作计划》。阿卫生部长贝恰伊来华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阿地拉那市长维利阿伊来华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9月,阿文化部长库姆巴罗来华出席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10月,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北京同阿农业部长帕纳里蒂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水资源管理部在水利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地拉那市长维利阿伊访问北京。11月,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同阿副外长贝洛尔塔亚在拉脱维亚里加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外交部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孙华璞访阿。9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尔巴尼亚文版首发式在地拉那举行。11月,阿发生严重洪灾,中国红十字会向阿红十字会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援助。

中阿人文、卫生、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稳步推进。2019年,电视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电影《乌珠穆沁的孩子》在阿尔巴尼亚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中国彩灯展”、现代舞剧《田园》、“中华川菜走进地拉那”等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在阿举办。2020年,中方为阿方抗击新冠疫情和地震灾后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22年2月,阿方积极参加北京冬奥会。9月,中国文化周在“2022欧洲青年之都”地拉那举办。2023年1月,中阿签署互免签证协定。2月,双方签署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7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在阿举行武术展演。

同白俄罗斯关系

2022年4月8日,阿尔巴尼亚被白俄罗斯政府列入“对白俄罗斯法律实体和个人采取过不友好行动的国家名单”。

同伊朗关系

2022年9月7日,阿尔巴尼亚总理拉马宣布,因遭到伊朗的网络攻击,阿方决定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旅游

编辑

地拉那地标--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地拉那地标--民族英雄斯坎德培

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出门时都乘坐私营小巴(furgon)或较大的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和小巴通常天一亮就开始营业,到下午2点收工。它们经常往返于地拉那和都拉斯之间(相距38公里),末班车于下午5点发车,但开往北部和南部其他城市的车次较少。

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2016年,阿入境外国游客47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6%。游客主要来自科索沃、马其顿、希腊、黑山、意大利等地。

下一篇 保加利亚

上一篇 纳粹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