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亨德里克·奥尔特 编辑
简·亨德里克·奥尔特(Jan Hendrik Oort,1900年4月28日—1992年12月5日),荷兰著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射电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中文名:简·亨德里克·奥尔特
外文名:Jan Hendrik Oort
国籍:荷兰
出生日期:1900年4月28日
逝世日期:1992年12月5日
职业: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射电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简·亨德里克·奥尔特
1928年,奥尔特又与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建立了银河系较差自转的动力学理论。1932年,奥尔特提出了银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质的想法。1938年,奥尔特运用恒星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太阳附近恒星的分布,发现了银河系的旋臂结构。1945年二战结束后,莱顿天文台台长赫茨普龙退休,由奥尔特接任。他上任后积极组织了天文台的重建工作,使其很快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1950年,奥尔特提出彗星起源于距离太阳15万天文单位的彗星云假说,这团彗星云被人们称为“奥尔特云”。
奥尔特还是少数几个率先认识到雷达和无线电技术在天文学上的重要作用的科学家之一。1951年,奥尔特与C.A.Muller等人在Ewen和Purcell之后探测到了中性氢21厘米波,这个发现在射电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奥尔特很快认识它在研究银河系结构方面的潜力。由于他的积极游说,1956年荷兰在德文格洛(Dwingeloo)建成了口径为25米的射电望远镜,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1958年-1959年,奥尔特等人又绘制出人类第一幅银河系的中性氢21厘米波分布图,证实了银河系的漩涡结构,还发现了正在膨胀的3千秒差距旋臂。在奥尔特的推动下,荷兰又于1970年建成了韦斯特博克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WSRT),由12个25米口径的天线组成。此后,奥尔特又领导荷兰天文学家利用射电天文方法研究了银河系中心的结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除此之外,奥尔特还于1957年改进了沃尔特·巴德的两种星族分类方法。他还观测到了蟹状星云辐射的偏振,证实了其辐射机制是同步辐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