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α粒子 编辑
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氦-4),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速度每秒可达两万公里,带正电荷。穿透力不大,能伤害动物的皮肤。α粒子是带正电的高能粒子(He-4原子核),它在穿过介质后迅速失去能量。它们通常由一些重原子(例如:铀,镭)或一些人造核素衰变时产生。α粒子在介质中运行,迅速失去能量,不能穿透很远。但是,在穿入组织(即使是不能深入)也能引起组织的损伤。α粒子通常被人体外层坏死肌肤完全吸收,α粒子释放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然而,它们一旦被吸入或注入,那将是十分危险。α粒子能被一张薄纸阻挡。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α粒子放射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中文名:α粒子或阿尔法粒子
外文名:alpha particle
构成: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
性质:带两个正电荷,穿透力不大
特点:穿过介质后迅速失去能量
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电子全部剥离,也就是He2+,相对原子质量为4,速度为光速的1/10。
β粒子就是电子,也就是e-,质量非常小,速度可达光速9/10。
α粒子
穿透力:γ粒子>β粒子>α粒子
从碳12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应用碳12原子核内α粒子的形状因子和跃迁形状因子,在Glauber散射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共振区内能量为Tπ=150,180 MeV,π-12C的2+(4.43 MeV)和3-(9.64 MeV)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理论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α粒子
实验结果:
1907-1908年间,在卢瑟福指导下盖革也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发现α粒子射入金属箔时散射角与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又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α 粒子偏角很大。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精确地观察大角度α 粒子散射对于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场和结构非常重要,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青年研究生马斯登(Sir Ernest Marsden.1889-?)于1909年3月用镭作放射源,进行α 粒子穿射金属箔(先后用了金箔和铝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粒子。结果发现约有八千分之一的入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平均为90°,其中有的甚至反弹回来,α粒子的这种反常的散射现象,使卢瑟福十分惊讶,虽然他事前对大角度散射做过一些推测。多年以后,在1925年的一次讲演中曾讲到1909年3月这次实验后的心情。他说:“如果将一张金叶放一束α 射线的径迹上,某些射线进入金的原子并被散射,那只是所期望的。但是,一种明显而未料想到的观察是一些快速的α粒子的速度和能量之大,那是一张极其惊人的结果。……正好像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强射在一张纸上,而由于某种其他原因弹头再弹回来一样。”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马斯登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写成论文,交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接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那就说明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的核。通过对电荷,质量和偏转角度等的运算,1911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一个体系。
α粒子
α粒子释放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然而,释放α粒子的物质(镭、铀等等)一旦被吸入或注入,那将是十分危险。它就能直接破坏内脏的细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