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星 编辑
木星(Jupiter)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古人早已认识这颗行星 ,罗马人以主神朱庇特命名这颗行星。古代中国则称木星为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约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从地球看木星,视星等最高可达-2.94等,已经可以在地面照出物体阴影。木星是继月球和金星之后,是夜空平均亮度第三的天体(火星在其轨道的特定点上时能短暂超过木星的亮度)。木星是颗巨行星,质量是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却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但只占十分之一分子数量的氦,却占了总质量的四分之一;它可能有岩石核心和重元素,但没有可以明确界定的固体表面。由于快速地自转,木星的外观呈现扁球体。大气层依纬度成不同的区域带,在彼此的交界处有湍流和风暴作用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大红斑,这是17世纪第一次被望远镜见到后就未曾停歇过的巨大风暴。环绕着木星的还有微弱的行星环和强大的磁层,包括4颗1610年发现的伽利略卫星,截至2023年2月,木星已知有92颗卫星。木卫三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其直径大于行星中的水星。早期飞掠木星的探测器有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各2艘,后来环绕木星探测的伽利略号、朱诺号以及借用木星引力加速飞往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未来仍将有不少探测木星系统的太空任务。
中文名:木星
外文名:Jupiter
别名:岁星
分类:行星,类木行星,气态巨行星
质量:1.8982✕1027 kg(317.8 M⊕)
平均密度:1.326 g/cm³
直径:139822 km(平均直径)
表面温度:-108 ℃(165 K,1巴大气云顶)
逃逸速度:59.5 km/s
反照率:0.503(球面,0.538 几何)
视星等:-2.94 至 -1.66 等
自转周期:9小时55分30秒(赤道略短,两极略长)
半长轴:5.2044 天文单位
离心率:0.0489
公转周期:11.862 年
平近点角:20.020 度
轨道倾角:1.303 度
升交点经度:100.464 度
远日点:5.4588 天文单位
近日点:4.9501 天文单位
平均公转速度:47051 km/h
会合周期:398.88 天
极半径:66854 km
扁率:0.06487±0.00015
表面积:6.1419×10^10km²(地球的122倍)
体积:1.4313×10^15km³(地球的1316倍)
表面重力:24.79 m/s2(2.528 g)
表面气压:20–200 千帕
卫星数量:已知有95 颗
大气成分:氢气、氦气、甲烷、氨、重氢、乙烷、水
卫星发现者:伽利略,甘德等
转轴倾角:3.13°
赤道半径:71492公里
自转速度:12.66km/s
发现&命名
Jupiter,1550年古德·波那提编辑的木刻集
在中、日、韩语系中,基于中国的五行,这颗行星被称为木星。李商隐在《马嵬》中那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的“纪“即为木星的公转周期。中国的道教将它拟人化成为福星。在吠陀占星学中,木星被称为祭主仙人(Brihaspati),是启发灵性的宗教导师,通常称为上师(Guru),字面的意思是"重人"。在突厥神话,木星称为“Erendiz/Erentüz”。
研究
生命可能
在1953年,米勒-尤里实验证明了闪电和存在于原始地球大气中的化合物组合可以形成有机物(包括氨基酸),可以作为生命的基石。这模拟的大气成分为水、甲烷、氨和氢分子;所有的这些物质都在现今的木星大气层中被发现。木星的大气层有强大的垂直空气流动,运载这些化合物进入较低的地区。但在木星的内部有更高的温度,会分解这些化学物,会妨碍类似地球生命的形成。
运动&轨道
公转与自转
旅行者1号接近木星时拍摄的动画
卫星&光环
卫星
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在1610年被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称为伽利略卫星。1892年巴纳德发现了木卫五,其他卫星都是1904年以后用照相方法陆续发现的。旅行者号飞船于1979年发现了木卫十四,1980年又先后发现木卫十五和木卫十六。除四个伽利略卫星外,其余的卫星半径多是几千米到20千米的大石头。木卫三半径为2631千米,是卫星中最大的一颗,直径大于水星。木卫二可能存在液态的海洋。木星的四个伽利略卫星和木卫五的轨道几乎在木星的赤道面上。
伽利略卫星,从左至右为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
木星运动正逐渐地变缓。同样相同的引潮力也改变了卫星的轨道,使它们慢慢地逐渐远离木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由引潮力影响而使轨道共振固定为1:2:4,并共同变化。木卫四也是这其中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数亿年里,木卫四也将被锁定,以木卫三的两倍公转周期,以木卫一的八倍来运行。
木星有众多卫星,2018年已发现79颗,木星的卫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触过的人来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它们大致分为三群:第一,顺行的规则卫星,最靠近木星,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和四颗伽利略卫星共8颗,轨道偏心率都小于0.01。第二,顺行的不规则卫星,离木星稍远的一群,包括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及木卫七等,偏心离为0.11~0.21。第三,逆行的不规则卫星,离木星最远的一群,包括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及木卫九等,偏心率0.17~0.38。
2023年2月3日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在木星周围发现了12颗新卫星,这令总数达到创纪录的92颗。
规则卫星 | |
内侧群 | 内侧的4颗小卫星,直径小于200千米,轨道半径小于200000千米,轨道倾角小于0.5度。 |
伽利略卫星 | 由伽利略和西门·马里乌斯同时期发现的4颗卫星,轨道在400000千米至2000000千米,有一些是太阳系中较大的卫星。 |
不规则卫星 | |
撒米斯图群 | 这是单独一颗卫星的群组,轨道介于伽利略卫星和希马利亚群半途的中间位置。 |
希马利亚群 | 一个紧密的族群,轨道距离在11000000千米至12000000千米。 |
卡普群 | 另一个单一卫星的群,在亚南克群的内缘,以顺行方向绕着木运转。 |
亚南克群 | 逆行卫星群,边界相当模糊,平均距离木星21276000千米,平均轨道倾角为149度。 |
加尔尼群 | 相当明显的逆行卫星群,平均距离木星23404000千米,平均轨道倾角165度。 |
帕西法尔群 | 分散、特征含糊的逆行卫星群,涵盖所有最外层的卫星。 |
行星环
木星环组成示意图
木星光环的形状像个薄圆盘,其厚度约为30千米,宽度约为9400千米,离木星128300千米。光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几乎与木星大气层相接。光环的光谱型为G型,光环也环绕着木星公转,7小时转一圈。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的厚度不超过30千米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千米,宽600千米。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千米,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千米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千米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如果光环要保持形状,它们需被不停地补充。两颗处在光环中公转的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是光环物质来源的最佳候选。木星的两极有极光,这似乎是从木卫一上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沿着木星的引力线进入木星大气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环,光环系统是太阳系巨行星的一个共同特征,主要由黑色碎石块和雪团等物质组成。木星的光环很难观测到它没有土星那么显著壮观,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环约有9400千米宽,但厚度不到30千米,光环绕木星旋转一周需要大约7小时。伽利略号飞行器对木星大气的探测发现木星光环和最外层大气层之间另存在了一个强辐射带,大致相当于电离层辐射带的十倍强。
木星图像" alt="
木星图像"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cf5e0fe9925bc3192caf8de5edf8db1ca1370e5?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木星图像
观测
地面观测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拍摄的木星红外照片
1932年,鲁珀特·沃尔特根据木星的吸收光谱确定木星大气中含有甲烷和氨。1938年,观察到3个长寿的白色鹅蛋形反气旋特征。几十年来,它们是独立存在木星大气层的特征,有时会互相靠近,但永远不会合并。最后,两个在1998年合并,并在2000年吸收了第三个,被称为长圆形BA。在1955年,巴纳德柏克和肯尼斯·佛兰克林侦测到来自木星的22.2MHz的无线电信号爆发。这些爆发与木星的自转周期匹配,也能够用这些资讯来改进自转速率。发现来自木星的无线电爆发有两种形式:长达数秒的长爆发(L爆发)和持续时间短于百分之一秒的短爆发(S爆发)。
科学家发现来自木星的无线电讯号有三种传输的形式:第一、随着木星旋转的十米无线电爆发(波长10米的无线电波),并且受到木卫一与木星磁场交互作用的影响。第二、厘米无线电辐射(波长为厘米的无线电波)于1959年首度由弗兰克·德雷克(Fank Drake)和Hein Hvatum观测到。这个信号起源于木星赤道附近的圆环带状,是由木星磁场中被加速电子引起的回旋辐射。第三、辐射热是由大气中的热产生的。
先驱者号探测
先驱者10号
旅行者号探测
旅行者1号
伽利略号探测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升空,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它旅行了28亿英里,它的终结日期比原来预计的晚了六年。伽利略号绕木星飞行了34圈,获得了有关木星大气层的第一手探测资料,在1995年将一个探测器放到了木星上。它发现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的表面下有咸水海洋,还发现木星卫星上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alt="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b87e950352ac65cd530dd59f6f2b21193138ae7?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伽利略号的首要任务是要对木星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而事实上,伽利略号从1995年进入木星的轨道直到2003年坠毁,它一共在木星工作了8年之久。它环绕木星公转,约两个月公转一周。在木星的不同位置上,得到其磁层的数据。此外它的轨道也是预留作近距观测卫星的, 在1997年12月7日,它开始执行其额外任务,多次近距在木卫一和木卫二上越过,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12月15日,距卫星表面仅180千米。
因为为了节约燃料,所以伽利略号并未灭菌处理,为了避免其与可能存在生命的木卫二接触,伽利略号探测器在2003年年9月21日坠毁于木星,以此结束其近14年的太空探索生涯。这将是美国宇航局自1999年以来首次控制探测器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坠毁。 伽利略号对研究木星的卫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伽利略号到达木星之前,人们一共只发现了16颗木星的卫星。伽利略号到达后又发现了多个卫星,使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63个。
朱诺号探测
朱诺号是NASA新疆界计划前往木星探测的太空船。于2011年8月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预定于2016年7月抵达。探测器将放置在绕极轨道,研究木星的组成、重力场、磁场和磁层和磁极。朱诺号也要搜索和寻找这颗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线索,包括是否有岩石的核心、存在大气层深处的水量、质量的分布、风速可以达到618千米每小时(384英里每小时)的深度。
朱诺号探测器" alt="
朱诺号探测器"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651a7129804a797c2fd78f6?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朱诺号探测器
朱诺号探测器2011年8月5日发射,2013年10月9日利用地球引力弹弓加速飞往木星,在2016年7月5日到达木星轨道,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此后,朱诺号每年大约绕木星运转32圈, 探测木星内部的结构情况;测定木星大气成分;研究木星大气对流情况以及探讨木星磁场起源和磁层。通过它的探测,科学家希望了解木星这颗巨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本体内部结构以及木星卫星等。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木星照片
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2009年木星撞击,痕迹长约8000千米
综述
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体。随着深度的增加,在距离表面至少5000千米深处,液态氢在高压和高温环境下形成。据推测,木星的中心是一个含硅酸盐和铁等物质组成的核区,物质组成与密度呈连续过渡。木星是气态行星(又称类木行星),即以非固体物质为主要组成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赤道直径为142984千米。木星的密度为1.326g/cm³,在气体行星中排行第二,但远低于太阳系中四个类地行星。
质量大小
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它的质量是如此巨大,因此太阳系的质心落在太阳的表面之外,距离太阳中心1.068太阳半径。虽然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非常巨大,但是它的密度很低,所以木星的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木星的半径是太阳半径的十分之一,质量只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所以两者的密度是相似的。“木星质量”(MJ或MJup)通常被作为描述其它天体(特别是系外行星和棕矮星)的质量单位。因此,例如系外行星HD 209458 b的质量是0.69MJup,而仙女座κb的质量是12.8MJup。
理论模型显示如果木星的质量比现今更大,而不是318个地球质量,它将会继续收缩。质量上的些许改变,不会让木星的半径有明显的变化,大约要在500地球质量(1.6MJup)才会有明显的改变。尽管随着质量的增加,内部会因为压力的增加而缩小体积。结果是,木星被认为是一颗几乎达到了行星结构和演化史所能决定的最大半径。随着质量的增加,收缩的过程会继续下去,直到达到可察觉的恒星形成质量,大约是50MJup的高质量棕矮星。
然而,需要75倍的木星质量才能使氢稳定的融合成为一颗恒星。最小的红矮星,半径大约只是木星的30%。尽管如此,木星仍然散发出更多的能量。它接受来自太阳的能量,而内部产生的能量也几乎和接受自太阳的总能量相等。这些额外的热量是由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通过收缩产生的。这个过程造成木星每年缩小约2厘米。当木星形成的时候,它要比当前观测到的要略大一点。
木星图像" alt="
木星图像"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f738bd4b31c8701e68a4ba0277f9e2f0708ffbc?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木星图像
大气层
木星的高层大气是由体积或气体分子百分率约88%~92%的氢和约7%~11%的氦所组成,剩余1%是其他气体。由于氦原子的质量是氢原子的四倍,探讨木星的质量组成时比例会有所改变:大气层中氢和氦分别占了总质量的75%及24%,余的1%为其他气体物质,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气、氨以及硅的化合物。另外木星也含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氢、氖、氧、磷化氢、硫等物质。大气最外层有冷冻的氨的晶体。木星上也透过红外线及紫外线测量发现微量苯和烃的存在。
木星大气层中氢和氦的比例非常接近原始太阳星云的理论组成,然而,木星大气中的惰性气体是太阳的二至三倍,高层大气中的氖只占了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二十,约为太阳比例的十分之一,氦也几乎耗尽,但仍有太阳中氦的比例的80%。这个差距可能是由于元素降水至行星内部所造成。
由光谱学分析而言,土星被认为和木星的组成最为相似,但另外的气体行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相较之下所含氢和氦的比例较低,由于没有太空船实际深入大气层的分析,除了木星之外的行星仍没有重元素数量的精确数据。
云层
木星有着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大气层,跨越的高度超过5000千米。由于木星没有固体的表面,它的大气层基础通常被认为是大气压力等于1MPa(10bar),或十倍于地球表面压力之处。木星的大气层被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增温层和散逸层。不同于地球的大气层,木星没有中气层,没有固体的表面,大气最底层的对流层,平稳地转换进入行星的流体内部。这是温度和压力在氢和氦的临界点之上造成的结果,意味着气体和液体的相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存在。
木星南极视角
木星南极增强色

朱诺号拍摄的木星云系

卡西尼号拍摄的木卫一与木星云层

朱诺号拍摄的木星南半球中高纬度云层
木星的大气组成按分子数量来看,81%是氢,18%是氦,按质量则分别是75%和24%。只有约1%左右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这与太阳系的前身——原始太阳星云的组成相近,但木星中较重元素的比例却比原始太阳星云多数倍。同为气体行星的土星也是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氢和氦就少得多。由于木星有较强的内部能源,致使其赤道与两极温差不大,不超过3℃,因此木星上南北风很小,主要是东西风,最大风速达130~150米/秒。木星大气中充满了稠密活跃的云系。各种颜色的云层像波浪一样在激烈翻腾着。在木星大气中还观测到有闪电和雷暴。由于木星的快速自转,因此能在它的大气中观测到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带纹其中的亮带是向上运动的区域,暗纹则是较低和较暗的云。
模拟的循环动画显示木星逆向旋转的云带运动
木星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可以推测木星大气中的风向是平行于赤道方向,因区域的不同而交互吹着西风及东风,是木星大气的一项明显特征。大气中含有极微的甲烷、乙炔之类的有机成分,而且有打雷现象生成有机物的概率相当大。
大红斑与涡旋
逐渐缩小的木星大红斑(1995/2009/2014)
表层地理
磁场
木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4倍,范围从赤道的4.2高斯(0.42mT)到极区的10至14高斯(1.0~1.4mT),是太阳系最强的磁场(除了太阳黑子)。环绕着行星的是松弱的行星环系统和强大的磁层(木星磁场十分强大,其背对太阳一面的磁场甚至延伸至土星轨道)。这个场被认为是由涡流产生的——旋流运动的导电材料——核心的液态金属氢。在埃欧卫星的火山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形成沿着卫星轨道的气体环。这些气体在磁层内被电离,生成硫和氧的离子。它们与源自木星大气层的氢离子,在木星的赤道平面形成等离子片。这些片状的等离子与行星一起转动,造成进入磁场平面的变形偶极磁场。在等离子片内的电流产生强大的无线电讯号,造成范围在0.6至30MHz的爆发。
木星南北极的极光动态图
木星北极点附近的极光

木星南极极光的红外图像

三个亮点由木卫一到木卫三的磁流量管产生
木星磁层的范围大而且结构复杂,在距离木星140万~700万千米之间的巨大空间都是木星的磁层;而地球的磁层只在距地心5万~7万千米的范围内。木星的五个大卫星(木卫一至木卫五) 都被木星的磁层所覆盖,使之免遭太阳风的袭击。地球周围有条称为范艾伦带的辐射带,木星周围也有这样的辐射带。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背向太阳的一面有3万千米长的北极光。1981年初,当旅行者2号早已离开木星飞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由此看来,木星磁尾至少拖长到了6000万千米以外。
木星的磁气圈分布范围比地球磁气圈的范围大上100多倍,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磁气圈。由于太阳风和磁气圈的作用木星也和地球一样在极区有极光产生,强度约为地球的100倍。
内热
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间释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获得太阳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能量的一半来自于它的内部。木星内部存在热源。有人认为它的热能可能是木星形成时,由引力势能转变而来,被液态氢大规模对流到表面上。 太阳之所以不断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球,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温度已达到了28万K,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及携能粒子的吸积特性来看,木星在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中心压可达到最初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木星和太阳的成分十分相似,但是却没有像太阳那样燃烧起来,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小。木星要成为像太阳那样的恒星,需要将质量增加80倍才行,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只有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7%,才能进行氘聚变反应,发出光和热。
内部结构
木星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由铁和硅组成。 向外是由岩石与氢的混合颗粒物组成,无明确的边界,在向外被一层含有少量氦,主要是氢元素的液态金属氢包覆着。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帕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还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强的射电源之一。
木星内部结构示意图,粉色区域为金属氢
木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由于开尔文-亥姆霍兹机制稳定地朝向核心增加。在压力为10帕的“表面”,温度大约是340K(67℃;152℉)。在氢相变的区域——温度达到临界点——氢成为金属,相变温度是10000K(9700℃;17500℉),压力为200GPa。在核心边界的温度估计为36000K(35700℃;64300℉),同时内部的压力大约是3000~4500GPa。
温度
木星大气层的垂直温度变化与地球大气层相似,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抵达对流层顶部其温度也达到最低值,对流层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在木星,对流层顶大约在可见的云层之上50公里,该处的气压是0.1巴,温度110K;在平流层,当转折至增温层时温度已上升至约200K,高度大约是320公里,压力为1微巴;在增温层,温度继续上升,大约在1,000公里处温度高达1000K,该处的压力大约为1纳巴。
由于大气层的底层界限无法确定,一般将压力为10巴之处,视为对流层的最低处,约位于压力为1巴之下约90公里处,温度大约是340K。在科学文献中,将大气压力为1巴之处作为高度为0的木星“表面”。如同地球一样,大气层的最高处,外逸层的顶端,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密度梯度逐渐降低,直到平稳地转入星际物质之中,这大约是在“表面”上5000公里的高度。
木星的热成层位于压力低于1微巴之处,能展现气辉现象、极区的极光和X射线的辐射。在它的内部还有数层电子和离子数量增高的电离层。热成层是在地球之外最早被发现有三氢正离子的地方,这种离子在强烈的中红外线辐射下生成,并且是热成层致冷的主要机制。
世界纪录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一天时长最短的行星、被最多航天器到访过的外行星、拥有最多特洛伊小行星的行星、太阳系中拥有最活跃火山的天体以及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卫星,木星拥有卫星上最多的陨石坑、最强的磁场、太阳系中最强大的极光、太阳系中最大的反气旋风暴。 (吉尼斯世界纪录)
木星的赤道直径为143 884千米,体积是地球的1000多倍。(行星体积最大吉尼斯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2024年2月15日天黑后,人们用肉眼就可以在西南方高空看到月亮和木星相伴的天文景观,即木星伴月天象。届时木星位于月亮左下方位置,亮度能达到-2.3等。
2024年3月13日至3月15日日落后,一弯蛾眉月位于西方低空,在三天时间内依次经过木星、天王星和昴星团附近。
3月份入夜后,下半月水星见于西方附近低空,25日水星东大距
2024年3月,水星共有3次东大距,3月25日是第一次,也是条件最好的一次。日落时水星在西北方天空,地平高度接近18°,亮度约-0.2等,此时西方的天空很热闹,木星、天王星和正在变亮的庞士-布鲁克斯彗星也在附近。
2024年5月23日,金星合木星现身天宇。本次相合发生在23日17时左右,二者之间的角距离最近时只有11角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