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星卫星 编辑
木星卫星总共有92颗,其中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这四个卫星后被称为伽利略卫星。截至2023年2月,木星的已知卫星增至92颗。木星因此成为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
中文名:木星卫星
外文名:satellites of Jupiter
别名:伽利略卫星(仅卫星一、卫星二、卫星三、卫星四四颗卫星)
分类:卫星
发现者:伽利略等
发现时间:1610年
木星卫星
1979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杰威特和丹尼尔森根据“旅行者” 2号探测结果宣布发现木星的一个新卫星,即木卫十四。
1980年,又有人宣布发现木卫十五和十六,但尚待证实。
木卫一附近之所以有氢云、钠云,是因为原子从卫星的弱引力场中逃逸,飘散到周围空间,但又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场束缚住。原子云就展布在“木星空间”,集中在发源地木卫一附近。至于电离层,则是由太阳紫外线电离木卫一的外层大气中的原子造成的。
1979年3月,“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发现木卫一的表面比较平坦,不像一般天体那样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个空间探测器还在木卫一上发现了至少有六座活火山,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喷发着气体和固体物质,喷出物高度可达450公里。火山活动区的直径有的达200公里,火山喷发的强度比地球上大得多。
此外,木卫一还有一个红色的极冠;当木卫一从木星影锥中钻出来时,有长达15分钟的亮度增强。射电天文学家还观测到木星射电噪暴的强度同木卫一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密切联系。
“旅行者”1号发现木卫二是一个明亮的球体,表面夹杂着一些宽阔的黑色条纹和淡黄色暗区。这表明木卫二被冰覆盖着,冰层底下可能是岩石;黑色条纹可能是它表面的裂缝。“旅行者” 1号在木卫三表面发现了十分明显的山脊和峡谷的标志,这说明木卫三表面存在断层。“旅行者”1号拍摄的照片还表明,木卫四上有一些由同心环围绕的大盆地,地势起伏不大。同心环盆地放射出奇特的亮光,表明木卫四表面有冰层。此外还发现木卫四上的环形山比木卫三的多,说明木卫四的地质年龄比木卫三大。
2018年7月17日,美国研究人员说,他们新发现了12颗木星卫星,使已知木卫总数增加到79颗。新发现的卫星中,有1颗有同其他卫星正面碰撞的风险。
拉普拉斯共振状态
人们认为,外圈的不规则卫星是被捕获的路过的小行星。那时原卫星环的质量仍然足够吸收小行星的动力并使其进入轨道。当中许多被突然的减速撕裂,有的之后被其他卫星撞散,从而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各个族群。
20世纪之前,这些名称并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为“木卫一”、“木卫二”,或“木星的第一颗卫星”等诸如此类的称号。这些名称要到20世纪才被广泛使用,而其余新发现的卫星则仍待命名,并称以其罗马数字编号V(5)至XII(12)。
1892年发现的木卫五,被法国天文学家佛林马利安首度称为阿曼尔提亚,非官方,但很流行。
1970年代,天文文学都直接使用卫星的罗马数字编号。
1975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为木卫五至十三起名,并为日后发现的卫星提供正式的命名程序。规则是:新发现卫星的名称须为神祇朱庇特(宙斯)的爱人和喜欢的人。
2004年,命名规则扩大到以上人物的后代。木卫三十四之后的卫星都以朱庇特或宙斯的女儿命名。
有些小行星和木星卫星有相同的名称:小行星9、小行星38、小行星52、小行星85、小行星113和小行星239。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两颗小行星(小行星1036和小行星204)永久改名以避免冲突。
木星卫星
甘德早在公元前346年发现了木卫三,比伽利略早了将近2000年。
木星卫星
木星卫星
木星卫星互掩互食现象原理图
木星卫星
具体参数
顺序 | 编号 | 名称 | 直径 (公里) | 质量 (×10公斤) | 半长轴 (公里) | 公转周期 (日) | 轨道倾角 (°) | 轨道离心率 | 发现年份 | 发现者 | 卫星群 |
---|---|---|---|---|---|---|---|---|---|---|---|
1 | 木卫十六 | Metis | 60×40×34 | ~3.6 | 127,690 | +7h 4m 29s | 0.06° | 0.00002 | 1979 | 辛诺特 旅行者一号 | 内圈 |
2 | 木卫十五 | Adrastea | 20×16×14 | ~0.2 | 128,690 | +7h 9m 30s | 0.03° | 0.0015 | 1979 | 朱维特 旅行者二号 | 内圈 |
3 | 木卫五 | Amalthea | 250×146×128 | 208 | 181,366 | +11h 57m 23s | 0.374° | 0.0032 | 1892 | 巴纳德 | 内圈 |
4 | 木卫十四 | Thebe | 116×98×84 | ~43 | 221,889 | +16h 11m 17s | 1.076° | 0.0175 | 1979 | 辛诺特 旅行者一号 | 内圈 |
5 | 木卫一 | Io | 3,660.0×3,637.4 ×3,630.6 | 8,900,000 | 421,700 | +1.769137786 | 0.050° | 0.0041 | 1610 | 伽利略 | 伽利略 |
6 | 木卫二 | Europa | 3,121.6 | 4,800,000 | 671,034 | +3.551181041 | 0.471° | 0.0094 | 1610 | 伽利略 | 伽利略 |
7 | 木卫三 | Ganymede | 5,262.4 | 15,000,000 | 1,070,412 | +7.15455296 | 0.204° | 0.0011 | 1610 | 伽利略 | 伽利略 |
8 | 木卫四 | Callisto | 4,820.6 | 11,000,000 | 1,882,709 | +16.6890184 | 0.205° | 0.0074 | 1610 | 伽利略 | 伽利略 |
9 | 木卫十八 | Themisto | 8 | 0.069 | 7,393,216 | +129.87 | 45.762° | 0.2115 | 1975/2000 | 科瓦尔 罗默尔 谢柏德等人 | 忒弥斯托 |
10 | 木卫十三 | Leda | 16 | 0.6 | 11,187,781 | +241.75 | 27.562° | 0.1673 | 1974 | 科瓦尔 | 希马利亚 |
11 | 木卫六 | Himalia | 170 | 670 | 11,451,971 | +250.37 | 30.486° | 0.1513 | 1904 | 勃莱因 | 希马利亚 |
12 | 木卫十 | Lysithea | 36 | 6.3 | 11,740,560 | +259.89 | 27.006° | 0.1322 | 1938 | 尼克尔森 | 希马利亚 |
13 | 木卫七 | Elara | 86 | 87 | 11,778,034 | +261.14 | 29.691° | 0.1948 | 1905 | 勃莱因 | 希马利亚 |
14 | — | S/2000 J 11 | 4 | 0.0090 | 12570424 | +287.93 | 27.584° | 0.2058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希马利亚 |
15 | 木卫四十六 | Carpo | 3 | 0.0045 | 17,144,873 | +458.62 | 56.001° | 0.2735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卡尔波 |
16 | — | S/2003 J 12 | 1 | 0.00015 | 17,739,539 | −482.69 | 142.680° | 0.4449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 |
17 | 木卫三十四 | Euporie | 2 | 0.0015 | 19,088,434 | −538.78 | 144.694° | 0.0960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18 | — | S/2003 J 3 | 2 | 0.0015 | 19,621,780 | −561.52 | 146.363° | 0.2507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19 | — | S/2003 J 18 | 2 | 0.0015 | 19,812,577 | −569.73 | 147.401° | 0.1569 | 2003 | 格莱德曼等人 | 亚南克 |
20 | — | S/2011 J 1 | 1 | ? | 20,155,290 | −582.22 | 162.8° | 0.2963 | 2011 | 谢柏德等人 | ? |
21 | — | S/2010 J 2 | 1 | ? | 20,307,150 | -588.1 | 150.4° | 0.307 | 2010 | Veillet | 亚南克? |
22 | 木卫四十二 | Thelxinoe | 2 | 0.0015 | 20,453,753 | −597.61 | 151.292° | 0.2684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3 | 木卫三十三 | Euanthe | 3 | 0.0045 | 20,464,854 | −598.09 | 143.409° | 0.2000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4 | 木卫四十五 | Helike | 4 | 0.0090 | 20,540,266 | −601.40 | 154.586° | 0.1374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5 | 木卫三十五 | Orthosie | 2 | 0.0015 | 20,567,971 | −602.62 | 142.366° | 0.2433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6 | 木卫二十四 | Iocaste | 5 | 0.019 | 20,722,566 | −609.43 | 147.248° | 0.2874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7 | — | S/2003 J 16 | 2 | 0.0015 | 20,743,779 | −610.36 | 150.769° | 0.3184 | 2003 | 格莱德曼等人 | 亚南克 |
28 | 木卫二十七 | Praxidike | 7 | 0.043 | 20,823,948 | −613.90 | 144.205° | 0.1840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28 | 木卫二十二 | Harpalyke | 4 | 0.012 | 21,063,814 | −624.54 | 147.223° | 0.2440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30 | 木卫四十 | Mneme | 2 | 0.0015 | 21,129,786 | −627.48 | 149.732° | 0.3169 | 2003 | 格莱德曼等人 | 亚南克 |
31 | 木卫三十 | Hermippe | 4 | 0.0090 | 21,182,086 | −629.81 | 151.242° | 0.2290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32 | 木卫二十九 | Thyone | 4 | 0.0090 | 21,405,570 | −639.80 | 147.276° | 0.2525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33 | 木卫十二 | Ananke | 28 | 3.0 | 21,454,952 | −642.02 | 151.564° | 0.3445 | 1951 | 尼克尔森 | 亚南克 |
34 | 木卫五十 | Herse | 2 | 0.0015 | 22,134,306 | −672.75 | 162.490° | 0.2379 | 2003 | 格莱德曼等人 | 加尔尼 |
35 | 木卫三十一 | Aitne | 3 | 0.0045 | 22,285,161 | −679.64 | 165.562° | 0.3927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36 | 木卫三十七 | Kale | 2 | 0.0015 | 22,409,207 | −685.32 | 165.378° | 0.2011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37 | 木卫二十 | Taygete | 5 | 0.016 | 22,438,648 | −686.67 | 164.890° | 0.3678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38 | — | S/2003 J 19 | 2 | 0.0015 | 22,709,061 | −699.12 | 164.727° | 0.1961 | 2003 | 格莱德曼等人 | 加尔尼 |
39 | 木卫二十一 | Chaldene | 4 | 0.0075 | 22,713,444 | −699.33 | 167.070° | 0.2916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40 | — | S/2003 J 15 | 2 | 0.0015 | 22,720,999 | −699.68 | 141.812° | 0.0932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亚南克? |
41 | — | S/2003 J 10 | 2 | 0.0015 | 22,730,813 | −700.13 | 163.813° | 0.3438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42 | — | S/2003 J 23 | 2 | 0.0015 | 22,739,654 | −700.54 | 148.849° | 0.3930 | 2004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43 | 木卫二十五 | Erinome | 3 | 0.0045 | 22,986,266 | −711.96 | 163.737° | 0.2552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44 | 木卫四十一 | Aoede | 4 | 0.0090 | 23,044,175 | −714.66 | 160.482° | 0.6011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45 | 木卫四十四 | Kallichore | 2 | 0.0015 | 23,111,823 | −717.81 | 164.605° | 0.2041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46 | 木卫二十三 | Kalyke | 5 | 0.019 | 23,180,773 | −721.02 | 165.505° | 0.2139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47 | 木卫十一 | Carme | 46 | 13 | 23,197,992 | −721.82 | 165.047° | 0.2342 | 1938 | 尼克尔森 | 加尔尼 |
48 | 木卫十七 | Callirrhoe | 9 | 0.087 | 23,214,986 | −722.62 | 139.849° | 0.2582 | 2000 | 格莱德曼等人 | 帕西法尔 |
49 | 木卫三十二 | Eurydome | 3 | 0.0045 | 23,230,858 | −723.36 | 149.324° | 0.3769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50 | — | S/2011 J 2 | 1 | ? | 23,329,710 | −725.06 | 151.8° | 0.3867 | 2011 | 谢柏德等人 | ? |
51 | 木卫三十八 | Pasithee | 2 | 0.0015 | 23,307,318 | −726.93 | 165.759° | 0.3288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52 | — | S/2010 J 1 | 2 | 23,314,335 | −722.83 | 163.2° | 0.320 | 2010 | Jacobson et al. | 帕西法尔? | |
53 | 木卫四十九 | Kore | 2 | 0.0015 | 23,345,093 | −776.02 | 137.371° | 0.1951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54 | 木卫四十八 | Cyllene | 2 | 0.0015 | 23,396,269 | −731.10 | 140.148° | 0.4115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55 | 木卫四十七 | Eukelade | 4 | 0.0090 | 23,483,694 | −735.20 | 163.996° | 0.2828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56 | — | S/2003 J 4 | 2 | 0.0015 | 23,570,790 | −739.29 | 147.175° | 0.3003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57 | 木卫八 | Pasiphaë | 60 | 30 | 23,609,042 | −741.09 | 141.803° | 0.3743 | 1908 | 格莱德曼等人 | 帕西法尔 |
58 | 木卫三十九 | Hegemone | 3 | 0.0045 | 23,702,511 | −745.50 | 152.506° | 0.4077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59 | 木卫四十三 | Arche | 3 | 0.0045 | 23,717,051 | −746.19 | 164.587° | 0.1492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60 | 木卫二十六 | Isonoe | 4 | 0.0075 | 23,800,647 | −750.13 | 165.127° | 0.1775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61 | — | S/2003 J 9 | 1 | 0.00015 | 23,857,808 | −752.84 | 164.980° | 0.2761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62 | — | S/2003 J 5 | 4 | 0.0090 | 23,973,926 | −758.34 | 165.549° | 0.3070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加尔尼 |
63 | 木卫九 | Sinope | 38 | 7.5 | 24,057,865 | −762.33 | 153.778° | 0.2750 | 1914 | 尼克尔森 | 帕西法尔 |
64 | 木卫三十六 | Sponde | 2 | 0.0015 | 24,252,627 | −771.60 | 154.372° | 0.4431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65 | 木卫二十八 | Autonoe | 4 | 0.0090 | 24,264,445 | −772.17 | 151.058° | 0.3690 | 2002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66 | 木卫十九 | Megaclite | 5 | 0.021 | 24,687,239 | −792.44 | 150.398° | 0.3077 | 2001 | 谢柏德等人 | 帕西法尔 |
67 | — | S/2003 J 2 | 2 | 0.0015 | 30,290,846 | −1077.02 | 153.521° | 0.1882 | 2003 | 谢柏德等人 | ? |
木星卫星
按照行星群分组
木星内部卫星群: 木卫五 | 木卫十四 | 木卫十五 | 木卫十六
伽利略卫星: 木卫一 | 木卫二 | 木卫三 | 木卫四
不属于其它群: 木卫十八
希玛莉亚卫星群: 木卫六 | 木卫七 | 木卫十 | 木卫十三
不属于其它群: 木卫四十六
亚南克卫星群: 木卫十二 | 木卫二十二 | 木卫二十四 | 木卫二十七 | 木卫二十九 | 木卫三十三(核心)| 木卫三十 | 木卫三十四 | 木卫三十五 | 木卫四十 | 木卫四十二 | 木卫四十五
加尔尼卫星群: 木卫十一 | 木卫二十 | 木卫二十一 | 木卫二十三 | 木卫二十五 | 木卫二十六 | 木卫三十一 | 木卫三十七 | 木卫三十八 | 木卫四十三 | 木卫四十四 | 木卫四十七
帕西法尔卫星群: 木卫八 | 木卫九 | 木卫十七 | 木卫十九 | 木卫二十八 | 木卫三十二 | 木卫三十六 | 木卫三十九 | 木卫四十一 | 木卫四十八 | 木卫四十九
他注意观察夜空中令人神往的天体,证实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有卫星的行星,还证明了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使用简单的望远镜,依靠单独研究,伽利略让人们很好地认识了太阳系、星系和浩瀚的宇宙。他制作的望远镜使人们观察到以前难以观察到的太空景象,加深了人们对宇宙的理解。
木星卫星
伽利略运用望远镜先观测月亮。他清晰地看到月亮上高山和山谷凹凸起伏,参差不起的月亮边缘看起来就向锯齿刀切割得一样。他所观察到的月亮并不像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说得那样平滑。但是,实力强大的天主教会、欧洲的大学教师和科学家们都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深信不疑。通过对月亮表面一夜的观察,伽利略再次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伽利略曾经证明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因为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悖,他被从教师职位上解雇。
伽利略观测的下一个目标是最大的行星——木星,他计划花几个月的时间仔细绘制木星运行图。通过望远镜,伽利略观察到人类从未观测到的太空,清晰地观察到木星。令他吃惊的是,他发现几颗卫星正在围绕木星旋转。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的科学家都这样认为),宇宙中只有地球有卫星。在随后的几天里,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它们是地球之外首次发现的卫星。他再次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然而,旧的观念不会很快消逝。1616年,天主教会禁止伽利略教书,严禁他宣扬哥白尼的理论。很多教会的高级头目拒绝使用望远镜观察太空,声称这是魔术师的把戏,卫星只存在于望远镜中。
伽利略对教会的警告不屑一顾,最后被宗教审判所召回罗马,饱受折磨。他被迫收回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还被判处终身监禁。1640年,伽利略去世,去世前他除了说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外,没有说任何别的话。1992年10月——伽利略被误判376年后,罗马教会才为他平反昭雪,承认他的科学发现。
木星卫星
木卫一的表面覆盖著易蒸发的钠盐(可能是通常盐类的晶体)。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的表面除了覆盖著砂砾土壤和冰霜以外﹐也不同程度地覆盖著盐和硫磺。木卫一基本上是岩体结构﹔木卫二的岩体上覆盖著一个水冰构成的壳。根据木卫三和木卫四的密度﹐刘易斯认为这两个卫星中的岩石或硅矿物不超过15%﹐其余大部分由冰冻的水﹑氨和甲烷构成。R.A.布朗1973年宣布他在木卫一的发射谱中观测到钠气体的谱线﹐以后其他观测者也证实了木卫一存在钠气体等构成的大气。这种大气在木卫一周围空间中伸展很悌o远远超过其引力所能束缚的范围。原来﹐木卫一表面覆盖著挥发性钠盐﹐由于阳光加热﹐钠就蒸发出来﹐弥漫在木卫一的运行轨道上﹐构成了一个环状钠云。“先驱者”10号空间探测器还观测到﹐在木卫一轨道上有一个比钠云大得多的氢云﹐在木卫一的向阳面存在一个广大的电离层﹐后者的范围足以同金星和火星的电离层相比。
木卫一
木卫一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是木星已知卫星中第五个发现的,并是其中第三大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最靠近木星,它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大与外层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类似,主要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构成。最近从伽利略号上发回的数据表明,木卫一有一个半径至少为900千米的铁质内核(可能混有含铁硫化物)。
木星卫星一
最近从安放在夏威夷的Mauna Kea的NASA红外线望远镜设备获得的照片看来,木卫一有一次新的巨大的火山爆发。在Ra Patera地区的新情况已被哈博望远镜所看到。来自伽利略号的图片也显示了自旅行者号与其接触后其表面的一些变化。这些观察证明了木卫一的表面实在相当活跃。
木卫一有令人惊异的多种地形:有向下有数千米深的火山口,有炽热的硫湖,有很明显不过的非火山的连绵山脉,流淌着数百千米长的粘稠的液体(硫的某种形式),还有一些火山喷口。硫和其化合物的多种颜色使得木卫一表面的颜色多样化。
木星卫星一
木卫一同样切割木星的磁场线,生成电流。对于引潮力而言由此产生的能量不多,但电流的功率仍有1兆瓦特。它也剥去了一些木卫一的物质,并在木星周围产生强烈的凸起状辐射。在凸出面中脱离的粒子部分地造成了木星的巨大磁层。来自伽利略号的最近数据显示木卫一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就像木卫三一样。
木卫一有稀薄的大气,由二氧化硫与其他气体组成,木卫一上有许多火山。
不像其他伽利略发现的卫星,木卫一几乎没有水。这可能由于在太阳系进化过程的初期,木星太热,使得木卫一附近的可挥发性物质被蒸发,而它又并非过热而把所有水份榨干。
木卫一附近之所以有氢云、钠云,是因为原子从卫星的弱引力场中逃逸,飘散到周围空间,但又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场束缚住。原子云就展布在“木星空间”,集中在发源地木卫一附近。至于电离层,则是由太阳紫外线电离木卫一的外层大气中的原子造成的。
1979年3月,“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发现木卫一的表面比较平坦,不像一般天体那样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个空间探测器还在木卫一上发现了至少有六座活火山,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喷发著气体和固体物质,喷出物高度可达450公里。火山活动区的直径有的达200公里,火山喷发的强度比地球上大得多。
此外,木卫一还有一个红色的极冠;当木卫一从木星影锥中钻出来时,有长达15分钟的亮度增强。射电天文学家还观测到木星射电噪暴的强度同木卫一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密切联系。
木卫二
它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是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并是木星的第四大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为离木星第二近。木卫二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微小一点。
木卫二
但是木卫二的表面不像一个内层太阳系的东西,它极度的光滑:只能看到极少的数百米高的地形。凸出的记号看来只是反照率特性或是一些不大的起伏。木卫二上的环形山很少;只发现三个直径大于5千米的环形山。这表面它有一个年轻又活跃的表面。然而,旅行者号做了一小部分的表面高清晰度地图。木卫二的表面精确年龄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
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这可能是因为木卫二表面的冰以下有一层液态的水,或许有50千米深,由引潮力带来的热量保持液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大量的液态水存在的地方。
木卫二最醒目的外观是遍布全球的一串串十字条纹。较大的一个向外扩散到淡色物质地带,长近20千米。最近的有关它们的起源理论是:它们由一连串火山喷出物或喷泉产生。
最近的哈博望远镜观察揭示出木卫二有一个含氧的稀薄大气(1e-11巴)。太阳系中63个卫星里只知道有4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三,土卫六和海卫一)拥有大气层。不像地球的大气中的氧,木卫二的并不是生物形成的。它最可能是由于太阳光中的电荷粒子撞击木卫二的冰质表面而产生水蒸气,然而分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脱离,留下了氧气。
木卫三
木卫三被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为最大的木星已知卫星,也是第七颗发现的木星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离木星第三近。
木星卫星
在伽利略号接触木卫三之前,普遍认为它与木卫四是一块石质物质外包一个大的水或冰水混合物作为地幔,并有一个冰外壳(这与土卫六和海卫一相似)。来自伽利略号的初步数据提议木卫四有一个独一无
二的组成成份,而木卫三则有三个层结构:一个小型的铁或铁硫化物内核,外面是硅酸盐岩石地幔,最外部是冰质外壳。事实上,木卫三除了一个冰外壳外,与木卫一极相似。
木卫三的表面很粗糙,混有两种地形:非常古老,陨坑遍布的黑暗区,和相对年轻的有着大片凹槽和山脊的较明亮地区。它们的起源很显然不过是因为自然构造的,但详情不很清楚。在这方面,木卫三可能与地球,及金星或火星类似(虽然近期没有地壳活动的证据)。
哈博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三有稀薄的含氧大气的证据,与木卫二上发现的极相似。(这绝对不是有生命的证据)。类似的凹槽与山脊的地形在土卫二,天卫五和天卫一也可见。黑暗区则与木卫四的表面相似。两种地形上都有延伸的环形山,环形山的密集程度反映它已有了30-35亿的年龄,与月球并不多。环形山有时为凹槽所切断,说明凹槽也很古老。相当年轻的环形山通过发出的光线也可被看到。但是它不像月球,陨坑都较平,缺少环状的山相围,中央洼地则通常与月球和水星上的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木卫三的冰外壳较脆弱,使地质流动而缺少起伏的缘故。古老的环形山被逐渐抹去,常被称作“覆画”。
伽利略号飞行器第一次飞经木卫三时发现它有自己的磁场,内含于木星巨磁场中。这可能与地球的生成原因类似:星体内部
木卫四
发现
它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是距木星第八近已知卫星,直径上看为第二大。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距木星最远。
内部结构
木卫四比水星稍许小一些,但只是其质量的三分之一。不像木卫三,木卫四的内部结构近乎没有;它一律由或多或少的40%的冰与60%的岩石或铁组成。这与土卫六和海卫一可能相似。
地形现象
木卫四
较大的一些环形山周围围绕着一串同心环 ,就像裂痕一般,不过经过岁月的苍桑,冰的缓慢运动,已使它平滑了不少。其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作Valhalla,直径4000千米,并是多环盆地,猛烈撞击后产生的典型例子。另一些例子为木卫四的“仙宫”(Asgard),月球表面阴暗部的Orientale和水星上的Caloris盆地。
与木卫三相似,木卫四的古老的环形山已经崩溃。它们缺少月球和水星上所有的高大的环状的连山,放射状射线和中央洼地。来自伽利略号的清晰图片显示,至少在某些地区,小型环形山已消失。这说明一些运动正在进行中,不管其他的是否在衰落过程中。
另一个奇特的地形现象是Gipul Catena,一系列撞击出的环形山在一条直线上排列。这可能由于一个物体在接近木星时受引力而断裂(与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极相似),然后撞向了木卫四引起。
与木卫三不同的是,它有复杂的地形,但木卫四上的地壳运动证据颇少。它的大多数性质与木卫三相同,所以它应有一个与木卫三类似的地理历史。这两颗卫星的不同地理历史是行星科学的重要难题。(这可能与木卫三的轨道与引潮力变化有关)“简单”地看,木卫四是其他复杂星球比较时的理想参考,它也可能可以告诉我们其他伽利略发现的卫星的早期历史的情况。
科学家称火星和木星卫星均可能存在生命
北京时间2008年2月5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可能并不在少数。有科学家认为,仅就太阳系而言,不仅在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生命,而且在其他天体上也有可能存在。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哈伊尔·马罗夫甚至认为,生命活动可能会存在于诸如木星的卫星——欧罗巴这样的天体上。
马罗夫表示:“飞往那些遥远的行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从寻找生命的角度来说,火星并不是唯一一个可供选择的星球。科学家们认为在欧罗巴表面厚厚的冰层下存在着海洋,同时不排除那里有某种生命活动的可能性。”
马罗夫表示,现在人类已拥有飞往遥远行星的技术能力,但是还必须提高现有技术设备的可靠性以有效地保障漫长的星际旅行。
他说:“例如要到达木星就需要探测器经过4年的漫长飞行时间。这样就必须保障各种仪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目前,俄罗斯也在准备着自己的一系列太空探测计划。如果顺利,俄将在2009年向火卫一发射一艘宇宙飞船。
俄拉沃奇金科学生产联合公司总经理康斯坦丁·皮奇哈泽曾宣布,准备在2009年实施“火卫一--土壤”计划。预计探测飞船将自动地降落在火卫一表面执行科研任务。他同时强调表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计划的实施日期可能也会有所变得。现在纸上作业阶段已经结束,具体的试验研究工作即将开始。”
他还宣布,目前拉沃奇金公司正在研制新一代航天器,其中有些还可用来执行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任务。现在这些项目已由图纸设计阶段转入具体的制造工作。
此外,俄航天科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参科维奇也向记者们宣布,俄确已在研制新型载人宇宙飞船。
参科维奇表示:“‘动力’火箭-航天技术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可搭载6名宇航员的新型宇宙飞船--‘三桅帆船’。这种飞船不但可用来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还能在轨道上长时间地运行。”
他宣称,俄新一代的国产空间站也在研制之中,它将在目前的国际空间站使用期限届满时投入运行。
拉沃奇金公司是俄主要的行星际自动探测器和各种地球卫星的设计、制造和试验企业。
在一系列运载装置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之际,俄科学院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所也将就培训航天员适应漫长的太空飞行这一课题开展试验活动。据研究所工作人员、航天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介绍:“俄罗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所已开始进行与漫长太空飞行相关的试验课题。”
木星卫星
木星卫星
其次,我们从地球和木星相距最近时的那个位置开始,数一下半年时间内发生卫星食的数目N',此时l'N等于地球的公转轨道直径(即1个天文单位约3×108公里)。我们由此可计算t'N=N't+l'N/c。通过观测得到延迟时间t'N-N't为17分即约1000秒,由此得到C=300000公里/秒,它十分接近光速的精确值。
1727年布拉德莱发现。因光速有限而引起的另一效应——光行差现象。即所有恒星似乎在作一种共同的周年运动,它显然与地球绕日运动相对应。从粒子的观点来看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如果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则为了观测一个天体,我们必须将望远镜镜头直接对准该天体,相反,如果地球正在向右运动,则望远镜镜头必须b所示那样倾斜一个角度。有关光的传播性质的研究导致了日后狭义相对论的出现。
据台湾“今日新闻”23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公布最新消息称,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木星被发现还有2颗新卫星,这2颗卫星是由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谢柏德在2011年9月观测时发现的。
据介绍,这2颗新卫星的直径只有1到2公里,比月球还小,形状不规则,其中一颗距离木星约2000多公里,公转一圈约582天。另一颗距离木星约2300多公里,公转一圈约725天。
科学家表示,木星的66颗卫星中,有52颗绕木星公转的方向,和木星自转方向相反,而且大多位于较远的外围区域,因此,科学家推断这些卫星是被木星重力捕获的彗星或小行星,不是木星的原生卫星。
据了解,这2颗新卫星将会由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太阳系天体命名委员会来命名,未来也会依照传统命名方式,以最末字母为“e”的希腊天神宙斯(Zeus)等有关神话人物来替新卫星命名,至此累计的木星卫星总数已达66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