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兰·巴特 编辑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逝世于法国法兰西岛,享年64岁。早期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论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 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的第一位学者。
中文名:罗兰·巴特
外文名:Roland Barthes
别名:罗朗·巴特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下诺曼底大区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80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职业: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符号学基础、批评与真实
主要成就:二十世纪法国重要作家
受影响:索绪尔
早年经历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于1915年11月12日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瑟堡。父亲路易·巴特是一位海军军官,在他未满一岁前于北海的一场战斗中死亡。他的母亲安丽耶塔·巴特与他的姑姑与祖母共同抚养他,在法国巴约讷市,他跟着姑姑学习钢琴,是他初次接触文化的经验。9岁时他跟随着母亲迁移到巴黎并且居住在那直到成年,这造成他一生中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巴特在学生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35年到1939年于巴黎大学的学习让他获得了古典希腊文学学位。其后因为肺结核使他经常进出疗养院,亦因健康问题中断了他的学术生涯,但也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被征召入伍。在无法进入法国主要大学进修的状况下,他辗转于各地做法语讲师,其后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也刻意避开这些主要的正规大学任教。
发表文章
罗兰·巴特于受健康所苦的的这些年间,他将大部份的时间用在取得文法与文字学学位上,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同时参与了一个医学预科的研究。
1948年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在法国、罗马尼亚与埃及的研究机构里得到一些短期的职位。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巴黎左派论战,后来将观点整理成第一篇完整的作品《写作的零度》(1953)。
罗兰·巴特
巴特于60年代初期,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开始对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探索,这时期他主要的作品是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型态的论述。他独特的观点引起法国思想家的不满,他们称巴特为新批评,认为对于巴特漠视且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以《批评与真实》与其对抗,控诉旧的、布尔乔亚式那种不重视语言细节的、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
60年代晚期巴特开始建立自己的名声,他到日本和美国旅游,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说。巴特于1967年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作者之死”,主要是受到雅克·德里达逐渐崛起的解构主义所影响,这篇论文变成为他向结构主义思想告别的转折。巴特且持续地在菲利普·索莱尔斯所主编的前卫文学杂志《原样》(Tel Quel)上发表文章,该杂志亦相当赞同由巴特作品所发展出的各类理论。
1970年发表著名的作品《S/Z》,是对巴尔扎克小说作品《萨拉辛》的批判式阅读,被认为是巴特最为质量兼具的作品。整个70年代巴特持续的发展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出文本性与小说中的角色中立性等概念。
逝世
1977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文学与符号学主席。同年他的母亲逝世,对于从小被母亲独自扶养长大的巴特而言是重大的打击,他将过往与摄影相关的论述与理论集结成册为他最后的伟大作品《明室》。本书从他对一张母亲的老照片沉思开始论起,包含了他对摄影媒介对传播的理论论述,以及他对母亲思念的哀悼。
1980年2月25日,在他母亲过世三年之后,当他从密特朗主办的一场宴会离开返家时,于巴黎的街道上被卡车撞伤,一个月后伤重不治,逝世于3月26日,享年64岁。
罗兰·巴特作品
流行体系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2011-7-14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
罗兰·巴特随笔选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随笔选》是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兰·巴特。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显义与晦义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2005-8-1
《显义与晦义》是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兰·巴特。主要讲述了该书是罗兰·巴特的第三部“批评文集”。与他谈论文学的方方面面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四部批评文集不同的是,这第三部是有关各种艺术的论文集。
Le discours amoureux : Séminaire à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1974-1976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2007-10-18
Présentation de l'éditeur "Du milieu de la tempête qui me déracine, me dépossède de mon identité, je veux parfois revenir à l'origine - à mon origi...
符号帝国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1994-2
《符号帝国》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观点写成的一部具有比较文化研究性质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深入的思考。 巴尔特以一个异邦人的身份进入日本...
米什莱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2008-1
这是罗兰·巴尔特的第二部著作,是一本研究法国历史作家米什莱的专著。但是,这本书不谈米什莱的经历和思想发展,也不追求通过历史或心理根源去解释什么,而是力图找出其人全部作品中的结构性主题。巴尔特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完整的米什莱。正如后者以独特的文笔再现了历史一样,巴尔特也以独特的结构主义方法重建了一个...
神话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1999-5
本书采用逐月写作的方式,各篇文章间自然就不刻意地表现任何规律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自我坚持与重复的努力罢了。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他的《写作的零度》、《神话学》、《恋人絮语》、《符号学原理》...
写作的零度
作者名称 罗兰·巴特
作品时间2008-1
《写作的零度》(罗兰·巴尔特文集)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写作的零度》相当于一份早期结构主义文学宣言,针对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提出了摆脱激进文学倾向的中性文学观,对法国存在主义和左翼文学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显著影响了其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新文学批评论文集》包含了作者对若干法国文学经典作...
查看更多书籍
罗兰·巴特
他是一个喜欢两边奔跑的人,他会一面推崇新小说,一面却将大量的热情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学作品;会一面做着结构的工作,一面却已经在拆砖挖土解构着自己的理论。他那狡黠的智慧使他相信世界并不存在所谓完美和无懈可击这样一些蠢话,也使他相信那些浪漫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只不过是一些瞎了眼的家伙在那盲人摸象。而浪漫本身就是发狂失性的表征,否则不会说恋人都很愚蠢。巴特对那些所谓缠绵悱恻,神秘痴狂,喃喃自语的恋人情话来了个“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有了这本《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他貌似体贴的将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成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他用一种开放式,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巴特精巧的勾勒恋爱状态的每一个场景,然而却并把他们有序的编排。所谓相遇,一见钟情,交谈倾诉,挫折误解,等待,依恋等等,诸种状态本身就毫无先后顺序可言,它们有时交替进行,有时同时发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恋人心绪哪里有什么逻辑可言?因此巴特只能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勾勒分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巴特的分析是建立在恋人这一方,而以恋人爱上的对象为情偶之上的主体性分析。他用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所显示的心态做例,细致入微的分析每一种状态下的矛盾和潜台词。
比如在墨镜一条下他谈到恋人在情偶面前遮遮掩掩的心态。他说:掩盖。一个让人斟酌的情境:恋人举棋不定。她并不是在犹豫是否要向她所钟情的对象表白爱情(这位恋人素来含蓄),而是在斟酌她究竟应将自己的痴情掩盖几分:要暴露多少自己的情欲,痛苦。总而言之,自己极度的感情。他将此种状态称之为双重的自由,一方面恋人要为对方作想,因为爱他。所以不能倾诉太多以免引起对方厌烦。另一方面这种考虑又是以牺牲自己真实感情为代价,明明是内心的风暴,却因为害怕对方厌烦而不得不掩饰。因此只能闪烁其辞,只能戴着假面前进,通过掩饰来解决一个悖论——-我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瞒着什么。而达到此种目的的方式就是必须在有限的言语中透露无限的内容,巴特对恋人语言的丰富性的分析由此展开。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其实仔细捉摸巴特的思考方式,也还是不难觉察出巴特是借否定语言的终极意义来否定神,权威和理性。他对恋人情话的分析,也见得出他对主体性高扬的浪漫主义的鄙视。这一鄙视也许只是他个人的偏见,然而我们却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支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罗兰·巴特
从对法国史学家en:jules michelet作品的批判阅读中,巴特持续发展他的观点,并且将其运用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他解释米什莱对历史与社会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但是透过对于他的作品的研读,个人不应该学习他的观点,而是保持着批判的距离,从他的错误中学习。了解他的思想如何、为什么有缺陷将能更了解他的历史分期胜过他的观察。
同样的,巴特认为前卫书写在作品与读者间刻意保持距离的态度应当受到称赞。前卫作家透过这种明显刻意而不宣称的方式,确保读者保持客观的观点阅读他们的作品。从这角度来看,巴特相信艺术应是批判的,并且询问着这世界,而不是寻找并解释这世界,就如米什莱所为。
符号学和神话研究
由神话巴特表示思想意识(意识形态):哪个以积极提升价值和耸立组在社会内的兴趣,保护流行的权力的架构的许多想法和惯例。( 意识形态可了解为 概念及实践去提升社会上统治群的价值及利益,保卫现行的权力结构)。
罗兰·巴特作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