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铎王朝 编辑
都铎王朝(dū duó wáng cháo)(英语: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中文名:都铎王朝
外文名:Tudor dynasty
所属洲:欧洲
首都:伦敦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
开国
参见词条:亨利七世 |
都铎家族的母系祖先是约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是14世纪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儿子亲王兰开夏公爵和情妇凯瑟琳·斯温福(Katherine Swynford)的私生子。约翰·博福特的孙女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嫁给了里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铎。艾德蒙德·都铎是英王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亨利六世被爱德华四世杀害以后,都铎家族也被流亡至法国。
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亨利七世为长子亚瑟聘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尔后长子亚瑟早逝,为继续保有与西班牙之间以联姻方式获得的友好关系,亨利七世说服凯瑟琳留下,并将其嫁给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内奖励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称。
后世
参见词条: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简·格雷、玛丽一世 |
英王亨利八世
强盛
参见词条:伊丽莎白一世 |
伊丽莎白一世
终结
伊丽莎白一世从未结婚,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她的死结束了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的政治体制又影响着都铎时期的宗教、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主要表现于在政治机构和司法方面,在中央政府中,新成立的枢密院取代了受制于贵族谘议会;在地方政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职权被扩大了;在郡以下,权力集中于小型教区会议手中;在司法体制上建立一系列特权法庭等。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臻于极盛。英国都铎王权虽然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性,但这个时候都铎王朝君主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方面特别是议会法律的制约。因此它不同于绝对的君主专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原始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也繁荣发展。都铎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表现、及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经历了都铎王朝之后,英国的中世纪色彩日渐淡薄。英国已经完全走出了旧时代,向着现代民族国家大踏步地前进。
在火炮技术、战术组织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中世纪的战争形式开始转变为近代战争的形式。当时突出表现为常备军和雇佣军的出现和建立,封建的军队不再存在了,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的雇佣兵编成,因为封建制度的瓦解使得雇佣兵获得了谁出钱就为谁服务的自由。常备军和雇佣军取代封建军队对国家财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变革后的军队逐渐需要越来越大的费用,原来在平时、在战时都无须君主支出任何费用的社会兵力,随战争与着社会进步的过程,在战时要君主出钱,在平时亦非君主出钱维持不可。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直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战争对英国都铎王朝君权的强化主要是通过影响财政来实现的。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对英国君权从羸弱走向强大产生了积极影响。都铎时期以前,全国性财政机制尚未建立。战争开支的增加为都铎王朝君权的强化提供了契机。为了解决因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都铎王朝的君主把目光投向了议会和教会,一是通过议会征税,二是没收修道院财产。从对君权的影响来看,前者使君主有限地加强了对议会的控制,后者的结果则是使英国教会失去了经济基础,都铎君主彻底地掌控了英国教会,政治上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增强了在世俗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权威。
都铎王朝的君主凭借其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中的绝对权力,以战争为借口向议会提出的征税数额往往比战争实际开支要大,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君主在战争财政中的收益。都铎王朝君主在以战争为借口向国民征税的过程中得到了商人和新贵族的支持,他们希望税款在一个合理的数额内征收。商人支持税收根本上是因为在战争中强大起来的国家能够为他们进行海外贸易提供后盾。没有强大海军的支持,英国的商人就很难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议会批准征税的程序繁琐,周期长,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战争状态下的军费需求。特别是到了16世纪30年代,都铎王朝遇到严重的财政困难,都铎政府急需新的财源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在由战争引起的财政危机中,亨利八世把教会的财产收归己有,为都铎王室带来了巨额财富。
城乡经济
首先,都铎王朝时期人口增长的趋势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其次,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城市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动力与阻力。动力是英国政府采取了扶植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阻力则来自封建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行会制度。
最后,都铎时期旧城市的衰落和新城市的兴起是一次财富转移的过程。城市资本和劳动力向农村的流动使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最终确立,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英国的成长,对封建的农本经济形成最猛烈的冲击。城乡一体化是前工业时代英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最大特征,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的城市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在工商业中的瓦解,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使英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重商主义政策
都铎王朝虽然历时不长,但是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代,因而其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极具时代特色,特别是它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
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在都铎王朝以前,英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附庸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纺织业作为英国的支柱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远远落后于佛兰德尔、尼德兰、佛罗伦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商主义者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比如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认为:从外国输入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输入本国能够制造的商品则害处更大,他反对输出英国羊毛和输入外国羊毛制成品。重商主义者还认为,“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因此,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
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就是迅速发展工商业,为此,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首先,都铎王朝扶植、鼓励发展呢绒制造业,以出口呢绒换取货币。都铎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
其次,大力发展海外商业,鼓励发展造船业。15世纪以前,英国建造的船只很少有百吨以上的。亨利七世为了扩大远洋贸易,奖励船主建造大船,规定凡是建造出百吨以上的新船者,每吨奖给五先令的津贴。这一规定刺激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到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海军终于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纺织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带动下,各种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殖民掠杀、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圈地运动又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抛向工业市场,所有这些都使英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的、技术的、劳动力的前提。可以说,都铎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义政策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从15世纪的最后30年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还有经营方式和耕作方法的变革,这就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密切相关。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那么揭开这一序幕的便是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一,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引发圈地运动的主要原动力。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毛纺织业的突飞猛进,因此,对羊毛的需求量激增,这就造成了羊毛价格节节上扬,养羊业则成为一本万利的事业。贵族和乡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便掀起了全国性的圈地养羊运动。许多被农民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被圈了起来,许多在封建掩护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围了起来,变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场。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发端,也是英国封建农奴制瓦解的滥觞。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国中世纪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铎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宗旨就是积累财富,而掠夺教产就是其积累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曾先后颁布了两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闭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均收归国有。这些被没收来的土地除一部分赏赐给宠臣以外,绝大部分被卖给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环。
第三,重商主义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贵族的领地所有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在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一方面是高度繁荣的商品货币的引诱,使得封建贵族不惜重金购买供享乐用的昂贵商品;另一方面是“价格革命”所造成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贵族实际收入下降。他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陷于破产的境地。到16世纪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显赫一时的38家贵族中,其直接继承人有22家负债累累。一些贵族不得不采取先质押而后变卖土地的办法来还债。这样一来,贵族庄园的数量不断减少,封建贵族领地所有制的急剧没落。重商主义政策还使土地日趋商品化,土地自由买卖与转让具有广泛性,不仅王室不断地公开出售土地,而且土地还进了商品交易所,成为投机商倒买倒卖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大都落到了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手中。那些获得土地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生产新的原料作物,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一道,推动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
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而对外贸易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从狭小的海岛移往遥远的海外,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畴,以海外市场作导向,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本国经济走向世界,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英国对外开拓市场是全方位的:
向西,它开拓了美洲市场。在纽芬兰岛建立了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渔业区,在弗吉尼亚建立垦殖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然后,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的范围,逐步侵占北美辽阔的土地,把这里发展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商业贸易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中亚市场。并为英国商人谋取了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经玛丽女王批准,英国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英国商人又创办了“东方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迫使长期垄断该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分权让利。
向南,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伊丽莎白女王上台以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和扩大了。1585年,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几内亚公司”。这些地区垄断性的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乃至贩运黑奴。
向东,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都铎王朝早期,英国曾与地中海地区有过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于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期限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该公司秘密投资4万英镑,占了该公司全部资产的一半。英国通过“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英国的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到17世纪,英国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农本经济的闭塞状态,将英国经济纳入了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尽管他们是以暴力掠夺的方式进行贸易,但是他们所开辟的广阔市场以及所获得的大量廉价的原料和金银财富,为英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来自海外的金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变成资本,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使英国经济迅速壮大,成为世界首富。
法国
在都铎王朝时代,亨利七世力主和平,亨利八世则多次征伐法国,并时而与西班牙合作。玛丽女王唯西班牙之命是从,坚持对法作战。伊丽莎白女王基本上选择了对法和解的政策,英国与西班牙却冲突严重。从威廉征服起,英王在法国拥有众多领地是双方纠纷的重要根源之一。
西班牙
英国与西班牙的冲突来得较晚,却很激烈,特别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表现得最明显,但是,英西亦时而合作,主要是共同打击法国势力,维持欧洲的均势。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亨利七世次子。
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亨利八世的小儿子。
简·格雷郡主,亨利七世外孙女的女儿。(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国女王)
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爱德华六世同父异母的姐姐。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玛丽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