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地理学 编辑
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综合揭示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地理学历来有专题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法,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区域性研究特点的体现。它所研究的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和可度量的实体,各要素有内在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在地理学发展进程小,区域地理曾是最古老的核心部门。古希腊的地方地理学,以后称地志学)及更细致的小地区地理学(topography)是早期区域地理学的别称,实质上是描述地理学中的地志学。区域地理学形成科学理论和体系还是晚至近代地理学发展时期,洪堡和李特尔认为地理学是。论述在地球空间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区域研究”。李特尔着眼于极为广大的地区,他所描述的相互联系在当时不能用直接观察来解释;洪堡侧重于可用观察来加以验证的小区域研究。李希霍芬(F.Richthofon)将地理学定义为区域科学,他的观点和学术活动使区域地理重新受到重视。赫特纳发挥了李希霍芬的思想,认为地理学的主题是地理区域间的相互差异研究,“作为地球表面区域的地理学”要在空间排列这个观点下从总体去认识地球上区域这一复杂实体,并延伸到自然与人文领域。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的区域地理学著作,均按李希霍芬和赫特纳的6个部门(地、水、气、植物、动物、人)单独地进行研究,相互联系甚少。
中文名:区域地理学
外文名:regional geography
中国区域地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含陆地、岛屿、海洋、领空)为对象,研究其位置在全球环境中的区位,阐明全球地理分异规律下的中国地理分异规律、全部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环境特征,各类自然资源构成及综合资源的区域分布,人口、民族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寻求人—地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规律。
区域地理学
区域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人地关系,探讨区域中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形式和结构。
区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生产布局和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等。
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研究。
历史久远
区域地理学的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早期的区域地理学以区域描述为主,许多地理著作都可被认为是区域地理著作。中国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分别记述了山川、湖泊、土壤等自然地理内容,同时也记述了田赋、贡品、水路运输线、民族等人文现象。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年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演变,并以行政区为纲,记载山川、水泽等自然现象和水利、户口、聚落、物产、关塞、名胜等人文现象。中国历代编修的方志以及全国性总志多带有区域地理特点,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述了当时全国政区沿革、范围、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情况,并附有地图(见李吉甫),其形式已接近近代的区域地理著作。中国古代有关域外的区域地理著作有晋代的《法显传》(见法显)、唐代的《大唐西域记》(见玄奘)、元代的《西游录》和明代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见郑和)等。西方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区域地理的著作,如古罗马时期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对当时的已知世界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中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是关于东方的区域地理著作。
近代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德国的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贡献。洪堡在1799~1804年对拉丁美洲进行考察旅行后,写了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1808~1827),这是关于拉丁美洲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洪堡创用了比较方法,综合研究区域地理特征。李特尔在其名著《地学通论》中提出了他的区域概念和不同等级单位,强调人地关系的一致性或统一性,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多样性中有一致性,由此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部门地理学(也称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洪堡和李特尔都重视对区域的研究,但前者将重点放在部门自然地理学,而后者则偏重区域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发生学科分化,但区域地理学一直受到许多地理学家的重视。以P.维达尔-白兰士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家从事区域地理学研究,出版了《世界地理》等著作。德国A.赫特纳进行区域分异研究,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相互结合,其观点得到美国R.哈特向的赞同。哈特向在他的著作《地理学的性质》(1939)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1959)中,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在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的区域地理著作,涉及全球绝大部分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分化,以及数量分析等新方法广泛地应用,部门地理学迅速发展,区域地理学研究面太广,日益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强调区域特性和分异,妨碍对规律的探索,加之传统的归纳法往往使不少区域地理著作成为形态特征的描述,只追求区域的独特性而不深究区域综合和地表现象的空间联系,因此,区域地理学发展缓慢。
20世纪
中国地理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对中国许多地区进行区域地理考察,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从50年代开始,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区域地理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一定的成就,包括组织了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进行了各种区划和区域规划,发表了大量的区域地理研究论文和著作。7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突出、生产力的国际化、国际经济联系和劳动分工的加强,使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加深,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也为区域地理学提出新的任务。区域地理学在改进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引入了数量分析、计算机技术、遥感和系统论等新方法,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现代区域地理学在进行必要的地理描述的同时,加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加重视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结构和演变规律,并把区域综合性的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
古希腊时期
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1970年代
区域地理学
地理志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人地关系研究
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
景观研究
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区域地理调查
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专题性研究
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区域综合研究
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