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奴役之路 编辑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创作的经济学著作,1944年3月在英国首次出版,同年9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出版。
该书论证到,国家计划经济制度建设的福利国家并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是向专制、奴役人民的方向迈进。他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认为市场和其他主观设计的制度具有“自发秩序”的功能,自由市场能够促进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则可能导致人治的问题。
该书在受到左派政治阵营唾弃的同时,于20世纪80年代启发英国政府重返市场经济执政思路。 该书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出版,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之一。
作品名称:通往奴役之路
外文名:The Road to Serfdom
作品别名:奴役之途
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类别:经济学
首版时间:1944年
字数:228000
《通往奴役之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英文名 | 中文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
1. The Abandoned Road | 被放弃的道路 | 9. Security and Freedom | 安全和自由 |
2. The Great Utopia | 乌托邦 | 10. Why the Worst Get on Top | 为何邪恶崛起 |
3.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11. The End of Truth | 真理的终结 |
4. The "Inevitability" of Planning | 计划的必然结果 | 12. The Socialist Roots of Naziism | 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基 |
5. Planning and Democracy | 计划和民主 | 13. The Totalitarians in Our Midst | 极权者就在我们之中 |
6. Planning and the Rule of Law | 计划和法治 | 14.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Ideal Ends | 物质条件和理想目标 |
7. Economic Control and Totalitarianism | 经济控制和极权主义 | 15. The Prospect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 国际秩序的前景 |
8. Who, Whom? | 哪些人? | 16. Conclusion | 总结 |
在伦敦经济学院执教之初,哈耶克就逐步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开始了力挽全球狂澜的历史大业。他全面而深入地批判了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主编了《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1935年),出版了《自由与经济系统》(1939年),指出了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性,阐述了计划经济对个人自由的危害。哈耶克在英国剑桥的那段撰写时光,正是二战的相持阶段,要连续性地集中精力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常常被空袭的警报打断。不过,剑桥仍然可算是自由而安全的避风港。然而,身处剑桥的哈耶克却一点也未减少自己对当时世事的绝望感,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正风靡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以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认为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虽然哈耶克已在1938年加入了英国籍,但他仍然感到有日益增长的孤独感。早在二次大战爆发前夕,这些知识分子就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德国和俄国的极权主义的渊源,他们争辩说: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事实上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超级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反动。对于这种思想脉络上的严重误导,哈耶克十分厌烦。于是他在《当代评论》杂志1938年4月号发表《自由与经济体系》一文予以驳斥与抨击,而后来《通往奴役之路》的核心论点其实首先就是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二战期间,读过此文的吉第昂斯教授邀请他把该文扩充成一本书,以便收入吉第昂斯教授编辑的公共政策小丛书之中。哈耶克称,鉴于他的一些卓越的英国同事们当时都忙于或忧心于战争而无暇他顾,他才终于勉强地答应了下来,开始着手扩展上述论文,并于1944年最终完成了《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这本书其实写得相当匆忙,因为当时为了躲避空袭,伦敦经济学院不得不迁往剑桥。
哈耶克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科学技术远没有发达到使中央计划部门可以估计各种产品或劳务对于不同社会成员在各个时刻和场合下的“效用”之前,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产品将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官员得不到足够的“激励”去获取每一个公民对各种消费品的“评价”。而在生产受到中央计划控制的体制中,如哈耶克在书中指出的,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这就是兰格的“计算机社会主义”理论没有提供答案的所谓“激励问题”和“信息问题”。哈耶克认为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只有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才能够解决激励与信息问题。哈耶克把“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加以区分,他所说的个人主义对“有效率的生产”和“有效率的消费”而言仅仅是指社会尊重个人独立作出消费和生产决策的权利,并实行相应于此种权利的经济制度。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哈耶克转引墨索里尼的一段话作为第四章的题语:“是我们首先宣告,文明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就越要限制个人的自由”。而对哈耶克来说,问题的核心是,由谁来限制公众的自由?限制哪些方面的自由?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计划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只能通过那些管理政府和计划的人来实现。但是这样一来,事情就绝不会仅仅限于“计划者”对每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控制。哈耶克在第七章里写道:“不论是谁,一旦掌握了全部经济活动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我们生存的命脉,从而就有力量决定……我们所追求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以及替我们安排这些价值的优先顺序,进而让我们相信我们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而生活和奋斗。”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在第十一章里,哈耶克进一步论述说:“那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原动力,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并不在于每个社会成员是否有能力思考和写作,而在于每一种观点或判断是否可以被人们批评。只要不同意见不受压制,总会有人站出来怀疑和探究那些支配着同时代人思想的观点,并以新的观点投入到辩论和宣传中,去经受考验。”哈耶克认为这种知识积累过程和思想发展过程是不可能被“计划”或“组织”出来的。“认为人类心灵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它自己的发展,这种观点是混乱的……当我们试图控制它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在为它套上枷锁,并迟早会引致思维的呆滞与推理能力的衰退。”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着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
哈耶克认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
1944年9月18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首度出版发行了2000本《通往奴役之路》,9月24日该书就成了《纽约时报》书评版头条评论的对象,9月28日出版社又进行了第二批、第三批印刷,三次共发行约1万7千本。 到1945年四五月间,《通往奴役之路》成为美国的一本畅销书。5月20日那一周,该书在芝加哥的销量排在第二,在克利夫兰和底特律排在第三。6月24日那一周,它在芝加哥和圣路易城名列第一,在底特律名列第二。
《通往奴役之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低谷时,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作品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国外,几乎被译成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文字广为流行。
该书的两名粉丝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都把哈耶克的经济学原则融入了各自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经济方案中。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我来看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在道德上和哲学上我都不由自主的同意了书中几乎所有论点:不只是同意之,而是深深的被其说服。”
中文译本 |
---|
《奴役之途》,燕燮焱 译,(香港)火炬编译社,1956 |
《到奴役之路》,殷海光 译,《殷海光全集》卷6,(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0 |
《通向奴役的道路》,滕维藻 朱宗风 译,商务印书馆,1962 |
《到奴役之路》,张尚德 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5(3版) |
《通往奴役之路》, 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