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朗克·维尔切克 编辑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1951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弗朗克·维尔切克于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维尔切克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中文名:弗朗克·维尔切克
外文名:Frank Wilczek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1951年5月15日
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展开
- 主要成就
-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收起
弗朗克·维尔切克近照
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 ;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弗朗克·维尔切克发表演讲
学术论著
据2022年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已经发表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数接近10万,H指数为132。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2019年 | 《美丽之问:宇宙万物的大设计》中译本 |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人才培养
讲座讲学
弗朗克·维尔切克与学生在一起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2年 | 麦克阿瑟奖 | 麦克阿瑟基金会 |
1986年 | 美国物理学会樱井奖 | 美国物理学会 |
1990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1993年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1994年 | 狄拉克奖章 |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
2000年 | 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 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 |
2002年 | 洛仑兹奖章 | 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 |
2003年 | 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学奖 | 欧洲物理学会 |
2003年 | 美国物理学会利林菲尔德奖 | 美国物理学会 |
2004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贝尔基金会 |
2005年 | 费萨尔国王国家科学奖 | |
2013年 | 奥斯卡·克莱因奖章 | |
2017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瑞典皇家科学院 |
2021年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2021年9月 | 白玉兰纪念奖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22年 | 邓普顿奖(Templeton Prize) |
担任职务 |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特聘教授 |
斯德哥尔摩大学特聘教授 |
家世背景
弗朗克·维尔切克近照
婚姻家庭
1973年,弗朗克·维尔切克与贝茜·迪瓦恩(Betsy Devine)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阿米蒂(Amity)和米拉(Mira)。
弗朗克·维尔切克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他(弗朗克·维尔切克)是学术巨擘,不断探索边界,在多个研究领域均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推动中外科研人员高水平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为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李政道研究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