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光生 编辑
丁光生(1921年7月-2022年10月6日),男,安徽阜阳人。丁光生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研发了首个被美国仿制的中国新药。在花甲之年创办了《中国药理学报》,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生前系《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主编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中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10月6日21时48分,丁光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的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中文名:丁光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阜阳
出生日期:1921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2022年10月6日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
出生地:北京市
任职经历
1921年7月23日 生于北京。
1938—1944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士学位。
1944—1945年 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医院助理住院医师。
1945—1947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兼研究生,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7—1950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药理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助理住院医师。
1948—1949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住院医师。
1949—1951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博士后研究员。
1951—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4一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0— 创办并主编《中国药理学报》。
1982— 创办并主编《新药与临床》、任上海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1984 任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
1985—1989年 任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理事长。
1987—1991年 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副理事长。1991年起任名誉理事长。
1988— 任第一军医大学名誉教授亚洲临床药理学家联合会第一副主席。
求学经历
临床麻醉学
1945年夏,丁光生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新设立的生化研究部为研究生。郑集和郭祖超老师诲人不倦与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丁光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身受益。郑集主任聘请剑桥大学的王应睐博士归国任教,丁光生成为王应睐回国后带出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1946年春,丁光生随校回南京,通过全国统一公费留学考试,到美国学习临床麻醉学。1947年8月,丁光生进入芝加哥大学。一方面在外科任临床医师,一方面在药理系作研究生,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和药理学博士 鉴于中国过去没有临床麻醉学家,当时的教育部于1946年招考公费留学生时特设临床麻醉学三名。结果丁光生与吴珏、艾世勋一同被录取。他们堪称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丁光生
所获荣誉
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7年获生化硕士。
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任临订麻酸医师四年,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1949年入选美国Sigma Xi学会。
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药理学博士,是中国第一代临床药理学家。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台湾《金头脑新产品奖》等。1980年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至今,
1982年又创办《新药与临床》并任主编迄今。这两个期刊到1997年双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81年入选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还曾兼任国内10种级境外9种期刊顾问或编委,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品审订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美国堪萨斯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过论文百余篇。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等及国外十多本《世界名人录》。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上海分社宣传部副部长。
1979年以后多次出国开会与讲学。三次被选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代表。
198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全国侨联《爱国奉南奖》和《先进个人》
1995年获上海市《侨界十杰》的荣誉。
1997年11月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韬奋出版奖》。
2019年,丁光生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人物逝世
2022年10月6日21时48分,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光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的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丁光生还兼管医院的氧疗。有一位病人曾在Los Akamos实验室(制造原子弹)工作,多次突发呼吸窘迫,丁光生给予氧疗抢救成功。数月后死亡,经检测发现病人肺中含铍(Be)5微克。病人和医护人员都敬爱丁光生。有一位病人在手术台上呼吸已经停止,经丁光生紧急抢救,病人起死回生。经丁光生治疗的病人有的握着他的手不放,有的邀他去家作客,还有的与他热情通信。有一位病人到50年代病故后,其家属还写信到中国表示感谢与怀念。这些都说明丁光生具备医师的高贵品质。丁光生同时在芝加哥大学药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6月16日,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普鲁卡因的代谢与毒性》。他既作动物实验,又作临床医师,理论联系实践,这在当时留美的中国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丁光生是美国麻醉学家学会及国际麻醉研究会的会员,1949年,被美国Sigma Xi学会选为会员。
中国科学院会议
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
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中,他筛选过几百种合成药,找到巯锑钠(Sb—58),肌肉注射治疗人和耕牛的血吸虫病。他发现非锑剂敌百虫口服有疗效后,曾在农村推广应用,治疗过上万名血吸虫病人。他深入研究锑剂在体内的代谢,推动了锑剂的药理及毒理研究。他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研制成功新解毒药二疏基丁二酸,该药驱排重金属(包括铅、汞、砷、锑、核分裂产物等)的效能超过世界上已知的解毒药(如英国的BAL与苏联的Unithiok),而且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氏病)已达数百人。1977年起二巯基丁二酸钠已经载入《中国药典》现在西方国家也承认这是重金属中毒时的首选治疗药,199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该药在美仿制和使用。该药又荣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台湾发明人协会金头脑新产品奖。
他是上海市卫生局新药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在40年内,培养了大批药理科研干部。他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仍在带博士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丁光生对办刊要求简明扼要。1987年9月,他应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之邀题词:“办学报贵在刊风,既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中国药理学报》已被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列为中国10种核心期刊之一。美国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现刊目次/生命科学)收录中国的期刊仅两种:即《中国药理学报》和《中国科学》。1990年7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专家委员会把《中国药理学报》评为第一类重点支持的期刊。丁光生认为编辑是一门学问。他积极倡导建立一门新学科编辑学。1983年在他参与下,成立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筹备委员会,1987年正式建立,丁光生被推选为副理事长。他还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一editokogy(编辑学),博得中国外的认可与好评。1989年创刊的《编辑学报(ActaEdi-tokogica)》就是采用此词,丁光生任该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
2 丁光生。不同来源之糖类对于维生素B1代谢之影响(生化硕士论文)。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1947。
3 沈美玲,张惠民,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VII。微量锑的比色测定法。生理学报,1957,21:127。
4 梁猷毅,沈美玲,陈恩鸿,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二巯基丁二酸钠对吐酒石分布、排泄及疗效的影响。生理学报,1957,21:235。
5 梁猷毅,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VI。sb—58的实验治疗和毒性。生理学报,1959,23:158。
6 李晓玉,孙祺薰,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VI1。吐酒石对麻醉狗心脏血流动力的作用。生理学报,1959,23:166。
7 丁光生。降低血压药物的药理研究。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上卷,1959:208。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