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音乐 编辑
中国音乐特指中国器乐与中国声乐,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中文名:中国音乐
外文名:Music of China
文献记载: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
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学院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的殿堂”
简称:华乐、国乐
骨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根据史载,伏羲、神农作琴瑟。神农之去伏羲远矣,伏羲作琴瑟,大抵出于草创,未能完善,传至神农时,神农又加于研究,于是琴瑟之制,始渐如后世之制。后世溯其原始,独称伏羲不可也,独称神农亦不可也,则两记之。草创与改良之人,均称曰“作”焉。又有冷伦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乐谱,大容作乐,黄帝制笙竽,夔作鼓,伶伦、荣将铸钟等记载。
古代音乐
汉族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
汉族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在唐诗中出现,受人赞扬。
汉族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古代乐理
汉族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民族乐器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地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筚篥、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较少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历代音乐
夏、商时代
饕餮纹铜鼓
西周、东周时代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成熟时期,东周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君主统治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编钟
秦、汉时代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百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赋》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13徽)。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隋、唐时代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音乐文化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中国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乐(汉族)、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
霓裳羽衣舞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宋元时代
姜夔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
关汉卿
明、清时代
朱载堉(1536年——1611年)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干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 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的昆山腔经由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昆山腔又经过南北曲的汇流,形成了一时为戏曲之冠的昆剧。最早的昆剧剧目是明梁辰鱼的《浣纱记》,其余重要的剧目如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长生殿》等。弋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各地的方言小戏发生重要影响,使得各地小戏日益增多,如各种高腔戏。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创。
近现代音乐
16世纪晚明时期,西洋音乐通过传教士传到中国。在利玛窦进京呈现给万历皇帝的礼品单中,有西琴一张,据考这是一张古钢琴。清初,传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乐理,并著有《律吕纂要》一书。五线谱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乾隆皇帝的时候,在宫中还组建了一支西洋乐队,乐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竖笛、木琴、风琴、古琴,演奏时戴西洋假发 。
19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
民间音乐家为中国乐器的演奏发展创造了新的阶段,二胡作曲家刘天华定制二胡把位,改进演奏手法,并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如《良宵》、《光明行》、《病中吟》等,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尽管当时时世动乱,但中国民族音乐不论在独奏和乐队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开始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也开始用五线谱纪录新作品。大城市里组成了新兴交响乐团,混合欧洲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音乐厅和收音机里非常流行。在1930年代的上海达到其鼎盛时期。
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金嗓子”。
中共革命音乐
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音乐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有的是用国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词。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更是同仇敌忾,写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全民抗日的精神。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配曲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雄壮,成为抗日军民的军歌被到处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居安思危,不忘中华民族如何抵抗外国侵略,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1942年延安会议之后,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开始把当地民歌改写成革命歌曲,如陕西民歌《东方红》。改写的目的是在大多是文盲的农民人口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文革期间,西方音乐又不合法了。重新流行革命歌曲和所谓的“语录歌”,加上独裁的“样板戏”,和国外的交往几乎停止,甚至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乐队演奏美国歌曲《草堆上的火鸡》,当时的文化部长都要向总理抗议,大陆中国音乐进入一个低谷时期。可音乐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停滞不前。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虽然过于霸道,但将西方管弦乐队引入为京剧伴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浑厚的管弦乐背景下的京胡和皮鼓声,更突出了京剧音乐特点,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发展。尤其是“打虎上山”过门中的圆号独奏,和后面京胡唱腔浑然天成,很值得欣赏。
当代音乐
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也不断增加,为此成立了东方歌舞团,专门学习、演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各民族的民歌乐曲,在中国广受欢迎,从此发展中国家的音乐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中国民族乐队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产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乐交响曲。
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都会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中国新年音乐会,并座无虚席。
大陆文革音乐
文化大革命是大陆历史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文革特色的歌曲和戏曲,影响了那个时期整个一代青年。其中,一部分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军歌,在当今解放军中广泛流传,较为著名的有胡宝善演唱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港台
五六十年代,港台延续了老上海灯红酒绿风格。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现代流行音乐开始对港台产生影响。欧阳菲菲、翁倩玉、邓丽君等港台歌手演唱了大量的日本歌曲。八十年代,新一代音乐家在港台崛起,眼界更为开阔,把欧美流行形式与中国音乐相结合,开创了港台流行音乐新局面,并对大陆产生重大影响。
在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开创的演唱方式,使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具有中国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邓丽君在美国开演唱会时,吸引得许多舞台剧务美国人在后台全程欣赏,虽然他们听不懂中文唱词。
流行音乐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中国一炮走红,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中国的流行歌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流行音乐中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
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香港回归的经济红利,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大陆中国,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地歌迷的崇拜。
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华人流行音乐不断交流,开始出现互相融合、汇聚的趋势。因此,开始出现“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总体称谓。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港台、海外各大流行音乐榜单的发布和编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大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乐当中,有着一种民谣性质的音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这些民谣音乐在流行音乐当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都有过其辉煌的岁月,民谣淳朴的曲调,通俗的歌词同样感动了很多人。
戏曲音乐
汉族的戏曲曲艺是很受欢迎也较为普及的艺术之一,广大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最具代性的是京剧。汉族戏曲音乐通常以高调的唱腔为主,并以笛、皮鼓、梆子、锣和京胡等弦乐器伴奏。其他的戏曲音乐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黄梅戏、潮剧、高甲戏和傩戏等。在全中国共有600多种地方戏剧品种。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摇滚音乐
提到香港的摇滚乐,就不能不提BEYOND。因为中国摇滚乐最初的萌芽就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和台湾。受西方影响,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地下摇滚乐队,除了BEYOND乐队,其它真正具备公众影响力的却很少。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音乐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音乐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触到摇滚音乐,并开始组建乐队,进行模仿与创作。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摇滚乐坛陆续出现了如beyond、唐朝、黑豹、轮回、超载、指南针、北京1989等乐队。到了1994年,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成为中国摇滚史上最富激情的一幕,当时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和何勇,以及唐朝乐队将中国摇滚乐推向了一个顶峰。随后的中国摇滚乐呈现了非常大的分化趋势,各种乐风依次登场。如走向流行的郑钧、许巍和零点等;走低保真的朋克乐队盘古;花样倍出的苍蝇、左小祖咒和王磊;电子乐与说唱乐逐渐流行以及各种乐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老牌的乐队解散、主要成员单飞,如窦唯离开黑豹乐队后,组建过做梦乐队,又和许多乐队即兴演出合作唱片;以及新乐队出现,如新裤子、走英式路线的麦田守望者和清醒等;这之中一些流派是值得关注的,以北京的子曰(现已更名“爻释·子曰”)和东北的二手玫瑰为代表的民俗摇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唱片公司,如摩登天空、京文唱片以及娱乐公司在推出新乐手和乐队、举办演唱会中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和贡献。
藏族音乐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歌舞形式有“果谐”、“果卓”(锅庄)等。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乐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玛和主要演唱汉语歌曲的韩红外,还有容中尔甲、亚东、琼雪卓玛等大量在藏区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规戏剧方面,已经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分“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有许多无意义的谐音字拉长唱腔,有草原空阔的风格。蒙古常用的乐器是马头琴、火不思、四胡、三弦、兴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乐的特点是柔和、安静。上述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它是一种拉弦乐器,由于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个马头装饰,所以由此命名。它的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现力丰富。除了为民歌与说唱伴奏外,还常用于独奏与合奏;不仅演奏旋律,而且适宜于表现马匹的奔跑与嘶叫。蒙古的器乐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乐化。
西方音乐发展
1900年前后,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西洋铜管乐团。成立于1913年的教会学校金陵女子大学设有音乐系,对传播西洋音乐发挥了很大作用。1927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0年代,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西洋交响乐团。
自从引进西方音乐后,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掌握和消化有很大进展,从20世纪起有许多中国人在国际钢琴、小提琴、美声歌唱、歌剧演唱比赛中得奖,中国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美声歌曲和用西方乐器演奏的乐曲。
中西方比较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2.中央音乐学院
3.上海音乐学院
4.四川音乐学院
5.天津音乐学院
6.星海音乐学院
7.武汉音乐学院
8.沈阳音乐学院
9.西安音乐学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